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宇短篇小说的异质性

来源 :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cqu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第17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中,班宇获得“年度最具潛力新人”,颁奖词写道:“繁花似锦又惨淡无比,活力四射又奄奄一息,时代的悖论成就了一个小说家的犀利,也守护了那些渺小人群的命运。”这段话精准地概括了班宇小说的特质,班宇在短篇小说中展现的自我与世界,有其强烈的自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文本品质。
   我感到,班宇短篇小说有一种独特的冷硬气质,就像他笔下的铁西区、工人村,钢铁铸就的城市,在东北寒冷的气温中,沉默而隐忍。这种冷硬气质灌注在文本中,行文之间流淌着一种疏离感,萧瑟又隳颓。老舍曾经说过:“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班宇能够在文本中形成这种拒斥感,得益于他对小说语言的处理。八十年代后,长句子、复杂的定语、陌生化意象等叙事技巧,令人炫目,繁琐而精致的句式结构流行一时,而这些华丽的叙事技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阅读的障碍。但班宇的短篇小说偏爱使用短句子,利落干脆。在《盘锦豹子》中,短句子的组合完成了孙旭庭的第一次亮相,“我站在门口雪堆的最高处,望见有人朝我家的方向走过来,方脸,眼睛亮,个子挺高,但背有些驼”。几笔勾勒出了来者的轮廓。同时,短句子形成的短促语气有一种果决的语言效果,这个北方男人的硬朗之气得以在语言中呈现。
  追求质朴的语言,与班宇的写作对象有关。他以“子一代”的视角去审阅、回望“父一辈”的生活,从怀抱着“铁饭碗”的国企员工骤然成为无业人士,在物质与精神上经历剧烈的溃败。《肃杀》中“我”的父亲下岗,用买断工龄的钱买了摩托车做拉脚儿的活儿来维持生计。人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始终弥散着衰颓之气。不加修饰的语言,表现出衰败本身的触目惊心,以及面对衰败的无可奈何,平淡中是深刻的凌厉。
   班宇在小说中大量使用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一定程度上让出叙述人的权威,从人物的视点引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直接引语不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停留在人物的对话上。”自由直接引语能够最大程度降低叙述干扰。减省对人物说话时神态、心理的描写后,对话变得行云流水,十分畅达。人物说出的话不再是被叙述者转述出来的,读者与角色就能直接进行对话。在《空中道路》中,当班立新和李承杰两人被困在缆车上时,只能靠聊天缓解紧张,故事情节也依赖对话进行。李承杰谈到他设想的空中道路,流露出他们对机械的依赖、对生活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班宇对东北方言的使用很纯熟。“他把大量的东北日常口语、俚语、谚语、土话,还有方言特有的修辞方式和修辞习惯,都融入了叙事和对话,形成一种既带有浓厚的东北风味,又充满着改革时代特有气息的叙述语言,很朴实,有点土,有点硬,甚至粗犷,可是又自然流畅,几乎不见斧凿,这太不容易了。”诚如李陀所言,班宇灵活自如地使用东北方言,并将其中的爽朗与幽默发挥出来,是其对语言陌生化的自觉追求。
  杨义提出:“研究中国叙事文学必须把意象以及意象叙事方式作为基本命题之一,进行正面而深入的剖析,才能贴切地发现中国文学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学的神采之所在,重要特征之所在。”班宇想在他的文本里表现他对世界的认知,这其中意象承担了重要的能指作用,凝结着班宇对历史往事的冷静反思,对现实生活的严肃观察,对理想主义的不懈坚持。
   班宇偏爱用“水”的意象。他将生活的不休不止与奔流不息的“水”相互交融,形成一种流淌的文本质感。在《冬泳》一篇中,“我”和隋菲在卫工明渠前的谈话,透露出很多往事,同时也预示着故事的走向,所有人物的关系都在这里交错、集结并延展开,这里像是一个流动的命运集散地。最后“我”走进了卫工明渠里。这段描写极富梦幻主义色彩,冬天刺骨的河水冷冻神经的钝痛、记忆和幻觉的交替轰炸、现实与希望一点一点从身体里抽离。“后来我们几乎同时发现,那是令人极度困乏的黑暗,散发着安全而温热的气息,像是无尽的暖流,我们深陷其中,没有灯,也没有光,在水草的层层环抱之下,各自安眠。”河水冲散了生活里的仇恨与纠葛,也埋葬了生存的恐惧与诱惑,最后在河水中找寻的只剩下亡灵的安息。
   “意象的营造使小说表现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产生如神话、传说、梦幻、风俗一样的玄秘、久远的深邃本体意味,呈现出寓言色彩。”班宇不断调整意象的使用以及意象化叙事的方式,抽离意象的具象因素,强化意象的审美属性,人的实在性、物质确定性被消解,增强隐喻性。在《双河》中,河流的意象抽象成生活的本质,无论是“我”的故事里那些人物漂泊不定的生活与波流激荡的命运,还是“我”的现实生活与虚构故事之间的并行与交错,流动始终不安定,命运始终不可测。
   班宇曾经谈到过对水意象的偏爱。“在这样激烈的天气环境里,一切如同废墟,千疮百孔,只有承受的命运,在某个瞬间里,人们看似面临着一些选择,但其实是没有的。我很迷恋水的意象,浩大而温柔,也危机重重。”班宇写的故事里,人物常常沉溺在命运的河流里,他们虽然奋力挣扎,甚至不惜以死抗争,但是最后只能随波追流。流动的水就是变动不居的生命本身,是命运实体。
   班宇的小说始终在写生活。对班宇而言,命运不可捉摸但又有迹可循,它弥漫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里,以不经意的出现或者消失左右着未来。当一个人走完一生,在终点处回顾时,才会发现命运的机巧。就像在《空中道路》的结局,“那时,他们都还没有意识到,这是多么悠长的一个夜晚,他们两手空空,陡然轻松,走在梦境里,走在天上,甚至无需背负影子的重量。”班立新和李承杰在那个夜晚专心等待自己孩子的降临,尚未预料未来生活的轨迹,也没有考虑命运的指向。
   班宇关于东北的记忆与书写,总是蒙着一层灰色的幔帐,透着刻骨的衰败与晦暗。“铁西区是重工业区,20世纪末经历巨大转型冲击,铁西叙事因此有了寓言向度:是东北作为国家重工业基地的兴衰始末,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沉痛表白。”下岗的浪潮将这些工人们逼到生活的角落,把他们的精神击垮,溃散一地。《枪墓》是一个双层嵌套的故事,叙事非常巧妙。孙少军因贫困而渐入绝境,铤而走险抢劫、杀人,他的颓败与铁西区整体经济的溃败相伴随,他不惜损害别人维护的不过是平凡的日常生活。班宇以回忆的目光望向“父一辈”时,体会到他们用怎样坚毅的力量和惊人的忍耐力,去面对那些残破的岁月,小心翼翼地维持普通的生活,保护脆弱的尊严。
   班宇对贫困的书写不是分崩离析、鲜血淋漓的,他十分克制地书写生活,通过叙述的力量,展现对人生与命运的体悟。《逍遥游》中每个人都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他们十分贫穷,但没有人逃避,每个人都倔强地面对生活,展现出可贵的勇气。父亲许福明性格怯懦,生活荒唐,但是面对身患重症的“我”时,却表现出笨拙的关爱与责任感,哪怕生活有许多不如意,许福明内心依然有温情的坚守。谭娜、赵东阳和“我”之间,每每聚在一起总是在抱怨,而相聚时往往是吃的场景。凡俗的烟火气不仅是他们心里为数不多的温存,也是掩映生活本真的迷雾,他们认清了生活,无奈甚至厌倦,却又全力承受。无论有多艰难,都要吃完食物,然后站起来继续努力去生活,努力去抵抗生活。
   班宇不写光怪陆离的场景,或者耸人听闻的故事,他书写的生活简单直白。他写人们如何去生活,如何在日常生活的消磨和压榨中,仍然保有勇气,仍然留有信念。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班宇写的是凡人也是猛士,他们在奋力地挣扎着,企图逃离城市快速衰败的裹挟,但他们又无望地被深深纠缠在这个漩涡里。日常生活就在这种矛盾中变得隔膜,使人不停地沉坠,情绪久久地浸没在灰暗又颓丧的境地里,难以自拔。生活如一潭死水,水面平静无波,而人们在水下渐渐窒息。
   就像《冬泳》的封面写道:“人们从水中仰起面庞。承接命运的无声飘落。”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白鹭从江湾飞出  白鹭从江湾飞出,在江面之上扇动翅膀  倒影,也一直在扇动  贴近水面时  本相与虚影几乎实现了重叠  这水中的飞翔,光影的仿写  无人能参与  也这样,你能看透他的心境  却没法去他的心境里坐坐双鱼座沙洲  两个并列的沙洲,有双鱼的体型和动态  背上各有青草小片  和三两个背身向我的人  他们沉静,没有注意到自己正被  鱼的喻体送进江心  不断沉降的水位,把沙洲浸出一圈一圈的流线
期刊
一   我从中原来,踏着黄昏的节律,我走得十分辛苦,即便是利用了最现代的交通工具。由此我会想到过去的那些中原人,他们跋山涉水多么的不容易。黄姚成了中国一个安逸的后院,由于种种原因离乡背井、颠沛流离的人,一点点找到这里,当作了永久的故乡。   光滑的石板路上,印满了各式各样的步履。何香凝女士、高士其先生、千家驹先生、欧阳予倩先生也到过这里,石板路都记下了。包括我的脚步。我轻轻地走过这里,而后想对
期刊
钟求是,1964年出生,浙江温州人,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经济系。  在《收获》《人民文学》《当代》《十月》等刊物发表小说多篇。作品曾获《小说月报》百花奖、《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双年奖、《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十月》文学奖、《当代》文学拉力赛冠军、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奖项。出版长篇小说《零年代》《等待呼吸》,小说集《街上的耳朵》《两个人的电影》《谢雨的大学》《昆城记》《给我一个借口》《
期刊
什么都有用的年代  没有什么是没用的  收割后的稻草可以喂牛  早年还用来铺床  后来给鸡鸭垫窝  鸡鸭的羽毛也可以留下来  妇女把洗头脱下的头发躲好  到时那些可疑的小贩会来到屯里  用一些奇妙的小物件换走  而狗牙,最漂亮的几颗  被妥善保管  给长到三四岁的孩子挂在胸口  以安抚他们容易受到惊吓的命运——  没有哪棵树的枝丫不受重视  它们干朽,掉落下来  可以抱来煮熟几顿饭菜  什么草都可
期刊
早起的人  ——给剑男  早起的人在门廊下看雨  梦中的人分不清雨声和高山流水  雨有时会停下来,看看它洗过的世界有没有变化  山谷中缭绕的云雾遮住了它的眼睛  早起的人坐着,抽烟  看对面景区大门紧闭  听说前几日有位游客  被落石击中头部,躺在医院里尚未苏醒  现在,我们只能在想象中看见  十来只白鹇在骤雨初歇时来到密林小径  又被松动的泥土和滑落的岩石惊起  像一团团腾空的白雾  每一棵植株
期刊
如何在弹性作息下促进幼儿的自我管理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议题.文章以苏州市X幼儿园大班30名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行动研究方式,运用观察、访谈、问卷法,在第一轮行动中对教师和幼儿日常活动中的自我管理教育行为与表现等进行收集与分析,发现存在幼儿计划意识淡薄、依赖情绪明显、行为表现退缩、坚持性不强、自我控制困难等问题,在第二、三轮中通过调整适宜的作息安排和增强幼儿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等进行干预,得出有效提升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基本策略:释放教师“限额”权利、共享教研平台、反思带班过程、聚焦班本生活和鼓励幼儿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