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即如此。同时,好的阅读能力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其它科目。由此,作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的我们不得不深思:如何尽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如何让学生博览群书,开展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
《语文课程标准》在低年级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呢?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过程,促进互动合作,从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激发兴趣,培育情感,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因为儿童一旦自然进入了语文描绘的情境,对课文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感情,便会产生一种亲切感,产生阅读的欲望,读起来便游刃有余。例如:在教学《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时,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去过草原,对草原不太熟悉,于是我利用录像向学生展现了大草原的美丽,当学生看到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以及草原上成群结队的羊群和策马奔腾的牧民时,情不自禁地对草原充满了无尽的遐想,然后,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到草原上看看那里的早晨?”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纷纷投入到新课的阅读之中。再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理解“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这句话,师问:“乌鸦到处找水喝,如果我们用望远镜看一下,你会看到什么?”生纷纷抢答,有的说:“我看见乌鸦一会儿到这儿找找,没有水;一会儿到那儿找找,还是没有水。”有的说:“我看见乌鸦一会儿到田野里找,一会儿飞到树林里找。”然后师接着问:“乌鸦一边找,一边还会说什么呢?”生答:“渴死我了!哪儿有水呢?”“水真难找哇!”……这样通过让学生“看”和“听”巧妙地把学生带入情景,使他们由“局外人”变为“局内人”,这样就在情景中理解了课文,丰富了想象,更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任何事都充满了新鲜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游戏、竞赛、表演等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那么学生不但能学到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参与的快乐,学习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这一篇课文时,我让小朋友帮忙秋姑娘送信,我把信放到他们的书桌里,让他们找到并帮忙秋姑娘送信给大雁、小青蛙、小松鼠、山村的孩子,这样做让学生们都动起来,大大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然后在送第二封信时,我利用头饰扮演小青蛙。问孩子们:“现在我就是小青蛙,冬爷爷快来了,我得找个地方睡大觉了,谁来演演秋姑娘呢?”然后让学生准备一下,认真读书后想想动作,这时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被完全地调动起来,纷纷拿起课本,认认真真地研读。
另外,小学教材中的课文虽说浅显易懂,但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仍有一些词句和语段是难以理解的,如果通过画、唱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如教学《鲁班和橹板》一课时,让孩子们动手画一画鸭子的腿和橹板的样子,孩子们就能发现鸭子的腿圆圆的,脚蹼扁扁的,划起水来很快,鲁班做的橹板也是这样子的,所以划起来就省力了。这样就把抽象的文字变成了形象的图画,既创造了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又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依托各类朗读评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学生的口说教师想说的话,并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阅读教学中,读要充分,读要有指导,读要有层次。指导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评价的语言富于变化而且情趣化,且要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并建立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基础上。
如在教学《狐假虎威》时,教师问学生:“狐狸和老虎谁厉害?”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大多数同学都说老虎厉害,因为它是百兽之王,小动物们都怕它,而有一个同学却认为狐狸厉害,我询问他原因时,他说:“狐狸真聪明,会随机应变,它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强大的老虎。”听到他这样说我首先表扬了他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想法,然后接着问:“大家想一想,狐狸把自己的‘聪明’用在什么地方了?这种做法好吗?”生纷纷回答:“狐狸把自己的‘聪明’用在了欺压小动物身上了。”“这种做法不好。”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这种多元化的理解,既会有正确的认识,也会有偏离主题的答案,对于学生众多的独特感受,我们就应该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会和理解,并给予及时恰当的引导。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走进书的海洋,在书海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更应该让阅读为学生营造一片多彩的生活空间,让幸福常驻学生的心灵。余秋雨先生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在经历灵魂洗礼的同时,学生学会了学习,提高了语文素养。让阅读充满“花香”!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市第三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低年级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呢?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过程,促进互动合作,从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激发兴趣,培育情感,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因为儿童一旦自然进入了语文描绘的情境,对课文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感情,便会产生一种亲切感,产生阅读的欲望,读起来便游刃有余。例如:在教学《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时,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去过草原,对草原不太熟悉,于是我利用录像向学生展现了大草原的美丽,当学生看到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以及草原上成群结队的羊群和策马奔腾的牧民时,情不自禁地对草原充满了无尽的遐想,然后,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到草原上看看那里的早晨?”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纷纷投入到新课的阅读之中。再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理解“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这句话,师问:“乌鸦到处找水喝,如果我们用望远镜看一下,你会看到什么?”生纷纷抢答,有的说:“我看见乌鸦一会儿到这儿找找,没有水;一会儿到那儿找找,还是没有水。”有的说:“我看见乌鸦一会儿到田野里找,一会儿飞到树林里找。”然后师接着问:“乌鸦一边找,一边还会说什么呢?”生答:“渴死我了!哪儿有水呢?”“水真难找哇!”……这样通过让学生“看”和“听”巧妙地把学生带入情景,使他们由“局外人”变为“局内人”,这样就在情景中理解了课文,丰富了想象,更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任何事都充满了新鲜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游戏、竞赛、表演等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那么学生不但能学到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参与的快乐,学习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这一篇课文时,我让小朋友帮忙秋姑娘送信,我把信放到他们的书桌里,让他们找到并帮忙秋姑娘送信给大雁、小青蛙、小松鼠、山村的孩子,这样做让学生们都动起来,大大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然后在送第二封信时,我利用头饰扮演小青蛙。问孩子们:“现在我就是小青蛙,冬爷爷快来了,我得找个地方睡大觉了,谁来演演秋姑娘呢?”然后让学生准备一下,认真读书后想想动作,这时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被完全地调动起来,纷纷拿起课本,认认真真地研读。
另外,小学教材中的课文虽说浅显易懂,但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仍有一些词句和语段是难以理解的,如果通过画、唱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如教学《鲁班和橹板》一课时,让孩子们动手画一画鸭子的腿和橹板的样子,孩子们就能发现鸭子的腿圆圆的,脚蹼扁扁的,划起水来很快,鲁班做的橹板也是这样子的,所以划起来就省力了。这样就把抽象的文字变成了形象的图画,既创造了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又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依托各类朗读评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学生的口说教师想说的话,并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阅读教学中,读要充分,读要有指导,读要有层次。指导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评价的语言富于变化而且情趣化,且要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并建立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基础上。
如在教学《狐假虎威》时,教师问学生:“狐狸和老虎谁厉害?”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大多数同学都说老虎厉害,因为它是百兽之王,小动物们都怕它,而有一个同学却认为狐狸厉害,我询问他原因时,他说:“狐狸真聪明,会随机应变,它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强大的老虎。”听到他这样说我首先表扬了他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想法,然后接着问:“大家想一想,狐狸把自己的‘聪明’用在什么地方了?这种做法好吗?”生纷纷回答:“狐狸把自己的‘聪明’用在了欺压小动物身上了。”“这种做法不好。”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这种多元化的理解,既会有正确的认识,也会有偏离主题的答案,对于学生众多的独特感受,我们就应该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会和理解,并给予及时恰当的引导。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走进书的海洋,在书海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更应该让阅读为学生营造一片多彩的生活空间,让幸福常驻学生的心灵。余秋雨先生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在经历灵魂洗礼的同时,学生学会了学习,提高了语文素养。让阅读充满“花香”!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市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