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音乐学院姚恒璐教授室内乐作品音乐会”于2007年10月24日晚在山西大学音乐学院成功举办。音乐会给我们的印象是:别开生面、“乐”如其人,作品真实反映了作曲家成长道路及创作的心路历程,堪称是姚先生的“人生‘乐’历”。
姚恒璐教授早年曾在山西北岳恒山脚下的浑源县下乡插队,后于1973年考上山西大学艺术系作曲专业,1976年毕业分配到大同市雁北地区,先后在区文化局、艺术馆从事音乐创作和辅导工作。80年代调到北京电台文艺部担任音乐编辑。由于酷爱音乐创作,他一直在作曲的道路上不懈追求,终于在1989年考入英国利兹大学音乐学院,经过6年的刻苦攻读,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学位,于1995年学成回国,担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成为我国20世纪音乐分析领域的专家。
这场长达三个小时的音乐会由姚先生亲自主持,每首作品演出之前,他都会对这一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构思做一简单介绍。姚先生讲话语调温和,姿态随意,每介绍完一部作品都报以典型学者式的谦逊一笑。
姚教授用平实感人的语言讲述了举办这场音乐会的初衷:他之所以向青年学生展示这些小型作品,一方面是对自己创作道路的回顾与总结;另一方面是想通过实实在在的作品告诉今天的同学们如何从基础、从传统一步步走向掌握近现代创作技法的大致的心路历程。同时,山西是他的第二故乡,山西大学是他的母校,如今他已是山西大学的客座教授,用自己精心创作的音乐作品回报母校也正是他多年的夙愿。
整场音乐会的作品有着三十余年的时间跨度(1975~2006),以1989年姚先生赴英国留学为界分成上下半场。上半场“旧曲拾遗”,以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姚先生在山西学习工作期间的创作为主。下半场“小品识趣”则集中了90年代末至最近的作品。
开场两部作品均为作曲家学生时代的创作:钢琴伴唱晋剧《龙江颂》选段和弦乐钢琴五重奏京剧《龙江颂》选段《让革命的红旗插遍四方》,这久违的音乐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接下来的钢琴套曲《雁北印象》多年前已在《音乐创作》上刊登过。三首精致小曲性格鲜明,通过对雁北地区的民间生活、自然景观和民间习俗的生动展现,描抹出一幅形象意境感十足的风俗画卷。其中《乡间行》表现了农民手推独轮车行走在乡间的情景,《恒山高》描绘出深邃、空旷、广漠的恒山景色,而《闹红火》表现的则是热烈的欢庆场面。从这部在80年代初期创作的作品中,我们已经听到他在把民族和声与现代和声有机结合的有益尝试,这是他在早期作品中应用现代元素对作曲技法上的探索和创造,也是他的创作走向成熟的一部过渡,陸作品。
随后是八首声乐独唱曲和一首钢琴独奏《交城山》。其中有三首歌曲分别运用云南、新疆、福建的民间音乐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对此姚先生解释说:“学习歌曲写作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熟悉各地区不同的地方音乐。”值得一提的是女高音独唱《中华之恋》,该曲作于1988年,歌曲饱含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旋律用大小调和中国雅乐相结合,新颖、深情、优美,抒发了他的拳拳报国之情怀。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首歌写在我出国留学的前一年,好像预示了海外学子的一种爱国情结,归国后,回想在国外的日子,觉得这首歌的确是写出了我想国想家的真实感受。”
下半场的作品写于作曲家从英国学成归来之后,从作品的构思到作曲技法都已非常成熟,充分展现了作曲家对作品的立意、中西音乐关系的处理、作曲技术的创新等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究。民乐四重奏《杏花天影》(1999)是为姜白石歌曲而作;民乐重奏《道情》(1999)使我们感受到他对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的钟爱,耳熟能详的古老的道情曲调被他重新组织编排得错落有致,别有情趣;《为汪国真词作艺术歌曲二首》(2002),音乐语言含蓄,调性转换频繁,富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哲理性;古诗词艺术歌曲二首《古言乐语》(2006)选用刘长卿、苏轼等古代诗人对于音乐评论式的诗篇谱曲,这两组歌曲均体现出作曲家对艺术歌曲唱词的讲究,而且在《弹琴》一曲中,表演者不用常规的美声唱法,而采用一种吟诗般抑扬顿挫的演唱方法,浓浓的古韵飘然而出。几多惆怅,几多豪放,足见作曲家和表演者的独运匠心。
下半场的几部器乐作品是整场音乐会现代性最强的作品。两首为自由低音手风琴与大提琴而写的作品,将两种音色融合,或突出其尖锐的对比,或挖掘其相互谐调的可能,于这种对立统一的探索中产生奇特怪异却令人兴奋的别样音响。第一首《盘丝缠》(2002),根据作曲家的解释,标题一语双关:“盘”为食,“丝”为衣,衣食为生存之所必需;而从乐器的角度,“盘”为键盘乐器(手风琴),“丝”为丝弦乐器(大提琴),点出作品所要描述的两种音乐实体。这部作品更多地利用了两件乐器音色的反差对比,虽有五声性因素,却没有具体旋律,追求的是一种怪诞、抽搐、急躁的神经质,听来让人联想到观看现代舞表演,完全是一种主观意识和心态的表达。第二首《可爱的一朵玫瑰花》(2003)则更多地体现出两乐器一定程度上的相融与配合。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同名歌曲为素材,运用对位手法,听来别有一番新意。
同样选用观众熟知的旋律,但创作更为成功的是钢琴组曲《北京童谣四首》(姚先生是北京人)。作品写于2000年至2006年之间,作曲家已年过半百。因而作品显然具有一种追忆色彩,强调记忆的碎片式朦胧依稀的状态,这样就使作品对基本主题的拓展延伸有了相当大的空间。于是简单的童谣旋律在作曲家笔下成为充分展现现代作曲技法和构思的艺术作品。我们最喜欢《丢手绢》和《打花巴掌》,这两首乐曲也最能体现作曲家的创作理念。熟悉的旋律碎片“闪回”与新颖的发展变化手段相互交替、相互渗透,儿时的记忆若隐若现,使听者在对新奇音响的仔细品味和对熟知音调的突然“认出”中获得极大的审美快感。尤其是《打花巴掌》,以突出节奏特征的手法,配合原歌谣的说唱特点,极为巧妙。
音乐会下半场的重头戏,在音响、乐曲规模、技术含量上都最为重量级的作品——双钢琴曲两首《双磬》(2004)和《啊,我们叫它“黄土地”》(2006)。磬,在我国古代泛指用工或石头做成的打击乐器。其音响深邃含蓄,余音可长久萦绕,回而不绝。双钢琴表现了打击乐的效果,音乐力求古朴、简约,错落对答,噪音之中含有强劲的律动,体现顽强的生命力。音乐还融入了现代人对远古文明的理解,击磬之声似乎在提示人们对于传统文明的思考。《双磬》,“将两架钢琴用作两座古代的石磬”,音响铿锵而古朴,厚重却洪亮,一声声震在耳际,砸在心头。除却模仿磬声外,那些相对较有流动性的段落则刻画出古人奏磬的虔敬狂喜神态。不协和的音响自然形成一种空间上的距离感和时间上的久远感。模仿磬声所运用的固定节奏型在长大的乐曲中起着类似“主导动机”的作用。聆听这首作品有如欣赏毕加索或康定斯基的画作,极抽象,又极具体。我们的眼睛或耳朵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的“寻觅”状态,我们乐于在看似无章的杂乱中寻出许多具体的局部,并以自己的方式将这些局部联系起来、整合起来。但同时那些抽象的线条、无端的色块又屡屡遮蔽视线,于是,在“寻找一发现一寻找……”的无限发展中,欣赏者也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作品的创作,并因此获得艺术享受和审美乐趣。
《啊,我们叫它“黄土地”》原本是作曲家应国外乐团之邀,所作管乐队作品的钢琴缩谱,是以晋陕民间曲调为基本旋律,通过西方音乐各个时期、流派的和声、织体、特征节奏、乐思发展手法等创作技法的结合、对比、交替、渗透,创作出的一场听觉的狂欢之作。如果说上部作品的审美体验侧重“寻觅”,那么这部作品则侧重“发现”。我们在错综复杂川流不息的西方元素中“发现”亲切的晋陕风味,在晋陕民间风格旋律的加花装饰中“发现”疯狂的“李斯特”,在极不协和的现代和声音响中突然流出一段纯净的“莫扎特”,但马上就被诙谐调侃的爵士“贫嘴”淹没:耳朵忙得不亦乐乎!而所有的音乐元素又是那么的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作曲家根据山、陕两地的音调特征,将富于地方调式特点的调性音乐与现代音乐发展手法相结合,歌颂之余不乏动感和恢弘气势。尽管两首双钢琴曲的写作技法迥然不同,却共同追求了音乐音响中的华丽和交响色彩。
音乐会的压轴曲目是为词作家王健的《留下君之爱》谱写的一首女声合唱。这是作者十分钟爱的一首歌曲。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抒发了人间的珍贵的友谊,听来让人爱意绵绵、回味无穷……
姚恒璐教授是一名不知疲倦的耕耘者,我们期待着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责任编辑 于庆新
姚恒璐教授早年曾在山西北岳恒山脚下的浑源县下乡插队,后于1973年考上山西大学艺术系作曲专业,1976年毕业分配到大同市雁北地区,先后在区文化局、艺术馆从事音乐创作和辅导工作。80年代调到北京电台文艺部担任音乐编辑。由于酷爱音乐创作,他一直在作曲的道路上不懈追求,终于在1989年考入英国利兹大学音乐学院,经过6年的刻苦攻读,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学位,于1995年学成回国,担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成为我国20世纪音乐分析领域的专家。
这场长达三个小时的音乐会由姚先生亲自主持,每首作品演出之前,他都会对这一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构思做一简单介绍。姚先生讲话语调温和,姿态随意,每介绍完一部作品都报以典型学者式的谦逊一笑。
姚教授用平实感人的语言讲述了举办这场音乐会的初衷:他之所以向青年学生展示这些小型作品,一方面是对自己创作道路的回顾与总结;另一方面是想通过实实在在的作品告诉今天的同学们如何从基础、从传统一步步走向掌握近现代创作技法的大致的心路历程。同时,山西是他的第二故乡,山西大学是他的母校,如今他已是山西大学的客座教授,用自己精心创作的音乐作品回报母校也正是他多年的夙愿。
整场音乐会的作品有着三十余年的时间跨度(1975~2006),以1989年姚先生赴英国留学为界分成上下半场。上半场“旧曲拾遗”,以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姚先生在山西学习工作期间的创作为主。下半场“小品识趣”则集中了90年代末至最近的作品。
开场两部作品均为作曲家学生时代的创作:钢琴伴唱晋剧《龙江颂》选段和弦乐钢琴五重奏京剧《龙江颂》选段《让革命的红旗插遍四方》,这久违的音乐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接下来的钢琴套曲《雁北印象》多年前已在《音乐创作》上刊登过。三首精致小曲性格鲜明,通过对雁北地区的民间生活、自然景观和民间习俗的生动展现,描抹出一幅形象意境感十足的风俗画卷。其中《乡间行》表现了农民手推独轮车行走在乡间的情景,《恒山高》描绘出深邃、空旷、广漠的恒山景色,而《闹红火》表现的则是热烈的欢庆场面。从这部在80年代初期创作的作品中,我们已经听到他在把民族和声与现代和声有机结合的有益尝试,这是他在早期作品中应用现代元素对作曲技法上的探索和创造,也是他的创作走向成熟的一部过渡,陸作品。
随后是八首声乐独唱曲和一首钢琴独奏《交城山》。其中有三首歌曲分别运用云南、新疆、福建的民间音乐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对此姚先生解释说:“学习歌曲写作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熟悉各地区不同的地方音乐。”值得一提的是女高音独唱《中华之恋》,该曲作于1988年,歌曲饱含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旋律用大小调和中国雅乐相结合,新颖、深情、优美,抒发了他的拳拳报国之情怀。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首歌写在我出国留学的前一年,好像预示了海外学子的一种爱国情结,归国后,回想在国外的日子,觉得这首歌的确是写出了我想国想家的真实感受。”
下半场的作品写于作曲家从英国学成归来之后,从作品的构思到作曲技法都已非常成熟,充分展现了作曲家对作品的立意、中西音乐关系的处理、作曲技术的创新等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究。民乐四重奏《杏花天影》(1999)是为姜白石歌曲而作;民乐重奏《道情》(1999)使我们感受到他对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的钟爱,耳熟能详的古老的道情曲调被他重新组织编排得错落有致,别有情趣;《为汪国真词作艺术歌曲二首》(2002),音乐语言含蓄,调性转换频繁,富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哲理性;古诗词艺术歌曲二首《古言乐语》(2006)选用刘长卿、苏轼等古代诗人对于音乐评论式的诗篇谱曲,这两组歌曲均体现出作曲家对艺术歌曲唱词的讲究,而且在《弹琴》一曲中,表演者不用常规的美声唱法,而采用一种吟诗般抑扬顿挫的演唱方法,浓浓的古韵飘然而出。几多惆怅,几多豪放,足见作曲家和表演者的独运匠心。
下半场的几部器乐作品是整场音乐会现代性最强的作品。两首为自由低音手风琴与大提琴而写的作品,将两种音色融合,或突出其尖锐的对比,或挖掘其相互谐调的可能,于这种对立统一的探索中产生奇特怪异却令人兴奋的别样音响。第一首《盘丝缠》(2002),根据作曲家的解释,标题一语双关:“盘”为食,“丝”为衣,衣食为生存之所必需;而从乐器的角度,“盘”为键盘乐器(手风琴),“丝”为丝弦乐器(大提琴),点出作品所要描述的两种音乐实体。这部作品更多地利用了两件乐器音色的反差对比,虽有五声性因素,却没有具体旋律,追求的是一种怪诞、抽搐、急躁的神经质,听来让人联想到观看现代舞表演,完全是一种主观意识和心态的表达。第二首《可爱的一朵玫瑰花》(2003)则更多地体现出两乐器一定程度上的相融与配合。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同名歌曲为素材,运用对位手法,听来别有一番新意。
同样选用观众熟知的旋律,但创作更为成功的是钢琴组曲《北京童谣四首》(姚先生是北京人)。作品写于2000年至2006年之间,作曲家已年过半百。因而作品显然具有一种追忆色彩,强调记忆的碎片式朦胧依稀的状态,这样就使作品对基本主题的拓展延伸有了相当大的空间。于是简单的童谣旋律在作曲家笔下成为充分展现现代作曲技法和构思的艺术作品。我们最喜欢《丢手绢》和《打花巴掌》,这两首乐曲也最能体现作曲家的创作理念。熟悉的旋律碎片“闪回”与新颖的发展变化手段相互交替、相互渗透,儿时的记忆若隐若现,使听者在对新奇音响的仔细品味和对熟知音调的突然“认出”中获得极大的审美快感。尤其是《打花巴掌》,以突出节奏特征的手法,配合原歌谣的说唱特点,极为巧妙。
音乐会下半场的重头戏,在音响、乐曲规模、技术含量上都最为重量级的作品——双钢琴曲两首《双磬》(2004)和《啊,我们叫它“黄土地”》(2006)。磬,在我国古代泛指用工或石头做成的打击乐器。其音响深邃含蓄,余音可长久萦绕,回而不绝。双钢琴表现了打击乐的效果,音乐力求古朴、简约,错落对答,噪音之中含有强劲的律动,体现顽强的生命力。音乐还融入了现代人对远古文明的理解,击磬之声似乎在提示人们对于传统文明的思考。《双磬》,“将两架钢琴用作两座古代的石磬”,音响铿锵而古朴,厚重却洪亮,一声声震在耳际,砸在心头。除却模仿磬声外,那些相对较有流动性的段落则刻画出古人奏磬的虔敬狂喜神态。不协和的音响自然形成一种空间上的距离感和时间上的久远感。模仿磬声所运用的固定节奏型在长大的乐曲中起着类似“主导动机”的作用。聆听这首作品有如欣赏毕加索或康定斯基的画作,极抽象,又极具体。我们的眼睛或耳朵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的“寻觅”状态,我们乐于在看似无章的杂乱中寻出许多具体的局部,并以自己的方式将这些局部联系起来、整合起来。但同时那些抽象的线条、无端的色块又屡屡遮蔽视线,于是,在“寻找一发现一寻找……”的无限发展中,欣赏者也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作品的创作,并因此获得艺术享受和审美乐趣。
《啊,我们叫它“黄土地”》原本是作曲家应国外乐团之邀,所作管乐队作品的钢琴缩谱,是以晋陕民间曲调为基本旋律,通过西方音乐各个时期、流派的和声、织体、特征节奏、乐思发展手法等创作技法的结合、对比、交替、渗透,创作出的一场听觉的狂欢之作。如果说上部作品的审美体验侧重“寻觅”,那么这部作品则侧重“发现”。我们在错综复杂川流不息的西方元素中“发现”亲切的晋陕风味,在晋陕民间风格旋律的加花装饰中“发现”疯狂的“李斯特”,在极不协和的现代和声音响中突然流出一段纯净的“莫扎特”,但马上就被诙谐调侃的爵士“贫嘴”淹没:耳朵忙得不亦乐乎!而所有的音乐元素又是那么的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作曲家根据山、陕两地的音调特征,将富于地方调式特点的调性音乐与现代音乐发展手法相结合,歌颂之余不乏动感和恢弘气势。尽管两首双钢琴曲的写作技法迥然不同,却共同追求了音乐音响中的华丽和交响色彩。
音乐会的压轴曲目是为词作家王健的《留下君之爱》谱写的一首女声合唱。这是作者十分钟爱的一首歌曲。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抒发了人间的珍贵的友谊,听来让人爱意绵绵、回味无穷……
姚恒璐教授是一名不知疲倦的耕耘者,我们期待着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责任编辑 于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