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逝,圆圈不圆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ysical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年对世界电影史来说,称得上是大放异彩的一年。这一年诞生了30多部堪称经典之作的电影,如 《阿甘正传》《低俗小说》《肖申克的救赎》《这个杀手不太冷》等,无怪乎有人说1994年,上帝想看电影了。在众多影片中,有一部可能鲜为人知,那就是获得第51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以及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奖的 《暴雨将至》。这部电影是马其顿导演米尔科·曼彻夫斯基的银幕处女作,也是马其顿自1993年独立后的第一部电影。它颠覆了传统影片的线性叙事模式,具备典型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此片一出便令世界瞩目。
  影片故事发生的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的南斯拉夫内战,电影中没有战火纷飞的场面抑或高度乐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有的只是普通人在战争的阴影下所受的心灵创伤。影片风格与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伊万的童年》颇为相似,时刻弥漫着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每个故事最终都朝向绝望和死亡,令人心情沉重。在导演的镜头下,透露出对冲突的悲愤、无奈和痛苦。
《暴雨将至》电影剧照

  其实,光看片名“暴雨将至”四个字就给人一种无法言说的持续的压迫感,仿佛有什么恐惧和不安就将来临。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这种压迫感其实就来自无处不在的仇恨和暴力。事实上,马其顿的历史也很漫长,但长期的内战和仇恨早已耗尽了这个国家的精力。影片中,你可以看见这里的土地永远那么干涸,没有树也缺乏草,完全就是荒漠一样的山丘。自然环境恶劣无比。而生活在这里的人却还依然记着几百年的仇恨,不断杀戮争夺。狭隘的民族主义已经完全占据人们的心灵,在这种力量的催动下,人们不惜向自己的亲人射出子弹。
  导演曼彻夫斯基认为《暴雨将至》是要述说在这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有战争的引发和暴力的存在,他强调这部影片“不用语言而用形象来叙述一个故事”。 无论是环境恶劣、破败落后的马其顿还是安定祥和的英国伦敦,暴力似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如同梦魇一般伴随着我们。它威力巨大,超出我们的想象。它能毁灭一切,包括我们最亲密的人。影片里的两个死者(萨米那和亚历山大),都死于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之手,这难道仅仅是一个巧合?导演给出的回答是:不!这是必然。
  在影片第一个故事里,天真的孩子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杀死了乌龟,丢入烈焰中的子弹在火舌中弹射,远处的大人如惊弓之鸟,这个片段虽然简单,却极大渲染了惶恐的氛围,并将残忍之种已深埋于童心这一事实暴露无遗。身处弥漫着暴力的社会,无人能够幸免,无人能置身事外。萨米那和亚历山大两个执着于爱的人倒在枪口之下,而他们的死又将加剧人与人之间的仇恨。这仿佛是一个无休止的循环,以仇恨为起点,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去。在这样的生存空间里,人生下来就要学会如何仇恨,如何杀戮,这里永远无法见到天堂的颜色,犹如地狱一般,令人惊恐和惧怕。
  影片中反复出现这么一句话:“Time is never die,The circle is not round。”翻译过来就是时间不逝,圆圈不圆。理解起来就是:只要时间不停止,圆圈并不是一个圆。 圆圈何以不是一个圆呢?因为它实际上并不圆满,它虽然经历蜿蜒曲折,却最后又回到了原点。结合影片来说,仇恨和暴力在过去存在,在现在存在,在未来,它依旧存在,而悲剧依旧不断重演。“当鸟群飞越过阴霾天际时/人们鸦雀无音/我的血因等待而沉痛”,这是影片中的一首小诗,却像一个预言。未来将会发生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只要仇恨和暴力还存在,血就还会流,而沉痛就还会继续。
《暴雨将至》电影剧照
其他文献
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的两大文明中心,对亚洲文学的发展产生过不同程度的辐射和影响。二者在文学史上也并非孤立发展,可以说中印两国在亚洲文学审美范式的塑造上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其中,传统的“抒情”精神成为亚洲文学传统乃至整个亚洲文化传统的一种重要表现。  作为中印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娇红记》(中国古典戏剧)与 《沙恭达罗》(印度古典戏剧,约创作于公元4世纪)不仅在题材上有着相似性——男女恋爱,更在文本
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的小说《时时刻刻》同时获得了“普林策小说奖”和“福克纳文学奖”两项殊荣。之后根据其改编的同名电影也大获成功,获得多项奥斯卡奖和金球奖。该书描述了不同时代的三位女性一天的生活,采取了三条主线并行叙事的结构。三位女性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她们之间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三位女主人公是如何逐渐出现在作者脑海中的?作者又与三位女性有着怎样的渊源·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番。  在三位女
编译 高 雪    母亲节那天早晨,我想全世界的母亲都像我一样,被孩子们强行按到床上,被“赦免”做早餐,因为今天是母亲节。  刚刚剪下的康乃馨放在花瓶里——这种花通常每年会在母亲节期间在家中的各个角落里盛开,其他时间则很容易被人遗忘。当然,孩子们会从厨房里制造出各种各样奇怪的食品,而且注定会吸引你惊叹的目光。  虽然是清晨6点钟,厨房里却已经忙碌成一片。一阵嘈杂的讨论已经开始失去控制,紧接着被一声
玛歌酒庄  如果说拉图红酒是葡萄酒中威武刚猛的男子汉,那么玛歌红酒就是葡萄酒中温柔贤淑的女士。在法国,玛歌红酒有“红酒皇后”的美誉。  有历史学家认为玛歌酒庄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2世纪,但那只是一个猜测。12世纪,法国的波尔多地区只有一个村庄叫“拉莫特玛歌”,而拉莫特玛歌确实是现在玛歌庄园的所在地,但历史学家无法证明,叫“拉莫特玛歌”时的村落就已经开始酿造葡萄酒。这很可能是法国人为了向世界弘扬自己的
有吉佐和子  有吉佐和子(1931—1984)是顶着“才女”称号登上日本现代文坛的。1950年代中期,有吉佐和子与曽野绫子、山崎丰子、原田康子等一批女作家连续推出佳作,引起评论界关注,评论家臼井吉见将这一时期称为“才女时代”。但是,有吉本人对这个称号并不抱有认同感。当时语境下的“才女”一词不乏揶揄之意——评论家们认为这些女作家早早成名,缺少丰富的人生经验做铺垫,仅是靠着头脑和才情写作。对此,同为女
《英语,八月》封面  印度报纸曾在小说《英语,八月》出版三十周年纪念活动的报道中评价道:“如果说拉什迪《午夜之子》是印度英语小说的分水岭,那么《英语,八月》则是它默默无闻的孪生兄弟。”媒体的评价侧面体现了《英语,八月》在印度英语文学中的重要地位。这部1988年出版的经典著作依靠独特的“混种习语”收获了数百万读者的关注与喜爱。而它的作者,就是印度本土作家乌帕马尼亚·查特吉(Upamanyu Chat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记得初到巴黎,自己是一个很容易惊讶的人。在去学校、超市的路上,会和罗丹的巴尔扎克像不期而遇,和埋葬着狄德罗的古老教堂擦肩而过,和安睡着萨特和波伏娃的墓园毗邻而居。一个星期之后,方才知道自己所在的圣日耳曼德佩街区于巴黎,于拉丁区意味着怎样的人文萃薮。那些伟大的杰出的人物如今或已安葬在先贤祠中为人敬仰,而巴黎仍然给予他们具象的存在,让这些记载着他们的足迹、他们的
如果说有什么事情能让一个父亲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夜不能寐的,一准就是没有生儿子了。可当他多年以后,听到印度国歌在赛场响起,一度的沮丧彻底烟消云散。女儿吉塔和巴比塔身上的潜质,让他看到意外之喜。她们避开了锅碗瓢盆,走向弥漫着男性荷尔蒙的摔跤场,一番寒彻骨,终得扑鼻香。两个女儿都取得了骄人成绩,载誉而归。  父亲的梦,寄托在一项体育运动上——摔跤。这似乎天然地把入场券交给了男性,特别是在电影1988年
意大利未来主义试图颠覆现有世界,描绘出他们理想中的图景。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于今年2月至9月期间举办了“重构宇宙——意大利未来主义1909—1944”艺术展,再现了这一艺术运动的起落沉浮。这次展览意在展示未来主义对已知世界的解体与重构,包括思想、制度、建筑等。未来主义的代表人物马里内蒂105年前曾在《费加罗报》的头版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鼓励大胆进取、勇于尝试、打破桎梏的冒险精神。  这次展览内容
在基督教藝术发展的历史长廊中,圣像画占据了重要一席。从早期简单凝练的寓意图像、象征记号,到后期复杂多样的宗教人物,无数艺术大师凭借无穷的想象力,融入独特的情感,将圣父、圣子、圣母等宗教形象转化为直观的艺术人物,传达出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寓意和无与伦比的美感,直击人们的内心世界。圣母子是圣像画的重要题材之一,圣母子之间感人至深的亲情,成为艺术家创作的不竭源泉。艺术大师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