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受年龄限制,思维单一,而且囿于自己的知识基础,需要进一步习惯和掌握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或再现他们内在的数学思维过程。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本文提出抓好“四点”教学,即抓好知识生长点、抓好教学趣味点、抓好提问设置着眼点、抓好思维发散点这四种策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这一原则。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一般而言,小学生可塑性大,但学习能力不足,他们的大脑虽然有汲取无尽知识的容量,但囿于自己的知识基础,常常需要借助教师提供的“形”来辅助“数”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习惯和掌握用数学语言来表现或再现他们内在的数学思维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教法的同时,还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帮助学生寻觅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下面,笔者结合《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以学生为本,谈四点教学体会。
一、以生为本,抓好知识生长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为此,在设计《平移和旋转》教学时,笔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学生熟悉且具有一定探索性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现实生活引入新知,捕捉“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的共同点,让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巧妙地沟通学生的认知渠道,把学生的思维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二、以生为本,抓好教学趣味点
数学本身是抽象的,这就决定了数学学习的枯燥性。如果学生能把学习视为一种享受,那么趣味性便是享受的前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把教学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结合起来,适当地设置悬念,不仅可以分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了加深学生的感知,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笔者设计了教学小游戏,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有秩序地玩玩具,然后要求学生上台演示,不仅演示玩具的运动形式,而且还要说出它是怎样运动的,引导学生把“平移和旋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平移”和“旋转”两种不同运动方式的理性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以生为本,抓好提问设置着眼点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所以教师要抓好问题设置的着眼点,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与所确定的目标选择问题,以便有效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平移和旋转》的教学难点是图形平移后的位置由图形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共同确定的。对于图形平移后的方向,学生很好理解,也能准确判断出来。但是,对于平移的距离,由于受到知觉选择性的影响,学生往往错误地认为是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相隔的距离。针对学生这一错误理解,笔者先问:“图形到底平移了几格?”学生回答出不同的答案,然后笔者让答错的学生到讲台上来,亲自移一移图形,学生就会发现自己错了。这样设计教学环节,较好地把握了问题的难易程度。
四、以生为本,抓好思维发散点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各种发明创造、理论创新都是创新思维的成果,而这种思维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孕育和发展出来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还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小学生受年龄限制,思维单一的。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挖掘教材中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内容,审时度势,予以点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了解学生,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让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把学习过程变成探究、发现、创新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师生才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新才学校)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一般而言,小学生可塑性大,但学习能力不足,他们的大脑虽然有汲取无尽知识的容量,但囿于自己的知识基础,常常需要借助教师提供的“形”来辅助“数”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习惯和掌握用数学语言来表现或再现他们内在的数学思维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教法的同时,还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帮助学生寻觅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下面,笔者结合《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以学生为本,谈四点教学体会。
一、以生为本,抓好知识生长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为此,在设计《平移和旋转》教学时,笔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学生熟悉且具有一定探索性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现实生活引入新知,捕捉“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的共同点,让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巧妙地沟通学生的认知渠道,把学生的思维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二、以生为本,抓好教学趣味点
数学本身是抽象的,这就决定了数学学习的枯燥性。如果学生能把学习视为一种享受,那么趣味性便是享受的前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把教学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结合起来,适当地设置悬念,不仅可以分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了加深学生的感知,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笔者设计了教学小游戏,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有秩序地玩玩具,然后要求学生上台演示,不仅演示玩具的运动形式,而且还要说出它是怎样运动的,引导学生把“平移和旋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平移”和“旋转”两种不同运动方式的理性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以生为本,抓好提问设置着眼点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所以教师要抓好问题设置的着眼点,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与所确定的目标选择问题,以便有效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平移和旋转》的教学难点是图形平移后的位置由图形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共同确定的。对于图形平移后的方向,学生很好理解,也能准确判断出来。但是,对于平移的距离,由于受到知觉选择性的影响,学生往往错误地认为是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相隔的距离。针对学生这一错误理解,笔者先问:“图形到底平移了几格?”学生回答出不同的答案,然后笔者让答错的学生到讲台上来,亲自移一移图形,学生就会发现自己错了。这样设计教学环节,较好地把握了问题的难易程度。
四、以生为本,抓好思维发散点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各种发明创造、理论创新都是创新思维的成果,而这种思维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孕育和发展出来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还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小学生受年龄限制,思维单一的。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挖掘教材中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内容,审时度势,予以点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了解学生,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让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把学习过程变成探究、发现、创新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师生才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新才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