青蒿素

来源 :家庭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屠呦呦,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后被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她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因此在2011年9月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12月6日,屠呦呦参加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组织的新闻发布会。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诺贝尔医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1日凌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下文是屠呦呦教授在当地时间2015年12月7日下午1时,于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一千人的报告厅发表的演讲原文。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演讲,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威廉姆·坎贝尔和大村智二位刚刚所作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1.0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 的结果。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同年11月,从该部位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282。明确了青蒿素为不含氮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1973年4月27日,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进一步复核了分子式等有关数据。1974年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结构协作研究的工作。最终经X光衍射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确认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立体结构于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发表,并被化学文摘收录。
  1973年起,为研究青蒿素结构中的功能基团而制备衍生物。经硼氢化钠还原反应,证实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发明了双氢青蒿素。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青蒿素结构中的过氧基团是抗疟活性基团,部分双氢青蒿素羟基衍生物的鼠疟效价也有所提高。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蒿乙醚的分子结构。直到现在,除此类型之外,其他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于1992年再获得双氢青蒿素新药证书。该药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北京联合召开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有关青蒿素及其临床应用的一系列报告在会上引发热烈反响。我的报告是“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上世纪80年代,数千例中国的疟疾患者得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疗。
  听完这段介绍,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的药物发现过程。但是,当年从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相当艰辛。
  学科交叉为研究发现成功提供了准备。从1959年到1962年,我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化学家路易.帕斯特说过“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古语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然而,序曲就是一种准备。当抗疟项目给我机遇的时候,西学中的序曲为我从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准备。
  目标明确、坚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击疟疾研究项目。经院领导研究决定,我被指令负责并组建“523”目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这一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对于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有机会接受如此重任,我体会到了国家对我的信任,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
  信息收集、准确解析是研究发现成功的基础。接受任务后,我收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并收集他们用于防治疟疾的方剂和中药,同时调阅大量民间方药。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正是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也是中药新药研究有别于一般植物药研发的地方。
  关键的文献启示。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在困境面前需要坚持不懈。七十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差,为供应足够的青蒿有效部位用于临床,我们曾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由于缺乏通风设备,又接触大量有机溶剂,导致一些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为了尽快上临床,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我和科研团队成员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确保临床病人的安全。当青蒿素片剂临床试用效果不理想时,经过努力坚持,深入探究原因,最终查明是崩解度的问题。改用青蒿素单体胶囊,从而及时证实了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团队精神,无私合作加速科学发现转化成有效药物。1972年3月8日,全国523办公室在南京召开抗疟药物专业会议,我代表中药所在会上报告了青蒿No.191提取物对鼠疟、猴疟的结果,受到会议极大关注。同年11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会议上,我报告了30例临床全部显效的结果。从此,拉开了青蒿抗疟研究全国大协作的序幕。
  谢谢大家!
其他文献
今年以来,河池市以实施的“大人口管理”工程为抓手,通过“四个强化”,全市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实现了新突破。  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创新开展信息化工作倒逼机制,将全员(流动)人口数据库录入情况利用LED电子显示屏进行跟踪和公示,对进度慢或差错高的情况进行提醒,解决基层漏报、瞒报、入户不勤、底数不清、信息化更新不及时的问题,提升了人口计生干部的执行力。  二是强化长效管理。制定下发了《河池市全员(流动)人
北师大毛志成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教师应具有五个层次:一是大教师,二是教书匠,三是以教谋生者,四是因教误人者,五是恶教师。大教师是教师中的大者,是可歌可颂可褒可扬的教育家,而魏书生正是这样的一位大教师。自学成才的魏书生  做一名普通的教师,这就是魏书生的理想。他说:“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我只想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普通人,一个称职的教师。”而为了实现这教师梦,魏书生付出了比常人更多
《本草纲目》中就有“菊花性寒味甘,能散风寒、平肝明目”的记载。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菊花具有降血压、消除癌细胞、扩张冠狀动脉和抑菌的作用。可人们经常发现,泡一壶菊花茶,喝着喝着,菊花茶的颜色就由浅黄慢慢变成了浅绿色,这是怎么回事呢?  “怎么才过了一夜,菊花茶就变成绿茶了?”最近,爱喝茶的杨女士反映称,超市买来的贡菊,白天泡过之后晚上下班忘倒了。让她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上班,杯子里的残茶变成一湾碧水,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时光总是在不经意中流逝。不知从何时起,父母的头上长满了银丝,脸上爬满了皱纹。他们已经不再年轻,而我们却从未回报过他们的爱。  其实,他们要的很简单。他们不要智能手机,只要能打电话就行;他们不要名牌衣物,只要舒适得体就可以;他们不要高档家电,功能多了反是负担;他们不要昂贵补品,总喜欢粗茶淡飯……他们要的真的很简单,只要我们平安,只要我们常回家看看。  时光不可逆流,岁月不可倒转。
画家简介:  曹丽梅,字草儿,安徽省淮北市人,毕业于安徽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现在在中国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深造。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工笔画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陶瓷协会会员,安徽省巾帼画会会员、淮北市巾帼书画协会副会长,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专业美术大展获奖并被收藏。  作品《觅花间》入选大美西双版纳全国工笔画学术展(北京军事博物馆);作品《雀之恋》入选“八大山人”全
近年来,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百亩乡荷叶村计生协工作以“带头、宣传、服务、帮扶”为宗旨,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一是生育服务心贴心。村坚持实行“零距离”服务,做到政策宣传上门、婚育知识上门、避孕药具上门。村计生协会的建议下村委每年拿出2000元经费,用于对及时落实四术的育龄妇女进行慰问以及二女户的困难帮扶工作。如2013年年前,协会班子成员前往二女户许丽琴和邓佐娟家走访,
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逐渐成熟,很多人的饮食习惯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大鱼大肉、生猛海鲜式消费被逐渐冷落;低热量、低油脂、低胆固醇类食品大受欢迎;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备受青睐。从单纯追求口味到追求营养药膳,食疗养生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趋势。  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是在中医学、烹饪学、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照养生食材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匹配,制成的具有色、
莫言说:“过去给儿子找媳妇,给女儿找婆家的时候,都会了解一下这个家庭的家风,家风好代表这个家庭出生的人人品好,受的教育好。我想,我们中国的多數家庭实际上是受中国儒家文化所熏陶的,也就是勤俭、节约、好学、上进……这些构成了家风的基本内容,家风也是在与时俱进,更加开放、自由、健康、向上。”  好的家风,能创造出好的家庭。有了好的家风,孩子才有出息、才能成才;积德行善,家业才会绵延长久,兴旺发达。家风的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是周克芹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这部作品截取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掀开了这一段中或波澜壮阔或谈不上波澜壮阔,但都无疑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作品是从1975冬切入的,地点是四川沱江边上一个叫葫芦坝的地方,那地方有条河叫柳溪河,不远处有座山叫耳鼓山。故事就是从这里展开的:县上工作组要来葫芦坝大队搞农业学大寨运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便纷纷上场,进入读者的视野……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是周克芹
“木卡姆”是中亚、南亚、西亚、北非及整个伊斯兰文化圈内拥有的一种乐舞形式。“木卡姆”这个词源于阿拉伯语。在现代维吾尔语中,这个词有广、狭两个含义,广义指一种大型古典歌舞套曲,狭义则指散板形式的维吾尔木卡姆,它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 为世界所瞩目。  木卡姆——“维吾尔音乐之母”  “木卡姆”是中亚、南亚、西亚、北非及整个伊斯兰文化圈内拥有的一种乐舞形式。“木卡姆”这个词源于阿拉伯语。在现代维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