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7岁,1990年8月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置入VVI型埋藏式心脏永久起搏器,2000年6月因“脉冲发生器电池耗竭和起搏器导线功能障碍”,更换新的脉冲发生器并重新置入新的右室心尖部起搏器导线(旧的起搏器导线未拔除)。术后患者一般情况尚可。2010年10月患者出现活动后胸闷、乏力、呼吸困难,后逐渐出现端坐呼吸及双下肢轻度凹陷型水肿,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脉搏60次/min,血压 132/90 mm Hg(1 mmHg=0.133 kPa)。面色轻度紫绀,颈静脉轻度怒张,胸骨左下缘可闻及3/6级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并在吸气时加重,余未见明显异常。血、尿、粪常规正常。心电图示:心率60次/min,起搏心律(VVI模式)。胸部透视示:两根起搏导线在右心室内打圈(图1),心肺未见明显异常。心脏彩超示:右房增大,余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示:心影增大,右心房及右心室显示欠清晰,造影剂充填形态不佳,似见充盈缺损影,下腔静脉及肝静脉明显增宽。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未见明显狭窄,左右冠状动脉血流异常缓慢(对比剂从冠状动脉开口到达远端要5个心动周期)(图2、3)。上腔静脉造影示:静脉血仅少量经三尖瓣口流向右心室,大部分反流并淤积于上、下腔静脉及肝静脉,下腔静脉异常增宽(图1)。结合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拟诊为:右心房血栓或异位占位性改变。请胸外科协助诊治遂行开胸探查,术中所见:右心房增大,右心室正常大小,主动脉内径2.3 cm,肺动脉内径2.8 cm,右心房见少量混合性血栓附着于起搏导线周围,三尖瓣增厚,交界粘连,腱索短缩、融合,乳头肌增粗,瓣口重度狭窄,右心室流出道重度狭窄,两根起搏导线在右心室内打圈并与隔瓣粘连。手术行右心房血栓清除+三尖瓣更换术,并将第一根起搏导线心腔内部分剪除同时将第二根起搏导线置于生物瓣环下。三尖瓣切除物病理结果示: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部分黏液样变及少许炎细胞,但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证据,血栓样组织病理检查未见除血栓外其他物质。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给予利尿、抗凝、预防感染等治疗,患者胸闷、乏力及呼吸困难症状好转,水肿消退。手术切口愈合后再次给予置入新的心脏脉冲发生器,患者痊愈出院。
起搏器导线致三尖瓣重度狭窄近乎闭锁一例
【摘 要】
:
患者男,57岁,1990年8月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置入VVI型埋藏式心脏永久起搏器,2000年6月因“脉冲发生器电池耗竭和起搏器导线功能障碍”,更换新的脉冲发生器并重新置入新的右室心尖部起搏器导线(旧的起搏器导线未拔除)。术后患者一般情况尚可。2010年10月患者出现活动后胸闷、乏力、呼吸困难,后逐渐出现端坐呼吸及双下肢轻度凹陷型水肿,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脉搏60次/min,血压 132/90
【机 构】
:
330006南昌,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二科,330006南昌,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二科,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发表日期】
:
2013年41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检测分泌型细胞外基质糖蛋白Slit2及其受体Robo4蛋白在小鼠心室肌的血管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Slit2/Robo4信号通路对小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心室肌的血管组织中Slit2、Robo4蛋白的表达情况。从小鼠心室肌分离出微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免疫荧光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小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中Robo4和 Slit2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CCK-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心力衰竭的首要病因,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心肌梗死后继发的心室重构是心力衰竭发生的主要机制,在经历一系列生理、病理反应后造成梗死区心肌膨出,非梗死区心肌过度肥大,心腔扩大,引起心室几何形态发生变化,并最终引起血液动力学障碍,发生心力衰竭,严重者会危及生命。心肌缺血,压力负荷异常,神经、激素的过度代偿都会启动或加重心室重构的发生、发展。目前溶栓、经皮冠状动脉
期刊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非高血压人群新发糖尿病(NOD)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至2007年度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的101 510例职工中空腹血糖≤7.0 mmol/L、无糖尿病史、未使用降糖药物、空腹血糖资料及静息心率测量资料完整、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舒张压<90 mm Hg、无高血压病史、未使用降压药物、未服用调脂药和β受体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和慢性心脏病发病率的增高,因患房颤住院的患者人数越来越多[1]。而慢性肾脏疾病在全球的发病率在过去10年增加了1倍,其所带来的公共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2]。除外需要考虑慢性肾脏疾病不同阶段的治疗外,高风险的心血管事件是这类人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证实慢性肾脏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二者存在明显的双向联系[3-4]。
期刊
目的在未诊断为糖尿病的心内科门诊患者中进行规范的血糖筛查,以了解心内科门诊患者糖代谢异常的患病情况及临床门诊筛查流程的现状。方法在全国范围内选取11家符合资质的综合医院心内科,选取年龄18岁以上,且具有较高糖尿病患病风险的高血压及冠心病患者,收集一般资料及人口学数据、疾病诊断及病史信息,在随机血糖检测后,对空腹随机血糖≥6.1 mmol/L和餐后随机血糖≥7.8 mmol/L的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
目的通过筛查发热致Brugada样心电图(ECG)患者的基因突变,探讨其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以及致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方法收集发热诱发的Brugada样 ECG 患者,筛除高血压病、冠心病、电解质异常、药物以及其他因素所致的复极化异常征象后,获取患者临床资料和血样标本,进行临床随访。利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候选基因SCN5A、SCN1b、SCN3b、GPD1L进行基因测序,寻找基因突变或单核苷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缺血时段心脏不同部位心肌细胞增殖变化,探讨增殖发生时间和部位、分布特点及增殖细胞是否与心脏干细胞有关联及其在修复损伤心肌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成年SD大鼠6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实验组(n=44)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对照组(n=20)开胸置缝线而不结扎。于术后第3、5、7、14和60 d处死大鼠(第7和14 天两组各9只,其余各组均为5只),
血栓形成是引起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最主要原因,抗血栓治疗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内容之一。抗血栓治疗包括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在抗凝治疗中临床最常用的传统口服抗凝药物维生素K拮抗剂(以华法林为代表)疗效确切,但存在药理作用不可预知、需频繁监测凝血功能并调整剂量、易受多种食物和药物影响、出血风险增加等不足,使得临床治疗复杂化,患者依从性差。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公布的一项对全球不同地区高危心房
期刊
例1,患者男性,60岁。因发作性胸痛1个月,疑诊冠心病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于2013年1月22日入院。否认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史,吸烟40年,每日平均20支;饮酒40年,每日平均250 g。入院时查体无特殊。心脏超声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于1月23日行经导管CAG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测量
期刊
“2013全国心力衰竭学术会议”于2013年10月26—27日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主办,辽宁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辽宁省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办公室和辽宁省人民医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300多位专业同道和知名专家共襄盛会。大会开幕式由辽宁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李占全教授主持,辽宁省卫生厅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