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课堂上应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把生活引进课堂,实现数学课堂的趣味化、生活化,在充满情趣的情境中提出问题,有助与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习生动活泼,学习积极主动。
【关键词】课堂趣味化 课堂生活化 激发兴趣 学得生动活泼 学习积极主动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在数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把生活引进课堂,实现数学课堂的的趣味化,生活化,在充满情趣的情景中提出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运用课堂导入增添课堂的吸引了和趣味性
好的课堂导入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数学情景,凝聚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力争做到立足长远,注重当前,突出新课改理念,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灵活选择新课导入方法。在数学《数的整除》时,我选用了故事情趣导入法,讲孙悟空在花果山摘了33个桃子,给猪八戒偷去9个,沙僧知道了到悟空那里揭发,要求把桃子平分,悟空同意了,八戒说还是猴哥好。在问学生,他们每人分几个桃子?学生兴趣盎然,竞相发言。再如,教学《按比例分配》时,讲一个富翁去世后,留下九千万美金,在留给律师的遗书上,关于财产的分配,孩子们的继母分得三分之一,两个儿子分得余下的三分之一,女儿分得余下的六分之一,那么他们每人可得多少财产,从而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出新课主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还常选用创设情景导入法、设置悬念含导入法等,做到导入有序、导入有法,导之有理、导之有度,把握知识的连续性,引导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习。
二、运用谜语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小时、分、秒、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醒,什么时候睡。”课件演示出书本上的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习惯的故事。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钟表,小时、分、秒,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在比较分数1/2和1/4的大小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正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孙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1/2。”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西瓜的1/4。”说完了还一个劲地得意,心想这次我吃得可多了。你们说。到底谁吃得多?
课件演示出圆形的1/2和1/4,学生争着举手回答。接着电脑课件又演示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闪现,让学生直观感受。猪八戒听到了我们小朋友比出的结果,知道1/2>1/4。这时他脑子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1/4和1/3相比,谁大谁小?课件演示出圆形的1/4和1/3。电脑课件又演示出1/4和1/3比较重叠过程、闪现,让学生直观感受。使学生理解,分得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猪八戒听了小朋友们的话,弄明白了好多知识。他非常谢谢大家。这样很轻松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
三、从成功的喜悦中激发学习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又将回指给人注入新的活力,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阶段型的开放学生的梯级思维。由浅显的问题入手,摸索学生心理底限,增加数学解析的条条通道,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渐进式地感到高兴和骄傲,即使学生偶尔回答还不够准确,解答还不完善,教师也不应有丝毫的责备,而应去发现他们的一丝丝亮立,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四、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和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在动力,没有兴趣的课堂就没有智慧的启迪和灵感的迸发。数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参与操作的探索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小学生的好奇、好动的天性得到满足,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角”相关内容时,我让学生寻找身边物体上的角,并用桌面上的圆形纸片创造角,在操作中体验感受角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呈现出了许多亮点:有的孩子会折一个或多个角,有的孩子能在圆上画出一个或多个角……这个过程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闪现,从而达到实现自我、张扬个性的目的。
学生通过手实践、手脑并用、动思结合,感知实验过程,形成清晰表象,不仅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更突破了教学难点,顺应了儿童的好奇、好动的特点,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促使孩子们的智力活动潜能得到充分的启迪、挖掘和发挥。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深深体会到,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从激发兴趣入手,就会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的生动、活泼,学的积极主动。
参考文献
[1] 《科学教育研究》《中小学教育期刊》《人民教育》.
【关键词】课堂趣味化 课堂生活化 激发兴趣 学得生动活泼 学习积极主动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在数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把生活引进课堂,实现数学课堂的的趣味化,生活化,在充满情趣的情景中提出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运用课堂导入增添课堂的吸引了和趣味性
好的课堂导入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数学情景,凝聚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力争做到立足长远,注重当前,突出新课改理念,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灵活选择新课导入方法。在数学《数的整除》时,我选用了故事情趣导入法,讲孙悟空在花果山摘了33个桃子,给猪八戒偷去9个,沙僧知道了到悟空那里揭发,要求把桃子平分,悟空同意了,八戒说还是猴哥好。在问学生,他们每人分几个桃子?学生兴趣盎然,竞相发言。再如,教学《按比例分配》时,讲一个富翁去世后,留下九千万美金,在留给律师的遗书上,关于财产的分配,孩子们的继母分得三分之一,两个儿子分得余下的三分之一,女儿分得余下的六分之一,那么他们每人可得多少财产,从而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出新课主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还常选用创设情景导入法、设置悬念含导入法等,做到导入有序、导入有法,导之有理、导之有度,把握知识的连续性,引导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习。
二、运用谜语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小时、分、秒、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醒,什么时候睡。”课件演示出书本上的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习惯的故事。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钟表,小时、分、秒,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在比较分数1/2和1/4的大小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正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孙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1/2。”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西瓜的1/4。”说完了还一个劲地得意,心想这次我吃得可多了。你们说。到底谁吃得多?
课件演示出圆形的1/2和1/4,学生争着举手回答。接着电脑课件又演示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闪现,让学生直观感受。猪八戒听到了我们小朋友比出的结果,知道1/2>1/4。这时他脑子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1/4和1/3相比,谁大谁小?课件演示出圆形的1/4和1/3。电脑课件又演示出1/4和1/3比较重叠过程、闪现,让学生直观感受。使学生理解,分得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猪八戒听了小朋友们的话,弄明白了好多知识。他非常谢谢大家。这样很轻松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
三、从成功的喜悦中激发学习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又将回指给人注入新的活力,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阶段型的开放学生的梯级思维。由浅显的问题入手,摸索学生心理底限,增加数学解析的条条通道,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渐进式地感到高兴和骄傲,即使学生偶尔回答还不够准确,解答还不完善,教师也不应有丝毫的责备,而应去发现他们的一丝丝亮立,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四、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和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在动力,没有兴趣的课堂就没有智慧的启迪和灵感的迸发。数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参与操作的探索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小学生的好奇、好动的天性得到满足,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角”相关内容时,我让学生寻找身边物体上的角,并用桌面上的圆形纸片创造角,在操作中体验感受角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呈现出了许多亮点:有的孩子会折一个或多个角,有的孩子能在圆上画出一个或多个角……这个过程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闪现,从而达到实现自我、张扬个性的目的。
学生通过手实践、手脑并用、动思结合,感知实验过程,形成清晰表象,不仅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更突破了教学难点,顺应了儿童的好奇、好动的特点,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促使孩子们的智力活动潜能得到充分的启迪、挖掘和发挥。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深深体会到,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从激发兴趣入手,就会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的生动、活泼,学的积极主动。
参考文献
[1] 《科学教育研究》《中小学教育期刊》《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