晾晒之美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b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阳光是最好的杀虫剂。所以无论寒风萧瑟的冬日,还是阴雨绵绵的春秋,只要天空作美,老家的屋檐、窗台和竹篙,总会被摊开的棉被、悬挂的衣裤、摆放的鞋袜等所占领。从近处端详,尽管有点凌乱不堪,毫无美感可言,但从远处眺望,整个村庄由点成线,由线及面,那晾晒的场景就蔚为壮观了,并且颇赋生活气息,让人很容易想起宋代诗人杨万里的那首《晒衣》:“亭午晒衣脯褶衣,柳箱布襆自携归。妻孥相笑还相问,赤脚苍头更阿谁。”
  儿时家境拮据,虽然可供晾晒的衣物并不是很多,但是敝帚自珍呀,祖母总是不厌其烦地将它们放置于阳光之下,每隔一段时间还翻个边,以便衣物晾得充分,晒得干燥。梅雨季节,偶有太阳露头,祖母会比平时更加勤快,屋里屋外忙个不停,小到袜子、手帕,大到褥子、棉被,统统都恰到好处地安置在合适的地方,并美其名曰“晒霉”。而在冬日暖阳的天气,祖母乐此不疲的就是晒被子,同时对晾晒的时间段非常在意,一般是上午九点到下午两点。祖母说,过了下午两点,那阳光看起来似乎还很刺眼,其实早就“蔫巴”了,没有“劲道”了。
  晾晒的除了基本的生活用品,还有刚刚收割上来的稻谷。每年的“双抢”季节,正值酷暑天气,那被脱粒的稻谷被父亲用“蛇皮袋”扛了回来,一包一包地甩在村头的晒场上。晒场是公共场所,每家每户使用之前都得提前预约,年少时,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潮气较重的稻谷晾晒干燥。解开“蛇皮袋”的封口,用专门的木耙将小堆小堆的稻谷推平,然后每隔一个小时左右必须翻动一次。翻动无外乎用竹棍来回梭动、双脚交替兜动等几种方式,前者可穿鞋进行,能免灼烫之苦,但是劳动强度较大,在烈日炎炎下,要不了几分钟就会汗流浃背;我们更喜欢的是后者,因为每到夏天,乡下的孩子都是光着脚丫四处乱跑的,在晒场上用双脚兜动稻谷,那形象就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个个地窜来窜去,甭提有多滑稽了;但是我们都知道粮食的弥足珍贵,对待晾晒任务丝毫不敢懈怠,大汗淋漓全然不顾,皮肤黝黑基本不管,还有稻谷的锋芒经常刺激得脚板痒痒的,有微微的疼,那种感觉现在回想起来,却是美美的,有浓浓的情。——是呀,劳动是最光荣的,也是最美丽的,从小就培养的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好习惯,是绝大多数农村孩子与生俱来的优秀品德,是值得整个社会大力弘扬的传统美德。
  “晒秋”与“晒腊”则是风格不同的两幅绝美图画。前者为缤纷斑斓的水彩,你看呀,红的辣椒、橙的玉米、黄的大豆、紫的山芋、黑的芝麻……挂在屋檐下,摊在竹匾里,摆在庭院中,不管你是仰望还是平视抑或俯瞰,每个角度都能独立成景,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腊鱼、腊肉、腊鸡等经过腌制之后,墙上提前钉好的铁钉,是它们在暖阳下的“栖身之所”,它们对于阳光的“洗礼”感到非常惬意,一个个油光满面地笑对垂涎欲滴的顽童,馋得庭院对面的鸟雀扑棱着翅膀,来回飞个不停。在背景色彩相对单调的寒冬腊月,“晒腊”如此富有生活情趣,如此充满盎然意蕴,这与中国画所追求的“气韵生动”“以形写神”的画理,不正是息息相通并且一脉相承的吗?
  晾曬的至美境界是将心情置于阳光之下,这种类比是针对人的情绪而言的。在落寞时晾晒,坎坷沧桑会穿越山高水长,风轻云淡;在愉悦时晾晒,聚散离合会越发活色生香,激情飞扬;在恬淡时晾晒,熙来攘往会蝶变成长,宠辱皆忘……
  (孤山夜雨摘自《合肥日报》2019年7月21日 图/雨田)
其他文献
采访老先生们,常常被他们身上的礼数感动。  比如采访老画家戴敦邦,每次我离开他家门时,不管他在做什么,他必定要放下手中事,起身拄着拐杖一直送我出家门,一直送到楼道口,一边还要叮嘱儿子把我送出小区到大路上为止。有时我走出很远,回头一看,发现他竟然还站在楼道大门前,犹自微微摇手目送。我想我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后辈,何以如此。  溽暑天气,为了作画,他在室内穿着棉袄,走到楼道门口时,还是这样一身打扮,来来
偶读顾颉刚先生的《笔记》,其中一则言及“标点之必要”,实在极有趣味,让人发笑。  顾先生引一山东农民之《春帖子词》,无标点“一气”而下,是:“今年好劣运少不得打官司做酒做成醋又酸了喂猪喂成象老鼠都死了”。  那么要去读,总是要点断,却是点在不同的地方,完全是善意恶意“两读法”了。善意读之:“今年好,劣运少:不得打官司;做酒做成;醋又酸了;喂猪喂成象;老鼠都死了。”恶意读之:“今年好劣运:少不得打官
生活中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几乎被说烂了的话,“悔不当初,否则一定会如何如何”,言语间充满了遗憾和恨意。其实,这个“悔”字的出现可有历史了,而且好像还远远没有穷尽的意思。《说文解字》这样解释:悔,恨也。从其字面组成即可看出,这个负面的情感不是无根之水,是从内心深处来的,恨自己本可以做对的,可当初却为什么犯了糊涂,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  王昌龄在《闺怨》中讲述过一个女人的悔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
广告对联,顾名思义,既是广告又是对联。它具有广告的宣传作用,又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因为对联的某本要求是对仗工整、平仄对立、音韵和谐、短小精悍、好读易记。所以自古以来,对联在广告宣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获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现辑录几副广告对联,与诸君共品赏。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這是棉花店的一副广告对联,上、下联句意思相关联,合为一个顺承关系,是全联贯串的流水对。形象鲜明地表示本店聚积有
印度有家叫“阿妈”的餐厅,由一位68岁的女士贾娅拉姆创办于2013年,仅三年时间,“阿妈”就拓展到300多家分店,成长速度让人瞠目。  “阿妈”餐厅环境优雅,店面装修呈淡淡的粉红,给人一种亲切和温暖,它菜色健康,菜品便宜。“阿妈”最贵的菜品只卖0.47元,此外,还经常施一些热的汤粥给街头的流浪汉;更难能可贵的是,“阿妈”的厨师和一般员工清一色都是女性。  不要以为“阿妈”菜品的价格便宜,就臆测其分
翻开《易经》,乾卦《文言传》里有两句有关“真诚”的话,值得我们参考。一是“闲邪存其诚”,二是“修辞立其诚”。合而观之,或许颇有深意。  为了避免断章取义,我把上下文一并列出,再作清楚的白话语译。先谈第一句。原文是“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白话为:“平常说话都能守信,平常做事都能谨慎,防范邪恶以保持内心的真诚,为善于世而不夸耀,德行广被而感化世人。”由此可知,真诚
库格勒是德国文学和历史学家。在他还没有名气时,曾写过一本关于腓特烈大帝的传记,想找个画家为自己的书画插图。可他接连尝试了很多次,都被拒绝了,没有哪位画家肯为他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者画插图,仿佛一旦做了这样的“芝麻小事”,就会降低他们的身份。  就在库格勒不知所措之际,有位年轻的小伙子,主动找上门来,他彬彬有礼地说:“或许,我可以为您效劳!”说着,他拿出了几幅自己的素描作品,库格勒接过来一看,立刻
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很多人的焦虑,都与“害怕来不及”有关。害怕来不及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便年轻不再了;害怕来不及确定恋爱的感觉,对方便转移下一目标了;害怕来不及尽孝于身前,亲人便离去了;害怕来不及潇洒活过,身体便垮下了。我们害怕一切都来不及,总想着要明白充实地过活,今天便不在了。  害怕来不及,我们便越发忙碌,沉浸在忙碌中,会暂时忘记焦虑。可一旦闲下来,空虚、无聊携带着焦虑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他的《永不言败》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长江三角洲盛产三种鱼,它们是鲥鱼、刀鱼和河豚。这三种鱼都以味美著称。三种鱼形态各异,味道和吃法也各有特点。鲥鱼身型似鲤鱼但稍扁。做鲥鱼时内行人都不把鱼鳞刮掉,因为鲥鱼的美味全靠鱼鳞传递。刀鱼身型似柳叶刀,身狭而长。其肉细腻滑润,但刀鱼体内有千万根刺,食用时务必小心,否则有卡喉的危险。河豚身滚圆无鳞,体长带刺的皮,味美至及,但含有巨毒,
我在阳光里,太阳却只能晒到我身体的一面。  没有一丝云,天蓝得像一块油布,又像一片平静的湖水。我坐在阳台上,迎着太阳,是为了让阳光晒到我的双腿。因小儿麻痹症留下的后遗症,我的双膝自40岁后开始退化,行走时,每一步都有痛感。  太阳的光线柔和地穿透我厚厚的绒裤,让我的膝盖有了温热的感觉,一种久违的让人慵懒的惬意,就像头顶和煦的阳光一样从内心深处往外涌动。晒得久了,温暖的阳光让麻木的痛感神经开始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