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erlan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四有”新人。导出了法制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除了要学习知识外,还要在教学中重视法制教育。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呢?笔者有以下拙见。
  一、加强教师自身法律意识建设,提升法律素质
  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法的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及法制观念等。
  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导致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有明显的盲目性。作为担任数学学科教学的教师,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法制教育。例如:在讲解“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反比例函数”的做一做第2题“某村有耕地346.2公顷,人口数量n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m(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教科书第150页)时,如果教师不知道“土地管理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就不会利用这一题目渗透“土地管理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知识,导致教学中“身临其境”了法制,也不知如何在数学课中渗透法制教育。
  二、利用教科书的知识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
  数学学科是理性学科,社会学科知识相对于文科要少,加之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教材中的法制素材就更有限。但这不能说明我们这一学科就不能渗透法制教育,而是需要我们细心地发现和挖掘。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一次函数的应用”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内容(教科书第91页第一段及问题)时,可以向学生渗透“水土保持法”,故而诱导学生在水土流失地区,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所采取的措施是要造林、种草及封禁管育保护措施,并让学生有“水土保持”认识的责任和义务。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题或编题时,结合时事,结合法制的教育,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接受法制教育。如:在学习“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四节“分式方程”第2课时的问题解决的第3题:“某市为治理污水,需要铺设一段全长为3000m的污水排放管道。为了尽量减少施工对城市交通所造成的影响,实际施工时每天的工效比原计划增加25%,结果提前30天完成这一任务。实际每天铺设多长的管道?”(教科书第128页)这一习题时,可以向学生渗透“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知识,让学生知道环境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爱护我们的环境,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三、利用数学活动,践行法制教育
  法制渗透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可以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如:在学生动手操作“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六节“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这一主题活动(教科书第103页至104页)时,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测量旗杆的高度,通过利用阳光的影子、利用标杆、利用镜子的反射三种方法测量旗杆的高度,经学生实践后向学生渗透“国旗法”,给学生分析:热爱祖国,则是因为祖国给了我们更珍贵的东西——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的安栖之所;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做人的尊严;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家庭的安宁——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使学生明白了平常我们常说的要热爱我们的祖国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又如在学习“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普查、抽样调查(教科书第160页至164页)之后,可布置学生把学习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即让学生分别调查身边需要利用法律武器保护或解决问题的事件,如:不遵守交通规则;父母虐待孩子;学校附近非法开办网吧;商店出售三无食品等。弄清是用普查还是用抽样调查把这些问题归类统计,这样在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就渗透了法制教育。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根据数学学科中固有的法制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给我国的教育提出了一个挑战,我国高校开设的课程也在不断增加。其中高等数学已经成为普遍而且重要的一门课程,许多高校已经把高等数学列为学校学生学习的重要的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具有逻辑严密、理论严谨、抽象性强的特点。学习高等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对学生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这个背景,探讨了MATL
摘 要: 新教材把作文训练放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其内容丰富多彩。本文着重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学生增添写作素材、开阔学生写作视野、唤醒学生写作良知等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语文综合性学习 写作能力 培养方法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以语文学科为主并综合了其他学科内容的学习实践活动;是以拓宽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在多学科的交叉中
摘 要: 学习习惯主要是指在学习上养成自动认知习惯的活动方式。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那么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就会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够使学生积累更丰富的知识。对于小学语文学习也是一样,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对学生的习惯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小学这个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有所收获,努力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关键词: 小学
摘 要: 高中数学是高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考核的主要科目。加之数学本身就是许多学生的薄弱科目,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障碍,而一切的解决方法的关键都在于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如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高中数学教学任务的要求,是每个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思考与改进的问题。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思维能力
摘 要: 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弊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效率和质量,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 学案导学模式 高中数学 教学应用  所谓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展计划性的学习,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交流及评价
摘 要: 习作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是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习作的指导与练习,促进习作能力的提高。在各种活动中,培养习作兴趣,使其乐于习作。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习作教学 生活化 人性化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小学语文的难点之一。习作教学水平不高已成为长期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多年之后的今天,课堂教学逐步回归到学生的学习上,如何通过课堂学习提高学生自身能力成为课堂的主题.数学课堂上,如何引入新课,设置什么样的例题,如何讲解,布置作业,以及教会学生如何做好课后反思小结这些环节中每个都是至关重要的,从细节入手,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作为高三学生,我们更应该全方位思考,从一道题目中获取多种求解的方法,尽可能地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向量 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