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科学课程的整合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行使用的北师大版数学四上教材中有“温度”一课,教科版科学三下教材中有“温度和温度计”一课、科学四下教材中有“温度和气温”一课。本文以“温度”一课为例进行了实践研究,围绕“温度”主题,首先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材编排、教学设计、学习材料等方面将两学科进行了对比。并提出了三大关乎课程整合的教学再思考:理顺内容,厘清目标;整合教材,重组内容;引入“微课”,适时整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学科学 整合 温度
  小学数学、科学这两门学科都属于自然科学,它们之间有许多相近的知识点,而且学科教学理念基本相同,两学科的课程标准中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与特点、学习活动、教学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的描述大致相同。那么针对现在存在的数学、科学学科之间相近的知识点,需不需要进行整合?该如何整合?笔者就从“温度”一课说起,抛砖引玉,供大家商榷。
  一、两学科教材对比分析
  数学(北师大版)四上教材中有“温度”一课,科学(教科版)三下教材中也有“温度和温度计”一课,科学(教科版)四下教材中还有“温度和气温”一课。
  (一)从教学背景上看
  分析教学背景,就是看学习这些内容的必要性是什么。
  三下科学教材中“温度和温度计”这一内容是“温度与水”这一单元的第一课。生活中,对一个物体的冷热情况,学生都有所感受,至于一个物体比另一物体热多少或冷多少,无法作出比较准确的描述,这就必须借助测量温度的温度计来测量。学生可能听说过温度计,也曾用体温计测量过体温,但真正使用温度计测量过其他物体温度的学生估计极少。本课学习时,对许多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使用温度计。因此,本课重点要让学生理解温度计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因此,本内容是作为本单元后续学习活动的技能基础。
  四下科学教材中的“温度和气温”是“天气”这一单元中的第三课。气温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用温度计测量过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在本课将进一步巩固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技能。让学生清楚在同一时间里,室内和室外的温度不同,室外不同地方其温度也不同;同一地点,一天中的温度也在不断变化。
  四上数学教材中的“温度”是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的起始课。负数的学习是对数概念的扩充,认识负数的关键是理解负数时表示与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所以对小学生来讲,理解负数的意义有一定的难度。本课通过研究正、负数的现实模型——温度,为下一节课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抽象出正、负数奠定基础。
  对比发现,科学课中认识温度是作为进一步认识自然界冷热情况的技能基础课进行教学的,更多的是从科学实验技能的角度。而数学课中借助温度的模型是促进对负数的认识,特别是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是难点,借助温度的情境教学,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难点就容易突破。看来,温度这一内容在两科教学中都有较强的必要性,都对后继知识的教学起奠基作用。
  (二)从教学目标来看
  分析教学目标,就是看相近知识点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的方向是否一致。
  两学科相近知识点中,有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有的教学目标是完全不同的,有的教学目标是延续的。在“温度”这一教学内容中,虽然都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但两科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是有很大不同的。
  通过以上描述就可以发现,数学课中“温度”的教学其实认识的重点不在温度,而是借“温度”这一载体来初步理解相反意义的量,为下一节课认识“负数”及后续学习做铺垫。而科学课中“温度”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温度的作用、认识温度计的构造,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温度计这类工具来进行测量,因此两课教学目标在大方向上是不一样的;但也有一些小目标是一致的,比如两科都要求学生会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温度,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同时,两科的目标也有一定的延续性,科学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有助于数学教学目标的成功实现。
  (三)从教材编排上看
  分析教材编排,主要是看教学时间安排协调与否。
  从编排上看,不少相近知识点或概念,有的是数学在前、科学在后,而有的是科学在前、数学在后。“温度”这一主题,科学是编排在三下、四下(期中前),数学是编排在四上(期中后)。这样的编排体系,从时间上来看是符合知识逻辑顺序的,先在科学中认识温度计,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然后,在数学课上研究负数的现实模型——温度,感悟数的扩充的必要性。从知识联结上看,温度的概念,数学借鉴科学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理解了温度的概念;从思维方式上看,科学借鉴数学的比较思维,学习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通过对比知道温度有高低。但“温度”这一主题,更多的是科学技能的形成为数学概念的建构提供借鉴。
  因此,两科整合可以是知识的整合,也可以是思维方式的借鉴。比如,数学证明具有绝对意义,它依赖于逻辑,是演绎思维;而科学证明依赖于观察与归纳,是归纳思维。归纳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常用的思维方式,但思维的演绎性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特征。要实现创造力的提高,必须要让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共同提升,看来两科整合对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四)从教学设计上看
  分析教学设计,主要是看两科教学中教师是如何引领学生求知求新,有没有共性的地方。
  科学课“温度和温度计”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主要环节是:巧妙引入温度概念—观察温度计—学习正确使用温度计—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教师课前要给每个小组准备好实验器材,想方设法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体验。学生借助温度计非常直观、有效地学习温度单位、0摄氏度、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得非常好,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将知识内化。   数学课的“温度”情境都和温度有关,分别是“天气预报、温度计、中国版图”。将这三个和温度有关的情境进行串联,设计三大板块,在天气预报中经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在温度计上认、读、找温度,理解带符号(“ ”或 “-” )的温度的实际意义;在中国版图中进一步感受温度的高低,比较温度的大小。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对比两科发现有一些相同点:两科教学都强调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比较、创造等活动,注重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主动经历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知识主题学习过程。看来,两科在学习方式上有整合融合的可能。
  (五)从学习材料上看
  分析学习材料,主要是看两科对使用的材料有什么不同的要求。
  虽然两科都要借助“温度”和“温度计”来展开新知教学。但科学课的主体活动是:让学生使用一个真正的温度计,观察它是如何对周围物体的冷热程度做出反应的,并利用温度计模型识读刻度。科学中的学习材料一般是现实的、真正的。而数学课中无需利用真正的温度计,可请学生观察课件中的“温度计”,帮助学生理解零下温度,而且注重温度计数轴的直观模型,课件上将温度计慢慢隐去,抽象成竖着摆放的数轴,然后将竖着摆放的数轴进行顺时针旋转,将温度计巧妙地变成数轴。看来数学课中的温度计,可以是一个理解负数的模型,但它更重要的是赋予了一定的数学意义。
  二、教学再思考
  (一)理顺内容,厘清目标
  科学教材在“温度和温度计”一课中的要求是已经让学生观察了温度计、认识了温度计,也要告诉0摄氏度的来历。所以,数学课中就无须将温度计的构造、功能作为重点进行教学。再者,科学三下教材中有让学生在温度计上标记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活动,体会零上温度、0摄氏度、零下温度在温度计上的位置与顺序关系,会正确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而这些内容与数学教材有重复,所以这部分内容在数学中可以简化教学。另外,在三下科学教材中就要求学生会用带“-”的数表示零下温度(如下图),而学生在三年级时还没有认识负数,因此,笔者认为,不应在三年级就用“-”来表示零下温度。
  (二)整合教材,重组内容
  融合两科课程内容特点,借助相近的思维,以“融学科整合”为策略,以“主题学习”的实践活动为牵引,将数学、科学知识的学习贯穿其中,积极倡导整合与拓展的理念,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的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建议围绕“温度”这一主题,将数学、科学的内容进行融学科教学。温度这一内容在科学三下、四下中都有,而且教学目标很接近,可以将这两个内容合二为一,都放在四下中进行教学,教学中整合两个学科的教学目标:认识温度计,会用温度计测量,并能在测量温度中认识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引出负数。这样就可以避免一部分知识重复教学,也可以避免相近知识点独立教学的现象。这样,改变单一的学科学习,将两科融合贯通,相互通用,联系两科的知识点、优点,并加以组合优化,这样既节省学习时间,又给学生一个综合的知识视野,能提高学习效果。
  (三)引入“微课”,适时整合
  针对现行全科教师并不多的情况下,如果由数学教师上“温度”这一整合课,可能科学的内容会受专业知识的限制而教学不到位,可以借助教学平台以“微课”形式解决此问题,课前将科学教师介绍温度计构造及使用方法制成微视频,在数学课堂上适时播放学习。其实,在相近的数学、科学知识点教学中都可以围绕单元主题,相关的学科教师将科学、数学等相关的学科知识制作成微课,放置于教学平台上,建立菜单式学习。一是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二是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选择使用。
  通过对小学数学、科学“温度”一课相关内容的教学和分析,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树立教材的整体观,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的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应当努力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有机整合各学科知识,在整合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1] 黄志红.课程整合的历史与个案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浙江省衢州市新华小学 324000)
其他文献
【摘 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既是“解决问题”,更是“分数的再认识”,即分数比定义的认识。基于此,本课教学应侧重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是两个整数之比,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它是分数意义教学的延续和递进,可以通过迁移、类推达成理解。  【关键词】解决问题 再认识 迁移 类推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50页例3。  【教材分析】  分数的认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求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但对如何“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和创造性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没有提出明确可行的方案。深入分析国际幼教和中国幼教市场化改革失败的原因可以发现,建立由政府主导的有监管的市场才是幼教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要创意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一要在城市幼教市场建立有效的政府监管机制,二可
【摘 要】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不少教师在“教”之前学生似乎已经“知道”的知识点,如何寻找这些“知识点”的教学生长点和增长点,是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以“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教学研究为例,教师在秉承实证精神对学情和教材编写意图作出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作出“从猜想转向直接验证”“从‘方法’的简单铺陈转向‘方法’的融会贯通”“从简单片面的经验积累转向对‘思维严谨性’的追求”的教学调整策略,从而为本课的教学寻找到
【摘 要】乘法是求若干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乘法的意义是乘法知识结构中最基本的概念,其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在解决“1 2 3 4 …… 100”“89 90 91 88 92 99 81”类似加法问题中,是可以利用“乘法”来解决的。基于此,教师就可以从“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练习”“等差数列求和”三个不同阶段逐步递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经验的积累。  【关键词】 乘法的意义 思
【摘 要】从“传统应用题”到“解决问题”,已经经过了近一个世纪,名称变化的背后实则是教法学法的改变。以二上“表内乘法(二)问题解决”一课教法学法的探究为例,教师可以从中探寻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策略。以四则运算、表征和分析问题、构建数学模型等为教学线索,鼓励学生形成一些基本解题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 有效教学策略  从传统的应用题到《课标(实验稿)》中的“解决
【摘 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分析也应运而生。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借助相关手机APP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多方位的研究,以“长方体(二)”单元练习课为例,提出了一些基于大数据分析下的数学单元练习课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数据分析 单元练习课 思考  单元练习课是针对一个单元所有知识点开展的练习,其知识含量较大,涉及面也较广,要想在40分钟内将所有内容面面俱到地开展练习,显然教学过程只能蜻蜓点水
近年来,许多地方启动了“青蓝工程”,开展师徒結对帮扶活动——青年教师拜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为师,一师带一徒,师徒互动,教学相长。在一些学校,“青蓝工程”成为能力提升工程,不少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骨干、当地名师;许多师傅在“后浪”的推动下,焕发职业第二春。   但在此过程中,有些青年教师刻意模仿师傅的教学风格,一味照搬师傅的教学招式,看似提高了自己,却没有超越师傅。   “学我,不能全像我。
【摘 要】一年级学生在学习“用减法解决问题”时,掌握情况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由于情境图中大括号和问号的出现,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聚焦这两个新的符号,通过“说”符号、“添”符号、“比”符号等手段,帮助学生准确提取信息,切实理解题意,有效掌握方法。  【关键词】用减法解决问题;大括号;问号  【背景】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设计了简单的情境(见图1),使学生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9页~60页及练习十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 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逐步实现方法的优化。  3. 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
[摘要]园长、教师及家长对在园幼儿人身伤害事故的法律认知与此类事故能否得到公正处理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访谈江西省吉安市两所幼儿园的园长、部分教师和家长,提出要加强对园长、教师及家长的法制教育,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幼儿园伤害事故预防及应急预案制度,以有效应对在园幼儿人身伤害事故。  [关键词]园长;教师;家长;在园幼儿;人身伤害事故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