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注意力是智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挥学生创造力的一个关键因素,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本文根据心理学有关原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三方面阐述了如何较好地让地理课堂对学生充满吸引力。
[关键词] 地理教学;注意力;课堂语言;课堂效率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都必须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也说:“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且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注意愈强烈,则感觉愈明确、愈清楚,因此它的痕迹也就愈巩固地保存在我们的记忆中。”
有的学生他好像是在听课,实际上思想已经没在课堂上了,有的甚至在上课时打瞌睡,无精打采。正如蒙台梭利说:“给人类带来进步的伟大发现,与其说是由于科学家们的教养,或者他们的知识,毋宁说是由于完全聚精会神的能力,由于他们的智慧能够埋头于他们感兴趣的工作。”何况现在的中学生从年龄上正处在青春时期,正是身体发育较快、神经系统的功能发达,灵活性较大思维活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比较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但形象思维仍占很大比重。他们性格广泛、活泼、好动,正是这些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的注意力往往是不稳定的。条件的变化较容易引起主观意志即注意力的转移。并且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无意注意是自然流露的,而且往往和刺激性的性质、强度有关;而有意注意则往往需要提醒,有时甚至需要强制。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注意的类别不同,合理利用注意规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为地理教学服务。
第一,尽量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重要又冗长的知识点。
说话眵嗦死板的老师一般都不太受学生欢迎,这样的老师会让学生见了就觉得没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如果教师不善言辞,讲起课来吞吞吐吐、语无伦次,正像“茶壶倒饺子”一样,那么即使是知识渊博,也很难完成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因此,具有较强的号召力、饱满的激情、严密的逻辑性又不乏形象生动、趣味幽默的课堂语言才会引发学生的注意力。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
例如:在讲到岩石圈的组成时,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相互转化,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每一个过程学生不一定能写全,所以讲到这个问题时,在讲完整个形成过程后,我会轻叩讲台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很干脆地说:岩浆岩的形成过程6个字——上升、冷却、凝固;沉积岩的形成过程12个字——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4个字——变质作用。在说到以上三个数字时,我会故意放大音量,说完后会在黑板上把这三个数字写下来,这样学生大脑里会对这简单的三个数字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记忆的时候就有学生边掐着手指边念叨着,这样他怎么样也不会写漏的。
当然在进行以上的概括时,我会不停地用目光环视全班学生,并且强调该知识的重要性和我归纳给他们的方法的实用性,这样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开始尝试着用教给他们的方法来记忆或者理解,偶尔我还会当场找几个学生对这样的方法活学活用甚至举一反三,这时候我和学生都会很有成就感。
第二,善于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主动集中注意力听课。
同样还是上面提到的洋流问题,复杂的洋流模式图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在讲到这部分内容时我会先强调这部分内容是考试重点,更是学习难点,我还会告诉他们课本上的世界洋流模式图要求做到信手拈来的程度,这时学生便会发出一阵惊呼声以示难以做到。稍待平息后,我会很大声很自信地说:“但是相信只要你认真听完这节课,我保证你很容易就能做到,我会教给你们一个超简单的方法,所以希望大家集中注意力,不要错失良机。”学生虽然半信半疑,但是还是下意识地坐直了身子,准备洗耳恭听。这里说明一下:讲到比较难又非常重要的知识时,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当然,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你要有十足的把握使你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否则你就会变成“放羊的孩子”,学生不会再相信你,甚至会认为你在吹牛,对你产生反感的情绪。
第三,利用鲜明、生动的直观教具及多种教学手段、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
从感官上刺激学生,能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季风》部分内容时,不必平铺直叙,可以先简单地哼口昌《黄土高坡》中的几句歌词:“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学生们惊讶之余兴趣盎然,从而自然引出课题,并积极地跟着老师的讲解去探求季风的成因;讲《天气与气候》一节时,上课开始,先放一段课前录制的本市的“天气预报”,既让学生了解了本地天气的情况,又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地壳运动》时先放一段录像,“山崩地裂、火山喷发、岩浆喷涌而出”的景象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同学们感到很形象,易接受;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在讲《地球运动》部分内容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抽象的地球自转和公转,图文并茂,强化了学生的感官刺激、引发了他们的无意注意,也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认真听讲,容易引起疲劳和注意力涣散,而单凭学生自觉性听课又难以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不论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是在一节课内都应设法吸引学生,这样才能保证优质高效又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灵活应用本文所述的三种方法,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定能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文奎,王立功.外国教育名著述评.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2]秦胡《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http://www.pep.com.con/gzdl/hdzx/hd.bd/qgczdlpyk/20071/t2007/1127.426752.htm
[3]李光明《新课程理念下地理生态课堂的构建,《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总第270期
[4]段渭军.多媒体教材创作中的审美内涵及把握.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3).
[关键词] 地理教学;注意力;课堂语言;课堂效率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都必须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也说:“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且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注意愈强烈,则感觉愈明确、愈清楚,因此它的痕迹也就愈巩固地保存在我们的记忆中。”
有的学生他好像是在听课,实际上思想已经没在课堂上了,有的甚至在上课时打瞌睡,无精打采。正如蒙台梭利说:“给人类带来进步的伟大发现,与其说是由于科学家们的教养,或者他们的知识,毋宁说是由于完全聚精会神的能力,由于他们的智慧能够埋头于他们感兴趣的工作。”何况现在的中学生从年龄上正处在青春时期,正是身体发育较快、神经系统的功能发达,灵活性较大思维活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比较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但形象思维仍占很大比重。他们性格广泛、活泼、好动,正是这些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的注意力往往是不稳定的。条件的变化较容易引起主观意志即注意力的转移。并且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无意注意是自然流露的,而且往往和刺激性的性质、强度有关;而有意注意则往往需要提醒,有时甚至需要强制。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注意的类别不同,合理利用注意规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为地理教学服务。
第一,尽量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重要又冗长的知识点。
说话眵嗦死板的老师一般都不太受学生欢迎,这样的老师会让学生见了就觉得没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如果教师不善言辞,讲起课来吞吞吐吐、语无伦次,正像“茶壶倒饺子”一样,那么即使是知识渊博,也很难完成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因此,具有较强的号召力、饱满的激情、严密的逻辑性又不乏形象生动、趣味幽默的课堂语言才会引发学生的注意力。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
例如:在讲到岩石圈的组成时,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相互转化,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每一个过程学生不一定能写全,所以讲到这个问题时,在讲完整个形成过程后,我会轻叩讲台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很干脆地说:岩浆岩的形成过程6个字——上升、冷却、凝固;沉积岩的形成过程12个字——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4个字——变质作用。在说到以上三个数字时,我会故意放大音量,说完后会在黑板上把这三个数字写下来,这样学生大脑里会对这简单的三个数字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记忆的时候就有学生边掐着手指边念叨着,这样他怎么样也不会写漏的。
当然在进行以上的概括时,我会不停地用目光环视全班学生,并且强调该知识的重要性和我归纳给他们的方法的实用性,这样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开始尝试着用教给他们的方法来记忆或者理解,偶尔我还会当场找几个学生对这样的方法活学活用甚至举一反三,这时候我和学生都会很有成就感。
第二,善于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主动集中注意力听课。
同样还是上面提到的洋流问题,复杂的洋流模式图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在讲到这部分内容时我会先强调这部分内容是考试重点,更是学习难点,我还会告诉他们课本上的世界洋流模式图要求做到信手拈来的程度,这时学生便会发出一阵惊呼声以示难以做到。稍待平息后,我会很大声很自信地说:“但是相信只要你认真听完这节课,我保证你很容易就能做到,我会教给你们一个超简单的方法,所以希望大家集中注意力,不要错失良机。”学生虽然半信半疑,但是还是下意识地坐直了身子,准备洗耳恭听。这里说明一下:讲到比较难又非常重要的知识时,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当然,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你要有十足的把握使你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否则你就会变成“放羊的孩子”,学生不会再相信你,甚至会认为你在吹牛,对你产生反感的情绪。
第三,利用鲜明、生动的直观教具及多种教学手段、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
从感官上刺激学生,能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季风》部分内容时,不必平铺直叙,可以先简单地哼口昌《黄土高坡》中的几句歌词:“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学生们惊讶之余兴趣盎然,从而自然引出课题,并积极地跟着老师的讲解去探求季风的成因;讲《天气与气候》一节时,上课开始,先放一段课前录制的本市的“天气预报”,既让学生了解了本地天气的情况,又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地壳运动》时先放一段录像,“山崩地裂、火山喷发、岩浆喷涌而出”的景象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同学们感到很形象,易接受;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在讲《地球运动》部分内容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抽象的地球自转和公转,图文并茂,强化了学生的感官刺激、引发了他们的无意注意,也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认真听讲,容易引起疲劳和注意力涣散,而单凭学生自觉性听课又难以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不论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是在一节课内都应设法吸引学生,这样才能保证优质高效又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灵活应用本文所述的三种方法,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定能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文奎,王立功.外国教育名著述评.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2]秦胡《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http://www.pep.com.con/gzdl/hdzx/hd.bd/qgczdlpyk/20071/t2007/1127.426752.htm
[3]李光明《新课程理念下地理生态课堂的构建,《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总第270期
[4]段渭军.多媒体教材创作中的审美内涵及把握.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