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导学,让学生循序建构数感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cong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本课堂并非弱化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智慧导学,适时把握导的契机,在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处,在学生学习的难点处,在学生对思想方法的感悟处进行导学,从而引领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循序建构数感。
  【关键词】智慧导学;数概念;数感
  人教版“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起始部分,它上承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又是后面认识更大的10000以内数的基础,它是第一学段的一节数概念课。如何在数概念的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智慧导学,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数的意义,充分感受和体验数概念的形成,让学生循序建构数感,我们进行了实践与思考。
  一、导在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处
  “万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的第三阶段,但它的基本原理始终是“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计数法的核心就是“满十进一”的进位制和位值制,如果學生对进位制和位值制缺乏理解,则数感难以建立,必然导致后续认识较大数和较小数时出现严重的障碍。第一学段的学生思维形式已经慢慢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但在形成抽象思维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借助大量的直观形象事物的支撑。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借助几何模型和计数器,紧紧抓住“满十进一”这个关键处,不断丰富对“十进制计数法”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积累数感经验。
  【教学片段一】认识“千”和“千位”,感知十进关系
  师:桌面上所有的正方体合起来一共有几个?同桌合作数一数。(学生活动)
  师:谁愿意把你们的数法和大家分享一下?(指名学生上台一边数,一边贴)
  师:你们是怎么数的?
  生:我们是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就是一千。
  师:想象一下,这1000个小正方体叠起来会是什么形状呢?(先让学生闭眼想象,再课件演示)
  师: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数小正方体的?(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贴图片)
  师: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如果我们把一个大面包看成一千,那么同学们想一想,面包粒、面包条、面包片分别代表多少?
  学生闭上眼睛想象4个计数单位。
  师:仔细观察这4个计数单位,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
  师:像这样,我们就说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出示计数器)学生操作:一个一个地拨,十个十个地拨,一百一百地拨,拨到1000。
  师:在刚才拨珠子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边拨珠边说: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满十向千位进1。
  师: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满十进一”,“千位”就是计数单位千所在的位置。
  在充分数小正方体的过程中,经历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感受“条(十)”“片(百)” “体(千)”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一、十、百、千的几何模型,引导学生根据直观模型的变化,由点—线—面—体,通过物象的强化,建立起“位次”感,即前一位的大小是后一位的10倍,为学生系统认识计数单位,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位关系积累了感性经验。然后顺势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思考“刚才拨珠子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直指数概念教学的核心,引发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自主发现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满十向千位进1,夯实学生对计数单位和数位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十进制”思想的感悟。
  二、导在学生学习的难点处
  正确数出接近整百、整千的数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拐弯数的知识,教学中笔者遵循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的原则,让学生充分操作、充分数数,在交流总结中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教学片段二】数数,突破拐弯数的难点
  师:一个一个地数出306后面连续的5个数,有困难可以借助计数器,数给你的同桌听。
  生:307、308、309、400。(其他学生纷纷举手)
  生:309的后一个数应该310。(请学生到计数器上拨一拨)
  生一边拨一边说:再拨一个,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309的后一个数是310。
  师:一个一个地数,309的后面是310,你能想到3□9的后面一个数是多少吗?说给同桌听。
  生①:329的后面是330,359的后面是360。
  生②:499的后面是1000。(其他学生纷纷举手)
  请这位学生上台到计数器上拨一拨,一边拨一边说: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499的后面是500。
  师:3□9的后面是多少,谁能把所有的都说出来?
  学生口答,课件出示:
  师(追问):数得这么顺溜,有什么秘诀?
  生:我的秘诀是9的后面是10 ,所以309 的后面就是310,19的后面是20,所以319 的后面是320……
  师:你真善于思考,把1000以内的数数转化成100以内的数数。把新知转化成旧知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师:一个一个地数,399的后面是400,你能想到□99的后面是多少吗?
  师:□99的后面是多少,谁能把所有的都说出来?(学生口答,课件出示图2)
  师(追问):你又有什么发现?
  师:如果从800往后十个十个地数,你会数吗?你怎么想到890的后面是900?
  教学中以309的后一个数是310为突破口,推想3□9的后一个数是多少,继而推想出□99的后一个数是多少,然后利用计数单位“十”,一十一十地从800数到1000,当学生出现困难、出现错误时,教师没有一带而过,而是放慢节奏让学生动手拨、动口说、动脑想,在慢镜头中突破1000以内数拐弯数的难点。在此基础上,对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拐弯数的多个数组进行整体梳理,引导学生对数拐弯数的方法适时总结,很好地化解了教学的难点,同时又让学生在发现规律中深化对满十进一的再认识。整个数数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问题导引、由扶到放、动静结合、学思并重,在学会数数的基础上,有效悟得1000以内数的顺序,内化了学生的数感。由课堂观察和课后测数据(见图3)可见,学生的数数成功率全程呈上升趋势,教师的“导”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见表1)   这是我们的课堂实测与后测:
  三、导在学生对思想方法的感悟处
  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学生而言不是仅靠教师的教就能习得,而是需要学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理解到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需要教师把握契机,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片段三】感受1000的大小
  师:这是1根小棒,想象一下1000根小棒有多大一捆?用手比畫一下。
  师:差距有点大。
  师:这是100根小棒,现在你觉得需要重新调整一下吗?(学生调整后基本接近)
  师:(出示1000根吸管)估计一下有几根?为什么?
  生:10000根。
  生:2000根。
  师(一手拿1000根小棒,一手拿1000根吸管):仔细观察,估计一下有几根?
  生(不由自主地喊):1000根。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吸管比小棒粗。
  师:对,一根吸管所占的空间比一根小棒大,所以1000根吸管所占的空间就比1000根小棒所占的空间大。
  师:这是100粒黄豆,老师把它倒在了这个圆柱形的罐子里。如果装满这个罐子,大约有多少粒黄豆?
  师:你是怎么估计的?
  生:用尺子量一量这100粒有几厘米高,再数一数有这样的几份。
  课件出示线段,用尺子来量一量、数一数,大约有几个这样的百?
  生:100、200……1000。
  师:装满这个罐子大约需要1000粒黄豆。看,就是这样的一罐(出示满罐的黄豆)。
  对于1000的大小,学生对具体数量的感悟还是比较模糊的,笔者借助1000个小立方体、1000根小棒、1000颗黄豆、1000个座位等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在估计的过程中没有让学生单纯地估,而是进行充分的猜测、估计、交流,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估数的方法,让学生经历随意猜到根据以“百”为标准进行估的过程,领悟合理估测大数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从课堂观察中可以看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1000数量大小的建立效果是明显的(见表1)。同时,有机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100粒黄豆用一条线段来表示,1000粒黄豆就是这样的10段,把具体的数量抽象成“形”,从“形”的角度进一步感知数、认识数,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数感经验,形成对1000数量大小的观念,从而建立数的概念。
  学本课堂并非弱化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要进一步做好智慧导学,适时把握导的契机,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循序建构数感。
  参考文献:
  [1]戴银杏.学本课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与反思 [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
  [2]吴汝萍.让数感在认数过程中“丰满”起来[J].河北教育,2012(10).
  (浙江省天台县外国语学校 317200)
其他文献
【摘 要】乘法是求若干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乘法的意义是乘法知识结构中最基本的概念,其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在解决“1 2 3 4 …… 100”“89 90 91 88 92 99 81”类似加法问题中,是可以利用“乘法”来解决的。基于此,教师就可以从“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练习”“等差数列求和”三个不同阶段逐步递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经验的积累。  【关键词】 乘法的意义 思
【摘 要】从“传统应用题”到“解决问题”,已经经过了近一个世纪,名称变化的背后实则是教法学法的改变。以二上“表内乘法(二)问题解决”一课教法学法的探究为例,教师可以从中探寻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策略。以四则运算、表征和分析问题、构建数学模型等为教学线索,鼓励学生形成一些基本解题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 有效教学策略  从传统的应用题到《课标(实验稿)》中的“解决
【摘 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分析也应运而生。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借助相关手机APP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多方位的研究,以“长方体(二)”单元练习课为例,提出了一些基于大数据分析下的数学单元练习课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数据分析 单元练习课 思考  单元练习课是针对一个单元所有知识点开展的练习,其知识含量较大,涉及面也较广,要想在40分钟内将所有内容面面俱到地开展练习,显然教学过程只能蜻蜓点水
近年来,许多地方启动了“青蓝工程”,开展师徒結对帮扶活动——青年教师拜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为师,一师带一徒,师徒互动,教学相长。在一些学校,“青蓝工程”成为能力提升工程,不少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骨干、当地名师;许多师傅在“后浪”的推动下,焕发职业第二春。   但在此过程中,有些青年教师刻意模仿师傅的教学风格,一味照搬师傅的教学招式,看似提高了自己,却没有超越师傅。   “学我,不能全像我。
【摘 要】一年级学生在学习“用减法解决问题”时,掌握情况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由于情境图中大括号和问号的出现,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聚焦这两个新的符号,通过“说”符号、“添”符号、“比”符号等手段,帮助学生准确提取信息,切实理解题意,有效掌握方法。  【关键词】用减法解决问题;大括号;问号  【背景】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设计了简单的情境(见图1),使学生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9页~60页及练习十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 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逐步实现方法的优化。  3. 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
[摘要]园长、教师及家长对在园幼儿人身伤害事故的法律认知与此类事故能否得到公正处理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访谈江西省吉安市两所幼儿园的园长、部分教师和家长,提出要加强对园长、教师及家长的法制教育,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幼儿园伤害事故预防及应急预案制度,以有效应对在园幼儿人身伤害事故。  [关键词]园长;教师;家长;在园幼儿;人身伤害事故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摘 要】现行使用的北师大版数学四上教材中有“温度”一课,教科版科学三下教材中有“温度和温度计”一课、科学四下教材中有“温度和气温”一课。本文以“温度”一课为例进行了实践研究,围绕“温度”主题,首先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材编排、教学设计、学习材料等方面将两学科进行了对比。并提出了三大关乎课程整合的教学再思考:理顺内容,厘清目标;整合教材,重组内容;引入“微课”,适时整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
【摘 要】课堂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情境创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起点,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算理,在两者之间的不断沟通中开展学习活动,并且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合于生动的活动之中,达到知识的重组和内化;在各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进行学习和探索,感受计算所带来的乐趣;通过不断反思计算中的错误,从而减少计算中的错误率。在进行计算教学时,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要让学生的数学
南宋末年,元兵南逼。宋皇从杭州败移福州。景炎帝二年(即公元1277年)的春天。文天祥为了抗击元兵,率大军从闽西进军漳州,听说福州失守,宋帝败逃海上,他只好西撤,翻越闽南与闽西交界的坂寮岭,退到险要的倒岭赶筑营垒,沉着应急。元兵来势凶猛,紧追在后,文天祥的兵马渡过下畲溪的木桥,仰望天空,说了声“天助我!”立即,风起云涌、   电闪雷鸣,咆哮的山洪把元兵阻隔在崎岖的对岸。   那拆掉的虽只是一座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