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程标准》最值得肯定也最有意义的,就是确定了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它的人文性,它将使我们改变"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人文精神。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其中在高中专门设置美术鉴赏课是最具彰显力的。
然而,由于美术欣赏课不是高考科目,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均有轻视的倾向,这对开展正常的美术鉴赏课教学带来了困难。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现对如何开展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作一些探讨。
一、课前精心准备,提高备课质量
要开展《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所倡导的美术教学活动,需要美术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其中包括美术理论方面的素养、鉴赏美术作品的素养以及丰富的美术史理论知识等。高中美术鉴赏课涉及到大量的中西美术史知识,教师必须做到所有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这些是备课的基础,加强了备课,才能驾驭教材,才能准确的把握教学的重点,安排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各个教学环节能顺利的进行,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阶段的学生生理上虽然进入了青年期,但他们的"童心"还在。创设有新意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上好美术鉴赏课的前提。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美术教学新课的导入的方法很多。例如在我讲到人物画这一课时,把临摹的一幅高两米的油画《蒙娜丽莎》及《步辇图》挂在教室。虽然学生们以前也在很多印刷品中看过这两幅画,但从来没有看过如此大而且如此美的画,许多同学走在画前认真观察,津津乐道,甚是惊奇,在学生们止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之际,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此时我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油画与国面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介绍油画与国画的技法,介绍《蒙娜丽莎》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的内容、思想感情等,以及作品给观赏者带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在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等,使学生感到美术作品的背后还有丰富、有趣内容。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从而为上好美术鉴赏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突破传统教学,讲究教学艺术 长期以来,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忽略了让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在美术欣赏中,有的教师往往在上课后,便一讲到底,造成老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鉴赏成了" 讲赏"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支配下,学生主体意识淡薄,缺乏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对美术鉴赏课普遍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能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之下,努力探索最适宜的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在讲究教学艺术的同时,寓教育于艺术良方之中,寓教育于文化艺术之中,使教学艺术因之而升华,教学也因此富有个性魅力。
事实上,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鉴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鉴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鉴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也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基于这点,教师一定要走下 " 神圣的讲台 " ,参与同学们的讨论。例如:讲授《美术欣赏导言》时,我先让学生谈谈美术有哪些功能,让他们各抒己见。他们往往从直观的感受方面来谈:美术作品可以挂在家里装饰、点缀房间,既可欣赏又可陶冶情操。另外,家里摆设的工艺品、好看的衣服、发夹以及美丽的窗帘均需要美术设计等等。他们会说出一大堆直觉上有关美术的作用。这时,教师要适当加经引导,不失时机地穿插一些美术小知识,小故事,使学生无意间落入 " 圈套 " 。从而归纳、总结出美 术的三大作用:审美作用、教育作用和认识作用,美术还可以达到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提高素质的目的。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先思考问题教师再讲课,比教师一上台就讲解效果好得多。
四、充分运用多媒体,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美术鉴赏教学中需要大量图片,这个特点就使得美术鉴赏的教学,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更多的需要多媒体电脑课件来辅助教学。如果一节课让学生看书上的图片,全由教师捧着书本在讲、在介绍作品,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听得昏昏欲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在提高,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用课件上课基本上取代"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老式课堂教学。一件准备充分制作精美的课件能让学生目不暇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能让课堂效率有所提高,还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书上没有的作品内容,让学生有新鲜感。从而让上好美术鉴赏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术欣赏课中,多媒体教学绚丽多彩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容易引起学生情感方面的共鸣。基于这一点,在教学中适时地加进德育内容,这比一般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例如,在上《中国古典园林》这课时,我着重介绍世界园林史上的明珠 —— 圆明园。首先介绍圆明园的成因,发展和规模,然后用实物投影的方式让学生欣赏圆明园全景及局部图画;接着让学生观看优秀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当影片中出现了圆明园那如诗如画般的景色时,同学们的赞叹声此起彼伏,当看到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时,同学们无不为之愤慨。最后,画面定格在了圆明园的遗址上,带着深深的思索结束了这节课。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使他们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从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才是我们美术鉴赏课堂的初衷。
然而,由于美术欣赏课不是高考科目,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均有轻视的倾向,这对开展正常的美术鉴赏课教学带来了困难。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现对如何开展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作一些探讨。
一、课前精心准备,提高备课质量
要开展《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所倡导的美术教学活动,需要美术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其中包括美术理论方面的素养、鉴赏美术作品的素养以及丰富的美术史理论知识等。高中美术鉴赏课涉及到大量的中西美术史知识,教师必须做到所有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这些是备课的基础,加强了备课,才能驾驭教材,才能准确的把握教学的重点,安排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各个教学环节能顺利的进行,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阶段的学生生理上虽然进入了青年期,但他们的"童心"还在。创设有新意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上好美术鉴赏课的前提。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美术教学新课的导入的方法很多。例如在我讲到人物画这一课时,把临摹的一幅高两米的油画《蒙娜丽莎》及《步辇图》挂在教室。虽然学生们以前也在很多印刷品中看过这两幅画,但从来没有看过如此大而且如此美的画,许多同学走在画前认真观察,津津乐道,甚是惊奇,在学生们止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之际,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此时我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油画与国面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介绍油画与国画的技法,介绍《蒙娜丽莎》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的内容、思想感情等,以及作品给观赏者带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在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等,使学生感到美术作品的背后还有丰富、有趣内容。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从而为上好美术鉴赏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突破传统教学,讲究教学艺术 长期以来,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忽略了让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在美术欣赏中,有的教师往往在上课后,便一讲到底,造成老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鉴赏成了" 讲赏"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支配下,学生主体意识淡薄,缺乏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对美术鉴赏课普遍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能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之下,努力探索最适宜的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在讲究教学艺术的同时,寓教育于艺术良方之中,寓教育于文化艺术之中,使教学艺术因之而升华,教学也因此富有个性魅力。
事实上,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鉴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鉴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鉴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也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基于这点,教师一定要走下 " 神圣的讲台 " ,参与同学们的讨论。例如:讲授《美术欣赏导言》时,我先让学生谈谈美术有哪些功能,让他们各抒己见。他们往往从直观的感受方面来谈:美术作品可以挂在家里装饰、点缀房间,既可欣赏又可陶冶情操。另外,家里摆设的工艺品、好看的衣服、发夹以及美丽的窗帘均需要美术设计等等。他们会说出一大堆直觉上有关美术的作用。这时,教师要适当加经引导,不失时机地穿插一些美术小知识,小故事,使学生无意间落入 " 圈套 " 。从而归纳、总结出美 术的三大作用:审美作用、教育作用和认识作用,美术还可以达到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提高素质的目的。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先思考问题教师再讲课,比教师一上台就讲解效果好得多。
四、充分运用多媒体,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美术鉴赏教学中需要大量图片,这个特点就使得美术鉴赏的教学,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更多的需要多媒体电脑课件来辅助教学。如果一节课让学生看书上的图片,全由教师捧着书本在讲、在介绍作品,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听得昏昏欲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在提高,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用课件上课基本上取代"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老式课堂教学。一件准备充分制作精美的课件能让学生目不暇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能让课堂效率有所提高,还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书上没有的作品内容,让学生有新鲜感。从而让上好美术鉴赏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术欣赏课中,多媒体教学绚丽多彩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容易引起学生情感方面的共鸣。基于这一点,在教学中适时地加进德育内容,这比一般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例如,在上《中国古典园林》这课时,我着重介绍世界园林史上的明珠 —— 圆明园。首先介绍圆明园的成因,发展和规模,然后用实物投影的方式让学生欣赏圆明园全景及局部图画;接着让学生观看优秀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当影片中出现了圆明园那如诗如画般的景色时,同学们的赞叹声此起彼伏,当看到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时,同学们无不为之愤慨。最后,画面定格在了圆明园的遗址上,带着深深的思索结束了这节课。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使他们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从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才是我们美术鉴赏课堂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