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土教材具有独特性,地域性和时代性,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学生及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使中学美术教育走在时代的前沿。本文主要论述乡土教材对中学教育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乡土教材;中学教育
一、乡土教材的特征
什么是乡土教材?乡土教材是以本地区政治、经济、地理、文化、历史为研究对象的教材。200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其中增加了地区的乡土内容,以下论述均已重庆为例。这样的添加不仅丰富了教材原本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对本地区文化的全面认识。将共性通过个体体现出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乡土教材自身存在着三方面的特征:第一,乡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将其融入教材,可以体现乡土教材独特性的特征。同一主题的绘画作品,由于是不同地区人民完成的,所以会体现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很好的体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特征。因此乡土教材具有独特性,是一种不可复制且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乡土教材具有地域性的特征。以人美版教材为例,看到红岩文化、桥都、鹅卵石这些富有地域性的词语,让人唯一的联想就是美丽的山城重庆。在乡土教材中这些词语具有地域的指向性,突显出乡土教材的地域特征。第三,乡土教材的时代性特性。乡土文化往往经过了历史的锤炼,大到令人警醒的解放碑,小到长江边的一块鹅卵石。时间的流失在其身上留下了痕迹,让人深思。乡土教材自身的独特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特征更好地突显出乡土教材的重要意义。
二、乡土教材对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新版的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教材,新增了一些地方特色课程。如《红岩文化》《歌乐山烈士群雕》《美丽的山城夜景》《桥都重庆》《鹅卵石——大自然神奇的杰作》等,包含了文化、绘画、建筑、雕塑等。这些艺术形态都是围绕着山城重庆展开的,拉近了学生与美术的距离,形成了艺术作品就在身边的模式。使美术生活化、日常化。乡土教材的出现对于中学美术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使地方文化得以弘扬,而且使师生自身水平得到提升,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我教你学,你学我用。
(一)促进地方文化的弘扬,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在当前以倡导多元文化为主流的今天,尤其是当代文化融入的氛围中。新的实验艺术如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的大为流行。人们已经开始忽略优秀的文化遗产,冰冷无情的钢筋混凝土替代了巴渝人民的智慧结晶吊脚楼,日韩文化的融入将以掩盖红岩精神的传递、青少年采取漠视甚至鄙视的态度对待乡土文化,因此乡土文化融入教材迫在眉睫。
在老版的教材中对于美术内容有了非常系统的囊括,包括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方面。然而翻开课本发现阐述这些内容的文字和图片都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感和时代感,而且大多在生活中无从使用,从而导致学生对美术不感兴趣。但是通过长期的教学发现学生往往最感兴趣的是一些外来文化,而且会主动去模仿,然而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本土文化往往是冷眼观之。当新版教材关于地方特色教材的出现,从新点燃了乡土文化的再生,乡土文化如同凤凰涅槃般大放异彩。通过美术特有的魅力去解乡土文化,通过乡土文化去理解美术作品,两者是相辅相成而存在。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之前的美术教学中,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是最为辛苦的工作,需要翻阅大量的书籍和查阅相关的网页。然而有时对于文字资料的解释,因没有亲身的实践而不能了解透彻,从而何谈创新。乡土教材立根与本土,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多层次、多角度、深入开发教材深意。如七年级下册的第十七课《桥都重庆》,本课讲述了重庆成为桥都的缘由,但由于教材容量有限仅仅展示了三张大桥的图片,虽然教材容量较少但并不会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阻碍。因为身处重庆,获得重庆大桥的一手资料并不困难,同时可以走访民居了解更多与桥有关的故事,了解勤劳的巴渝人民是如何用勤劳的双手筑建自己的家园。因此乡土教材可以为教师提供更为便利的教学资源,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创新,为当今的教育改革服务。在教学创新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成为教材的使用者,而且更大程度上成为教材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也会大幅度提升。
(三)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
在新版的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教材中新增了一些地方特色课程。如七年级下册的《鹅卵石——大自然神奇的杰作》这一课。具有地方特色的同时又能引导学生发现并利用大自然的美。在设计本堂课之前,经过翻阅资料和网络调查发现,大部分改造鹅卵石的作品中,是以绘画颜料将其完全的覆盖而重新着色,描绘图案。
鹅卵石是重庆本地特有的一种石材,提到鹅卵石,当地人都会用色彩黑灰,造型椭圆来形容。但是一旦仔细观察不但发现:鹅卵石有独特的外形,有引人深思的花纹,有人们无法用颜料调和出来的色彩,还有表现其性格特色的肌理,这些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神奇的杰作。在利用材料时要结合材料的形状、纹理、色彩、肌理等因素,加以利用并创造。在设计本堂课的时候主体是学生,首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寻找鹅卵石,在寻找过程中通过身体力行感受江水与鹅卵石的碰撞和搏击,第一时间感受鹅卵石经历的洗礼。当学生非常疑惑的将自己不经意或是精心挑选的鹅卵石带入课堂后,教师启发学生观察鹅卵石,学生想方法去推荐自己的鹅卵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到了提升,原因有二:一是鹅卵石天生独一无二所以学生很容易发现材料的特征,学生愿意动脑;二是鹅卵石是学生最为熟悉的资源,去阐述其特征可谓是兴手拈来。发现其特征之后再用美术授予的一些法则经行改造和创造,赋予鹅卵石新的含义和生命力,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素质更加多维立体得到培养。
因此乡土教材出現在中学教材中,是教学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它的出现是及时且必要的。拉近了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提到教学效率,同时学生的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操得以锻炼。
参考文献:
[1]严抒勤.试论美术乡土教材的开发[J].教学与管理,2010.
[2]王薇,王绪三.乡土教材在美术教学中的选用[J].说话教材.
关键词:乡土教材;中学教育
一、乡土教材的特征
什么是乡土教材?乡土教材是以本地区政治、经济、地理、文化、历史为研究对象的教材。200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其中增加了地区的乡土内容,以下论述均已重庆为例。这样的添加不仅丰富了教材原本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对本地区文化的全面认识。将共性通过个体体现出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乡土教材自身存在着三方面的特征:第一,乡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将其融入教材,可以体现乡土教材独特性的特征。同一主题的绘画作品,由于是不同地区人民完成的,所以会体现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很好的体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特征。因此乡土教材具有独特性,是一种不可复制且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乡土教材具有地域性的特征。以人美版教材为例,看到红岩文化、桥都、鹅卵石这些富有地域性的词语,让人唯一的联想就是美丽的山城重庆。在乡土教材中这些词语具有地域的指向性,突显出乡土教材的地域特征。第三,乡土教材的时代性特性。乡土文化往往经过了历史的锤炼,大到令人警醒的解放碑,小到长江边的一块鹅卵石。时间的流失在其身上留下了痕迹,让人深思。乡土教材自身的独特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特征更好地突显出乡土教材的重要意义。
二、乡土教材对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新版的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教材,新增了一些地方特色课程。如《红岩文化》《歌乐山烈士群雕》《美丽的山城夜景》《桥都重庆》《鹅卵石——大自然神奇的杰作》等,包含了文化、绘画、建筑、雕塑等。这些艺术形态都是围绕着山城重庆展开的,拉近了学生与美术的距离,形成了艺术作品就在身边的模式。使美术生活化、日常化。乡土教材的出现对于中学美术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使地方文化得以弘扬,而且使师生自身水平得到提升,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我教你学,你学我用。
(一)促进地方文化的弘扬,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在当前以倡导多元文化为主流的今天,尤其是当代文化融入的氛围中。新的实验艺术如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的大为流行。人们已经开始忽略优秀的文化遗产,冰冷无情的钢筋混凝土替代了巴渝人民的智慧结晶吊脚楼,日韩文化的融入将以掩盖红岩精神的传递、青少年采取漠视甚至鄙视的态度对待乡土文化,因此乡土文化融入教材迫在眉睫。
在老版的教材中对于美术内容有了非常系统的囊括,包括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方面。然而翻开课本发现阐述这些内容的文字和图片都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感和时代感,而且大多在生活中无从使用,从而导致学生对美术不感兴趣。但是通过长期的教学发现学生往往最感兴趣的是一些外来文化,而且会主动去模仿,然而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本土文化往往是冷眼观之。当新版教材关于地方特色教材的出现,从新点燃了乡土文化的再生,乡土文化如同凤凰涅槃般大放异彩。通过美术特有的魅力去解乡土文化,通过乡土文化去理解美术作品,两者是相辅相成而存在。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之前的美术教学中,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是最为辛苦的工作,需要翻阅大量的书籍和查阅相关的网页。然而有时对于文字资料的解释,因没有亲身的实践而不能了解透彻,从而何谈创新。乡土教材立根与本土,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多层次、多角度、深入开发教材深意。如七年级下册的第十七课《桥都重庆》,本课讲述了重庆成为桥都的缘由,但由于教材容量有限仅仅展示了三张大桥的图片,虽然教材容量较少但并不会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阻碍。因为身处重庆,获得重庆大桥的一手资料并不困难,同时可以走访民居了解更多与桥有关的故事,了解勤劳的巴渝人民是如何用勤劳的双手筑建自己的家园。因此乡土教材可以为教师提供更为便利的教学资源,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创新,为当今的教育改革服务。在教学创新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成为教材的使用者,而且更大程度上成为教材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也会大幅度提升。
(三)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
在新版的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教材中新增了一些地方特色课程。如七年级下册的《鹅卵石——大自然神奇的杰作》这一课。具有地方特色的同时又能引导学生发现并利用大自然的美。在设计本堂课之前,经过翻阅资料和网络调查发现,大部分改造鹅卵石的作品中,是以绘画颜料将其完全的覆盖而重新着色,描绘图案。
鹅卵石是重庆本地特有的一种石材,提到鹅卵石,当地人都会用色彩黑灰,造型椭圆来形容。但是一旦仔细观察不但发现:鹅卵石有独特的外形,有引人深思的花纹,有人们无法用颜料调和出来的色彩,还有表现其性格特色的肌理,这些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神奇的杰作。在利用材料时要结合材料的形状、纹理、色彩、肌理等因素,加以利用并创造。在设计本堂课的时候主体是学生,首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寻找鹅卵石,在寻找过程中通过身体力行感受江水与鹅卵石的碰撞和搏击,第一时间感受鹅卵石经历的洗礼。当学生非常疑惑的将自己不经意或是精心挑选的鹅卵石带入课堂后,教师启发学生观察鹅卵石,学生想方法去推荐自己的鹅卵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到了提升,原因有二:一是鹅卵石天生独一无二所以学生很容易发现材料的特征,学生愿意动脑;二是鹅卵石是学生最为熟悉的资源,去阐述其特征可谓是兴手拈来。发现其特征之后再用美术授予的一些法则经行改造和创造,赋予鹅卵石新的含义和生命力,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素质更加多维立体得到培养。
因此乡土教材出現在中学教材中,是教学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它的出现是及时且必要的。拉近了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提到教学效率,同时学生的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操得以锻炼。
参考文献:
[1]严抒勤.试论美术乡土教材的开发[J].教学与管理,2010.
[2]王薇,王绪三.乡土教材在美术教学中的选用[J].说话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