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党员,武汉音乐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湖北省音乐家协会第五、六届主席,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童忠良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7月3日凌晨2时在武汉不幸逝世。尽管遵照童先生生前意愿:丧事从简,不发讣告,不举行任何形式的告别仪式。但先生火化的那一天,大家还是自发地早早来到武昌殡仪馆为他送行。因为每个人都清楚,这是同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提携后辈、学贯中西、通今博古的一代宗师的最后一面。武汉音乐学院于7月3日发出的讣告中写道:
“童忠良教授长期担任武汉音乐学院主要领导。他重视学科建设,强调特色发展,以开放的办学理念和创新的工作方式,为武汉音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童忠良教授是享有盛誉的音乐理论家。他在音乐基础理论、作曲技术理论和民族音乐学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中的“和声功能网”理论、“曾侯乙编钟乐律学”研究以及“对称乐学”体系等,是他新时期音乐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在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童忠良教授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他德艺双馨,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奖掖后进,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童忠良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清正廉洁,生活朴素,平易近人,是令人尊敬的良师益友。童忠良教授的逝世,是武汉音乐学院的重大损失,是我国音乐界的重大损失。童忠良教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永远缅怀童忠良教授。”
这无疑道出了“武音人”的心声。
2007年6月9日音乐学系三位同学采访了童忠良先生,并在《在音乐的世界里驰骋——访童忠良教授》一文中写道:
“童忠良,1935年9月生于湖北洪湖。自1950年起,曾在中原大学文艺学院、中南音专等学校学习与工作。1955—1961年留学民主德国,毕业于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1982年至1996年,先后任湖北艺术学院院长和武汉音乐学院院长暨教授,并曾兼任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已出版的专著及合著有《近现代和声的功能网》、《乐理大全》、《对称乐学论集》等二十余部;自撰论文有《曾侯乙编钟的三度音系》、《舞阳贾湖骨笛的音孔设计与宫调特点》等数十篇。获首批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中央电视台曾于1997年6月18日在‘东方之子’栏目中予以专题报道。1991—1992年,曾应维也纳大学音乐院的邀请赴奥地利、德国合作研究与讲学。自1997年起,以中华编钟乐团执行艺术总监及团长的身份,带领乐团赴香港、纽约、波士顿、巴黎等地演出。自2001年9月以来,还任台湾南华大学民族音乐系教授。”
先生是名副其实的通今博古、学贯中西的一代宗师啊!
我自以为是童先生的入门但未入室的弟子。同他的众多弟子一样,正是沐浴着先生的阳光才得以茁壮成长。这里我给大家讲述的只是一个普通入门弟子同先生接触的几件小事,但我以为从中足可以感知到一代宗师的风范。
他是一位令学生热爱的教育家。1994年至1997年我在“武音”攻读硕士学位时曾跟先生修过乐学课。我清楚地记得第一堂课先生就他讲的“商核”问题为我们布置了课后思考题,在第二堂课上我的回答尽管并不尽如先生之意,但他却当众肯定了我,这给了我极大的独立思考问题的信心。我也清楚地记得最后一堂课先生为我们讲的是“曾侯乙编钟的对称乐学”,当先生围绕曾侯乙编钟的乐学遗产,充满激情地为我们概括了对称乐学的若干现象时,在场的数位同学都为之拍手叫绝。先生说下课了,却没有一个同学离开座位,大家都觉得需要跟先生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见此情景,先生不无风趣地说:我也就这点东西,再也没说的了,以后就看你们的了。
他是一位善于提携后辈的长者。2002年,我博士毕业回到了母校“武音”执教,接过了先生为研究生开设多年的乐学课。我心怀忐忑拿着准备在第一堂课讲解的授课教案叩开了先生的家门,略带紧张地向先生陈述着我的授课想法。先生一边倾听一边仔细翻阅我的教案,过了片刻面带微笑地说:很好啊!特别是讲定量分析这里,加进了定量分析的理论,这是我定量分析课中没有的啊!补得好!听了先生的话我方感释然,也因此充满信心地走上了讲台。
他是一位乐观豁达的强者。2006年秋天,第一次听说先生住院,我不相信是真的。因为前不久在路上见过先生,只见他下着牛仔裤,上着夹克休闲外套,步履非常矫健,精神极了。我来医院看望,他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再观察治疗几天就可以出院。
2007年春,听说先生又住进了医院,我还没来得及到医院看望,一天在上班的路上见先生从江边散步回来,我非常高兴,甚至把他住院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同先生打了招呼就走了。后来又有几次见先生在散步,我暗想先生肯定又在思考某一重大问题,因为据说先生在研究曾侯乙编钟时,常常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而不得不到江边散步……
转眼先生走了半年多,近日喜闻可谓其近半个世纪科研结晶的《对称乐学论集》(后简称《论集》)在一年一度的中国音乐界唯一综合性专家大奖——“金钟奖”的评选中获理论奖。让我们在浏览这沉甸甸的充满智慧的成果的过程中,同远在天堂的先生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吧!
该《论集》为大32开本,共492页,37.6万字,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于2004年12月出版。分前言——中西乐学的对称结构、先秦篇——曾侯乙编钟与骨笛及其对称形态、宫调篇——宫调理论及其对称结构、数列篇——数列结构及其特殊对称、结环篇——现代乐学若干问题及其对称现象、附录、后记七部分。
先生在“前言”的开篇说:自然界许多最显著的模式都是对称的,如人体的两边因对称所引申出的反射概念,动植物的体外部分有规则的形式重复的现象,原子排列中一定数目的对称元以及阴阳两极理论的对称结构及其思维模式等等。如果说,大自然被对称所吸引,那么,音乐的王国是否也或多或少地为对称所支配呢?
“先秦篇”包括《曾侯乙编钟的三度音系——兼论中西乐律若干问题的比较》、《百钟探寻——擂鼓墩一、二号墓出土编钟的比较》、《论曾侯乙编钟的对称乐学》、《古编钟的和鸣与天地人的交响——析谭盾〈交响曲1997:天、地、人〉的编钟乐》、《骨笛之谜与古乐探正》、《舞阳贾湖骨笛的音孔设计与宫调特点》、《从曾侯乙编钟到中华和钟》、《论宁乡商铙一脉相承的乐学内涵》8篇,合94页。先生在此篇正文前引用了《骨笛之谜与古乐探正》的结束语:为了不愧对我们的祖先,现在是中国人自己改写中国音乐史中某些重大问题的时候了。
“宫调篇”包括《论十二音级双均多宫》、《评朱载堉纵横律度说》、《互补组合性十二音级——试析丁善德〈钢琴简易练习曲十六首〉之八、一、五首》、《商核论——兼论中西乐学调关系若干问题的比较》、《日中五声调式的四度音列及其定量分析》、《从十五调到一百八十调的理论框架——黄翔鹏“同均三宫”学习札记》、《正声论》、《调头论——兼论汉族调式对称的数学模型》、《五声调式基因论》9篇,合108页。先生在此篇正文前引用了《评朱载堉纵横律度说》的引言语:所谓发千载之秘,就是要拨开这层迷雾。
“数列篇”包括《论〈义勇军进行曲〉的数列结构》、《近现代和弦的数列系简论》、《论我国民族音乐的数列结构》、《论穿歌结构——兼论穿五句与中西曲式有关问题的比较》4篇,合70页。先生在此篇正文前引用了《论我国民族音乐的数列结构》的文中语:可以想象,对于某些传统见解根深蒂固的人,将会怎样对以下认识嗤之以鼻。
“结环篇”包括《同中音调与功能族——近现代和声的功能网简论(之一)》、《重同名调与功能群——近现代和声的功能网简论(之二)》、《重中音循环与功能网辩正——近现代和声的功能网简论(之三)》、《论模糊音级集合的隶属度》、《集合原型的乐理求解》、《论传统和弦与现代和音的中介——兼论全音程四音集合与变五音和弦的中介特征》、《论音程计量及其电脑音响程序》、《计算机辅助律学教学导言》、《曾侯乙编钟乐队及其对现代礼乐队的启示》、《从先秦编钟乐队到现代礼乐队的启示——兼论中西管弦乐队音响的“点”、“线”、“面”特征》、《音响的拓展与回归——兼论编钟古乐器的音响特征》、《论中国音乐研究与普通乐理教学——兼论中国传统音乐在现行音乐教育中应有的地位》12篇,合130页。先生在此篇正文前引用了《音响的拓展与回归》的文中语:现代和传统好像一根长绳的两头,拉开时遥远,倘若把两头结成一个环,传统和现代就很近了。
“附录”包括《巴托克的调式对称与轴心功能》、《对称的借字手法与宫角轴》、《对称的同主音五声调式》、《曾侯乙钟铭的乐理释要》4篇,合69页。先生在正文前引用了《近现代和弦的数列系简论》的结束语:我们将会惊喜地看到,一个井然有序的音响世界,正期待我们继续探索。
先生在“后记”中说:如果可以将一个人的学术生涯比作一部交响曲,我想,这本文集不应是具有总结性的终曲,它只不过是一些零星的音乐主题与动机,主题与动机尚有待继续展开,我相信它们是可以发展成新的乐章的。
先生走了,永远地走了。一代宗师带着未完成交响曲走了!我们——先生的所有弟子——是不是有责任将这些尚有待继续展开的主题与动机发展成新的乐章呢?我想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王洪军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