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沐浴着课程改革的春风,各种教学理念百花齐放. 先从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到即墨二十八中的“和谐互助”的教学模式,再从杜郎口中学的“10 + 35”教学模式到昌乐二中的“271”教学模式,等等. 让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那么,在课堂改革浪潮此起彼伏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
一、师生角色的转变
其实,“向45分钟要效益”已经提出好多年了,只不过我们一直不得要领. 现在,只要对我国的课堂教学稍加审视,将改革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理念相互比较. 容易看出,传统教学是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中心人物,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配角,即师本教育. 师本教育模式以教师讲授形式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主、主动的权益和能力. 这种“针剂”式教育只有被动的“学会”,却缺少了“会学”的收获,“乐学”的体验. 再看改革中的教学理念,无论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谐互助”还是“10 + 35”模式、“271”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宗旨,即教师的教学是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发展,这也就是郭思乐教授所倡导的“生本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不仅帮助了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中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还让教师认识到教育的意义所在.
一句话,高效课堂也就是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即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二、教学设计的变更
虽然教师的备课中有备学情这一点,然而不少教学设计都是为了教师好教,而不管学生是否好学. 孔子曰:“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而我们的传统教学却是“强制性”教学. 强调了教师的教,教师成为了“讲师”,教者事先圈好了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硬是让学生跟着我们的套路走. 有些教师竟然对着教案、教参照本宣科,却忽视了学生的学. 学生被动学习,缺少主动性,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低下. 而生本教育的教学设计则以教材为范例设计教学,根据学生需要、发展方向和可能性给以指导,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学习工具,组织学习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者起到了设计、组织、指导的作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三、课堂结构的调整
课堂作为课改的主阵地,当然要精心考虑每一个环节. 这样才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1. 营造和谐的氛围
叶澜教授指出: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 这就需要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首先,教师就要有一颗对学生关爱的心,进入教室面带微笑,而不要为了维护所谓的威严板着脸,这样会让学生觉得很紧张,没有安全感. 其次,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有趣味的教学情境,从而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
2. 调动隐含的潜能
人的潜能就像一个待开采的油田,蕴藏着无穷的价值.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奥托·兰克说,“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 也就是说人类还有96%的能力还没发挥出来”.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发言和质疑,挖掘他们的潜能.
3. 放下手中的权力
将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把发言权、操作权等还给学生,就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减少了学生的懒惰性和依赖性. 不要老想着我是教师,不要放心不下自己的学生,不要代替学生报出所谓的标准答案. 放下手中紧握的权力,你就会发现,松开手,手中可以容纳更多的东西,如:学生开始喜欢学习,学生学会了各种学习方法,学会了交流和合作,学会了探究和创新,等等.
四、多种媒体的融合
目前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不少教师好像进入了一个误区. 要么就是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要么就是各种多媒体杂乱的演示. 这样两极化的结果要么是索然无味,同学们任你唾沫星子横飞,依然我行我素地思维遨游;要么是过于绚烂,却“喧宾夺主”了,教学停留于表面的热闹,却少了深层次的挖掘. 故而,本人认为应该折中,应根据不同的教案适当地选择教学媒体,把握好一个尺度,恰到好处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教学工具. 如教《镶嵌》一课,先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由各种图形镶嵌而成的美丽图案,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镶嵌有基本的认识,而且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换成讲学稿,实实在在地进行课堂分析,不再需要多媒体. 最后各个小组通过合作探究用几块小黑板呈现出镶嵌的实例,这样既省时又直观,还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何乐而不为呢?多种教学媒体的融合,很好地发挥了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的优势,扬长避短,将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总之,要由低效课堂向高效课堂迈进,必须变师本教育为生本教育. 因此,我们要转变角色,退身幕后,当一名成功的导演,营造和谐的氛围,选择适当的媒体,赏识自己的学生,激发他们的潜能,让每一个演员在学习的舞台上精彩演绎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一、师生角色的转变
其实,“向45分钟要效益”已经提出好多年了,只不过我们一直不得要领. 现在,只要对我国的课堂教学稍加审视,将改革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理念相互比较. 容易看出,传统教学是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中心人物,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配角,即师本教育. 师本教育模式以教师讲授形式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主、主动的权益和能力. 这种“针剂”式教育只有被动的“学会”,却缺少了“会学”的收获,“乐学”的体验. 再看改革中的教学理念,无论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谐互助”还是“10 + 35”模式、“271”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宗旨,即教师的教学是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发展,这也就是郭思乐教授所倡导的“生本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不仅帮助了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中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还让教师认识到教育的意义所在.
一句话,高效课堂也就是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即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二、教学设计的变更
虽然教师的备课中有备学情这一点,然而不少教学设计都是为了教师好教,而不管学生是否好学. 孔子曰:“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而我们的传统教学却是“强制性”教学. 强调了教师的教,教师成为了“讲师”,教者事先圈好了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硬是让学生跟着我们的套路走. 有些教师竟然对着教案、教参照本宣科,却忽视了学生的学. 学生被动学习,缺少主动性,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低下. 而生本教育的教学设计则以教材为范例设计教学,根据学生需要、发展方向和可能性给以指导,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学习工具,组织学习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者起到了设计、组织、指导的作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三、课堂结构的调整
课堂作为课改的主阵地,当然要精心考虑每一个环节. 这样才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1. 营造和谐的氛围
叶澜教授指出: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 这就需要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首先,教师就要有一颗对学生关爱的心,进入教室面带微笑,而不要为了维护所谓的威严板着脸,这样会让学生觉得很紧张,没有安全感. 其次,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有趣味的教学情境,从而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
2. 调动隐含的潜能
人的潜能就像一个待开采的油田,蕴藏着无穷的价值.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奥托·兰克说,“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 也就是说人类还有96%的能力还没发挥出来”.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发言和质疑,挖掘他们的潜能.
3. 放下手中的权力
将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把发言权、操作权等还给学生,就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减少了学生的懒惰性和依赖性. 不要老想着我是教师,不要放心不下自己的学生,不要代替学生报出所谓的标准答案. 放下手中紧握的权力,你就会发现,松开手,手中可以容纳更多的东西,如:学生开始喜欢学习,学生学会了各种学习方法,学会了交流和合作,学会了探究和创新,等等.
四、多种媒体的融合
目前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不少教师好像进入了一个误区. 要么就是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要么就是各种多媒体杂乱的演示. 这样两极化的结果要么是索然无味,同学们任你唾沫星子横飞,依然我行我素地思维遨游;要么是过于绚烂,却“喧宾夺主”了,教学停留于表面的热闹,却少了深层次的挖掘. 故而,本人认为应该折中,应根据不同的教案适当地选择教学媒体,把握好一个尺度,恰到好处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教学工具. 如教《镶嵌》一课,先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由各种图形镶嵌而成的美丽图案,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镶嵌有基本的认识,而且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换成讲学稿,实实在在地进行课堂分析,不再需要多媒体. 最后各个小组通过合作探究用几块小黑板呈现出镶嵌的实例,这样既省时又直观,还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何乐而不为呢?多种教学媒体的融合,很好地发挥了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的优势,扬长避短,将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总之,要由低效课堂向高效课堂迈进,必须变师本教育为生本教育. 因此,我们要转变角色,退身幕后,当一名成功的导演,营造和谐的氛围,选择适当的媒体,赏识自己的学生,激发他们的潜能,让每一个演员在学习的舞台上精彩演绎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