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宇的短篇小说,兼及“东北文学”

来源 :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shu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立文,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耶鲁大学访问学者。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著有《史铁生评传》等多部专著。兼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曾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屈原文艺奖等多种奖励。
   在当代文学的地域研究中,学界对于东北文学始终怀有特殊的历史记忆和言说兴趣。从现代文学史上的东北作家群,到新时期的迟子建和阿成,再到时下炙手可热的班宇、双雪涛和郑执等等,东北文学既能“呈现出东北的天地万物、人间秩序、道德场域,还有人性的褶皱、生命的肌理”,也能以多变的文本形态,反映、记录和重构我们的家国情怀与现代性想象。本期专辑聚焦东北文学的最新发展,讨论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如何讲述新的“东北叙事”。
   张学昕的文章,不仅从历时性角度分析了现当代文学的“大历史”如何“进入到每一位东北作家的内心,又是怎样地构造宏阔的历史深度”,而且也讨论了80后的东北作家怎样重构“东北叙事”。在他看来,以班宇为代表的新一代东北作家“提供给我们的是时代整体性的心理、精神和灵魂的苦涩档案”。这样的创作,已然超越了“大东北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心理、时空交错的地缘背景”,叙写出了无数“充满现实关怀、引人深思、荡气回肠的人间故事”。
   周芳汀的文章,认为东北青年作家“不仅仅是在东北、在血缘和地缘所形成的水波纹式的结构中进行言说,更是对东北之外的、处于每一次席卷在时代浪潮中的普通人所存在的现实世界的隐喻”。他们“不再制造那些虚无的物质世界和夸张失真的成长经历,而是真实地踩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从青春故事中探寻人生可能性”。
   张少娇的文章专论班宇,以为“他写的是凡人也是猛士”,小说“有一种独特的冷硬气质,就像他笔下的铁西区、工人村,钢铁铸就的城市,在东北寒冷的气温中,沉默而隐忍。这种冷硬气质灌注在文本中,行文之间流淌着一种疏离感,萧瑟又隳颓”。
  
  從东北文学的视域看,自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算起,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文学版图上,“东北文学”曾一度非常地“喧嚣”和繁荣,也曾经涌现出许多在“新时期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家。我在这里不再如数家珍地赘述。但是,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至新世纪二十年代,能够持续写作的东北作家已经寥寥无几。像迟子建、王阿成这样的作家,已经成为新时期以来东北文学的旗帜。其实,从整体上看,东北文学的现状,着实令人堪忧。在这里,我不想做太多的分析和评价,因为诸多原因限定、困扰着东北作家的写作。无疑,当代东北的现实如何才能进入作家的内心,需要更高“段位”的比拼。记得有一次与迟子建交流东北文学的现状时,我们都无限感慨和忧虑,东北作家会否在一定程度上,愧对东北这片雄浑、辽阔的土地和近百年复杂多变的历史,以及广大人民和变动不羁时代的社会生活。东北作家要具有使命感和文化担当,这应是文学写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实际上,百年东北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流淌的精神、文化变迁与发展的历史。在这里,东北地域及其文化精神的蕴藉,承载着这幅文学版图之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伦理和民俗,呈现出东北的天地万物、人间秩序、道德场域,还有人性的褶皱、生命的肌理,在现代、当代许多作家的文本里,我们已经看到近现代、当代中国的“大历史”,如何进入到每一位东北作家的内心,又是怎样地构造宏阔的历史深度。历史、现实、时代以及人性、人与自然,在这些作家的文学想象和叙事中,呈现出东北叙事的雄浑和开阔。对此,我更愿意将班宇、双雪涛等新一代东北作家的写作,置放在当代精神、文化的价值系统里,从感性的体悟、文本的呈现,从对特定时代人性的发掘,到不乏理性的沉思,深入考量、分析班宇近年的小说创作,所渗透和辐射出来的我们时代生活的心理、精神和灵魂的气息。
   王德威教授在《文学东北与中国现代性——“东北学”研究刍议》一文中,从一个新的思考和研究视域,对东北地域文化、东北文学及其相关问题做出了拓展性分析和阐释。其中,他对迟子建的评价,可谓高屋建瓴,举重若轻,其思考已经越出东北文学本身的边界,体现出更为开阔的思考、研究理路和格局。
   当代中国作家对东北跨族群文化的描摹也不乏有心人。迟子建第一本作品《北极村童话》描写一位白俄老妇与当地汉人居民的互动,于是在萧红式“家族以外的人”有了“民族以外的人”。同样的关怀显现在《晚安玫瑰》,处理犹太难民在当代哈尔滨凋零殆尽的话题。是在《额尔古纳河右岸》里,迟子建真正展开她跨界叙事的眼光。小说描写中俄边界额尔古纳河右岸一支鄂温克人的命运。他们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逐驯鹿迁徙而来,信奉萨满,乐天知命。但在酷寒、瘟疫、日寇、“文革”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他们备遭考验,注定式微。迟子建从一位年届九旬的女酋长眼光,见证鄂温克人最后的挣扎。额尔古纳河自1689年《尼布楚条约》后一直是中俄边界,但迟子建所思考的不仅是大历史所划定的边界,也不仅是一个少数族裔或文化的终末,而更是从东北视角对内与外、华与夷、我者与他者不断变迁的反省。
   看得出,王德威的文章将迟子建的创作置于“家族”“国族”“民族”的场域之中,考量迟子建写作“跨界叙事的眼光”,“从东北视角对内与外、华与夷、我者与他者不断变迁的反省”评判迟子建的“文学东北”所承载的历史力量、地域经验和现代性诉求,打开了充分而饱满、深邃而旷达的文化及审美思辨空间。这里,我们不免会想到迟子建“东北故事”文字背后,蕴藉着广阔、复杂、变动不羁的大历史积淀和沧桑。王德威还进一步提出:“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如何从文学研究的角度谈‘振兴’东北?方法之一就是重新讲述东北故事。我所谓故事,当然不只限于文学虚构的起承转合,也更关乎一个社会的如何经由各种对话、传播形式,凝聚想象共同体。换句话说,就是给出一个新的说法,重启大叙事。我们必须借助叙事的力量为这一地区的过去与当下重新定位,也为未来打造愿景。”    无论怎样讲,除了“知青”一代,“东北的本土作家”迟子建、阿成、金仁顺、刘兆林、达理、刁斗等,这一代东北作家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尤其面对世纪之交的东北当代历史与现实,以百年历史和现实中的故乡为创作蓝本,以历史和美学的目光,审视和描述大东北的“前世今生”,许多文本都显示出文学对现代性进程中东北故事的文化、心理、精神的修辞。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继“50后、60后”作家之后,东北新一代作家则一度呈现“断档”的忧虑和尴尬。“70后、80后”作家的写作,整体上呈现出乏力的趋势。而且,东北文学的地域性特征也渐显缺失。但是近几年,我们看到出自辽宁的年轻作家班宇、双雪涛、郑执等,正可谓横空出世,在三五年的时间,他们的文本迅速占据国内重要期刊的显赫位置,迅猛地产生令人瞩目的文坛影响力和效应。这让我们的眼前为之一亮,感到无比振奋和喜悦。特别是班宇的写作,表现出充分的自信和叙事紧适度与格局。而且,我更加看好他的写作爆发力和潜质。从他近年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冬泳》和《逍遥游》,看得出他对现实清醒的洞悉力和表现力。我相信他的写作,他也极有希望成为新世纪以来新一代东北文学的重要作家。
   一本《冬泳》,一本《逍遥游》,虽然只是班宇写作的开始,但已经显露出不凡的实力和气度。这两本由“轻型纸”印制的小说集,在我的手上沉甸甸的,我感觉它写出的不仅仅是东北,而且是我们这个时代历史和现实的沧桑与沉重。而且,他的写作,显示出一种新的气度和活力,充满青春的文学气息并显示出逐渐走向成熟的写作精神。在班宇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王朔、苏童、余华、格非严肃的“青春写作”的影子和气息,有着沉思后的成熟,没有丝毫的“少年暮气”以及年轻写手的率性、随意和任性。
   另外,我不认同对三位作家作出所谓“铁西三剑客”的命名。这实在是一个难说差强人意的命名,甚至这可能是一个似乎在寻找某种噱头的称谓。我从来不相信抱团取暖、抱团写作的狀态和可能。这种做法,无疑是继续沿袭上世纪下半叶“潮流化”地命名作家创作现象的惯性、套路,是对作家写作个性化的抹杀。况且,班宇、双雪涛、郑执等几位年轻作家,他们处理经验的方式、审美取向、写作风貌明显是截然不同的。仅仅从部分创作题材和出生地背景的相近考量其相似性,在根本上,就无法认定他们小说写作发生的一致性。特别是,像班宇这样的作家,更不是任何培训机构能够“开发”出来的,当然,也不是赋予其什么命名就可以抬高他们的身价,使他们获得更大的文学声誉。反而恰恰是对作家写作的不尊重,是对他们各自写作个性的解构和混淆。双雪涛就是双雪涛,班宇就是班宇,郑执就是郑执,每一个作家在写作层面,都是独特的“个案”,任何牵强附会的“归纳”或无厘头的界定,都具有超出文学本身的功利性嫌疑,断不可取,也无必要。亦有学者以三位的写作为中心,提出“新东北作家群”的概念,其论述并未谈及黑龙江和吉林的“新”作家,我觉得,这种命意更需要仔细斟酌。这里暂且不论。
   其实,在这里,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在我们的时代,如何重新讲述新的东北故事,以接续《呼兰河传》《生死场》《额尔古纳河右岸》《伪满洲国》《候鸟的勇敢》《年关六赋》《索伦河谷的枪声》的现当代东北文学的叙事传统和风格,这是新一代东北作家的责任和使命。当年,在王兵拍摄的九个多小时的“毛片”《铁西区》中,我们曾看到东北辽宁这个“共和国的长子”,在一次时代重大变革中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创伤记忆和反思的图像。这之后,虽然呈现1980年代末至新世纪东北当代现实的文学作品已经不少,但是,“与时俱进”“随波逐流”的白描式文本居多,少有从新的视角,或从新的叙事伦理出发,发掘大东北的当代现实,贴近当代人的命运,表达人性在这段时期的情感、心理沉浮和复杂变化。现在,我们在“铁西区”走出来的班宇身上,看到了新的希望。班宇的小说,不仅他的同龄人喜欢,我们这些“叔叔辈”的也喜欢。显然,它的文本,表现出的不仅仅是我们时代的某种精神的隐痛,而且是一个超越了“代际”的整体性的时代、社会精神状况。
   前不久,我受辽宁出版集团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委托,刚刚编辑完五卷本《百年百部中国短篇小说正典》,在这个选本中,我选择的第一篇作品是鲁迅《狂人日记》,最后一篇是班宇的《盘锦豹子》。后者中“豹子”的意象,让我联想到鲁迅所比拟的那个欲在“铁屋子”里呐喊的“狂人”。尽管,班宇这一代年轻作家,并没有从“启蒙”“唤醒”的视角切入当代现实和精神视域的情景,但是,他们从对东北的盛衰、发展、振兴以及转型期强烈“阵痛”的感受、想象、文本整饬中,抒写出几代人谋求东北振兴的“前世今生”,忍辱负重。他的叙事文本中具体的意象、镜像和隐喻,既透射出以往历史、现实之谜的讯息,也展示着一群在复杂的当代现实处境中,在历尽辛酸、看遍“繁华”的感喟之后,不畏生活的艰难,不屈服于市井磨难,在俗世人生中进行命运抗争的底层形象。所以,《百年百部中国短篇小说正典》这套选本的编排,从指向未来的层面,在这里寄寓着我们对“80后”一代年轻作家的深切期待和格外的信任。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班宇的文本,是“东北叙事”,又不惟“东北叙事”。不妨说,它们所提供给我们的是时代整体性的心理、精神和灵魂的苦涩档案。或许,班宇在不经意间,已经超越大东北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心理、时空交错的地缘背景,叙写出一个个充满现实关怀、引人深思、荡气回肠的人间故事。
其他文献
一   我从中原来,踏着黄昏的节律,我走得十分辛苦,即便是利用了最现代的交通工具。由此我会想到过去的那些中原人,他们跋山涉水多么的不容易。黄姚成了中国一个安逸的后院,由于种种原因离乡背井、颠沛流离的人,一点点找到这里,当作了永久的故乡。   光滑的石板路上,印满了各式各样的步履。何香凝女士、高士其先生、千家驹先生、欧阳予倩先生也到过这里,石板路都记下了。包括我的脚步。我轻轻地走过这里,而后想对
期刊
钟求是,1964年出生,浙江温州人,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经济系。  在《收获》《人民文学》《当代》《十月》等刊物发表小说多篇。作品曾获《小说月报》百花奖、《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双年奖、《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十月》文学奖、《当代》文学拉力赛冠军、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奖项。出版长篇小说《零年代》《等待呼吸》,小说集《街上的耳朵》《两个人的电影》《谢雨的大学》《昆城记》《给我一个借口》《
期刊
什么都有用的年代  没有什么是没用的  收割后的稻草可以喂牛  早年还用来铺床  后来给鸡鸭垫窝  鸡鸭的羽毛也可以留下来  妇女把洗头脱下的头发躲好  到时那些可疑的小贩会来到屯里  用一些奇妙的小物件换走  而狗牙,最漂亮的几颗  被妥善保管  给长到三四岁的孩子挂在胸口  以安抚他们容易受到惊吓的命运——  没有哪棵树的枝丫不受重视  它们干朽,掉落下来  可以抱来煮熟几顿饭菜  什么草都可
期刊
早起的人  ——给剑男  早起的人在门廊下看雨  梦中的人分不清雨声和高山流水  雨有时会停下来,看看它洗过的世界有没有变化  山谷中缭绕的云雾遮住了它的眼睛  早起的人坐着,抽烟  看对面景区大门紧闭  听说前几日有位游客  被落石击中头部,躺在医院里尚未苏醒  现在,我们只能在想象中看见  十来只白鹇在骤雨初歇时来到密林小径  又被松动的泥土和滑落的岩石惊起  像一团团腾空的白雾  每一棵植株
期刊
如何在弹性作息下促进幼儿的自我管理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议题.文章以苏州市X幼儿园大班30名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行动研究方式,运用观察、访谈、问卷法,在第一轮行动中对教师和幼儿日常活动中的自我管理教育行为与表现等进行收集与分析,发现存在幼儿计划意识淡薄、依赖情绪明显、行为表现退缩、坚持性不强、自我控制困难等问题,在第二、三轮中通过调整适宜的作息安排和增强幼儿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等进行干预,得出有效提升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基本策略:释放教师“限额”权利、共享教研平台、反思带班过程、聚焦班本生活和鼓励幼儿探究
2019年第17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中,班宇获得“年度最具潛力新人”,颁奖词写道:“繁花似锦又惨淡无比,活力四射又奄奄一息,时代的悖论成就了一个小说家的犀利,也守护了那些渺小人群的命运。”这段话精准地概括了班宇小说的特质,班宇在短篇小说中展现的自我与世界,有其强烈的自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文本品质。   我感到,班宇短篇小说有一种独特的冷硬气质,就像他笔下的铁西区、工人村,钢铁铸就的城市,在东北寒冷的
期刊
自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小学教师减负20条”以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了积极响应.截至2021年2月底,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对28个省(市、自治区)教师减负清单的文本分析发现:其内容主要涉及禁止类和严格控制类两大类,政策措施与“中小学教师减负20条”基本相近,各省(市、自治区)又有其侧重点;从采取的政策工具来看,使用了权威工具、激励工具、自愿工具、能力建设工具等进行了有效搭配.各省(市、自治区)教师减负清单的问题包括:清单中存
十一点刚过,杜北北的电话就来了。我之前以为她忘记了,或许另有安排觉得没必要通知我。我也落个省心。百无聊赖中,我托起那只三色皮球用指尖顶着转起圈来,这是我从小练就的绝活,皮球能在指尖转很久,另一只手不停扒拉,给球加力,就是不掉,像固定在手指尖似的,上小学那会儿,在舞台上表演,引起过轰动。但时过境迁,技能逐渐生疏,球变得不听招呼,时常跌落指尖,害我不时弯腰重复,断断续续的。看着皮球转转停停,脑子里不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