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历届的高考语文作文中总结经验并提取教学技巧是许多语文教师所掌握的能力,对于作文教学来说,高考作文是重要的教学素材。基于此,本文以实际高考作文题以及高考模拟题为例,对高中作文教学进行了分析。
一、新课标下高中作文教学的特点
新课标下的课程是以学习任务群为主要内容,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融入其中。作文教学作为“表达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该仅仅采用背诵素材、学习结构、背诵套路这些传统的方法,而应该是把阅读与思考、体验与感受、现实与表达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高中作文教学的程序应该更加严谨,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主题,作文质量与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有很大关系,因而高中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看重挖掘主题;另一方面是关注生活,注重思辨表达,这样的作文才能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1]。
二、从高考作文题中谈高中作文教学的方向与途径
1.关注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要素”,深入挖掘主题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开始逐渐变得多样化,而这对高中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语文教师帮助学生摸索和总结多种作文形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各种作文形式的含义,构建其自身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方法,其中对作文材料中关键要素的把握尤为重要。围绕关键要素的思考、分析,不只是审题立意的需要,也是分析说理的一种重要方法。要想真正用好这个概念分析法,可以从关键要素的来源、表现、本质和意义四个层面来追问探索,进而把具体分析进行到底。例如,2021届苏州高考一模考试关于“雷锋精神与当代中学生”的话题作文,可以写为:
毛泽东提倡雷锋精神,距今时间久远。(来源)但雷锋精神却依然闪光,前有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后有熊庚香夫妇举手之劳助人为乐……雷锋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着民族精神的加持。(表现)其精神内核是一种“向上”的人生姿态,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是“臻于至善”的人生追求。(本质)“你快乐,所以我快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我们在努力践行的同时也能获得精神的满足,实现个人存在的价值。(意义升华)
通过对“雷锋精神”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对“雷锋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有清楚的把握,然后再去谈“雷锋精神”对当代中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引领作用,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文章层层递进,可以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思想可表达,给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思维支架。
2.关注作文材料中的“写作任务”,促进延伸写作
近年来,随着作文形式的多样化发展,高考材料作文也在不断发生改变,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学生要读懂材料的真正含义,并根据自身的经历灵活表述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还应当紧扣立意,关注材料中的任务,要搞清楚作文“谁写的”“写给谁”“写什么”“怎么写”,不能脱离材料及作文要求自说自话,最终导致失分。
例如,在2019年全国乙卷作文中要求考生“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分别写给“1919年参加学生游行集会的学生”“1949年自己的家人”“1979年的同学”“2019年观看开国大典后的自己”“2049年的国家功勋人物”。对于“写什么”,考生应该运用所学历史知识,了解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2049年)的特定历史时空,关注到出题者给出的五个标志性历史节点: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五四运动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这启示考生领悟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写作任务设置五种身份,意在引导考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设身处地地体验历史,思考未来,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融为一体,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最后以书信体、观后感、演讲稿等形式完成“怎么写”的任务要求。
另外,在2021年的全国甲卷中,其作文题目为《可为与有为》,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其给出的材料也是关于党的精神、党的文化以及党中央的历史伟人等。在关注当下热点的同时,出题者也对考生提出了关于“有为”和“可为”关系的辩证性思考。如果“可为”而“不为”或“无为”,那又何谈“有为”?在“可为”通向“有为”的路上,我们还需要哪些优秀的品质等。可见,“可为”是自身能力或外界条件达到后的一种状态,而“有为”是在“可为”基础上的一种内在意愿的驱使,是一种积极向上态度的表现,而我们的共产党人就是靠着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经受住考验,迎来今天幸福的生活。考生在阅读作文要求时,不仅要关注作文题目的表层任务要求,还要关注出题者更为深层的任务要求,即对关系型话题思辨能力的考查。只有这样,才能将作文引向更深层次的论证,新课标的素养理念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永虎.从高考作文题谈高中作文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2020(5):47-48.
[2]潘菊.從高考作文题谈高中作文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10):10.
[3]周曼云.高考写作命题及教学的应然性[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5).
一、新课标下高中作文教学的特点
新课标下的课程是以学习任务群为主要内容,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融入其中。作文教学作为“表达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该仅仅采用背诵素材、学习结构、背诵套路这些传统的方法,而应该是把阅读与思考、体验与感受、现实与表达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高中作文教学的程序应该更加严谨,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主题,作文质量与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有很大关系,因而高中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看重挖掘主题;另一方面是关注生活,注重思辨表达,这样的作文才能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1]。
二、从高考作文题中谈高中作文教学的方向与途径
1.关注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要素”,深入挖掘主题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开始逐渐变得多样化,而这对高中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语文教师帮助学生摸索和总结多种作文形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各种作文形式的含义,构建其自身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方法,其中对作文材料中关键要素的把握尤为重要。围绕关键要素的思考、分析,不只是审题立意的需要,也是分析说理的一种重要方法。要想真正用好这个概念分析法,可以从关键要素的来源、表现、本质和意义四个层面来追问探索,进而把具体分析进行到底。例如,2021届苏州高考一模考试关于“雷锋精神与当代中学生”的话题作文,可以写为:
毛泽东提倡雷锋精神,距今时间久远。(来源)但雷锋精神却依然闪光,前有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后有熊庚香夫妇举手之劳助人为乐……雷锋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着民族精神的加持。(表现)其精神内核是一种“向上”的人生姿态,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是“臻于至善”的人生追求。(本质)“你快乐,所以我快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我们在努力践行的同时也能获得精神的满足,实现个人存在的价值。(意义升华)
通过对“雷锋精神”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对“雷锋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有清楚的把握,然后再去谈“雷锋精神”对当代中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引领作用,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文章层层递进,可以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思想可表达,给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思维支架。
2.关注作文材料中的“写作任务”,促进延伸写作
近年来,随着作文形式的多样化发展,高考材料作文也在不断发生改变,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学生要读懂材料的真正含义,并根据自身的经历灵活表述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还应当紧扣立意,关注材料中的任务,要搞清楚作文“谁写的”“写给谁”“写什么”“怎么写”,不能脱离材料及作文要求自说自话,最终导致失分。
例如,在2019年全国乙卷作文中要求考生“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分别写给“1919年参加学生游行集会的学生”“1949年自己的家人”“1979年的同学”“2019年观看开国大典后的自己”“2049年的国家功勋人物”。对于“写什么”,考生应该运用所学历史知识,了解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2049年)的特定历史时空,关注到出题者给出的五个标志性历史节点: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五四运动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这启示考生领悟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写作任务设置五种身份,意在引导考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设身处地地体验历史,思考未来,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融为一体,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最后以书信体、观后感、演讲稿等形式完成“怎么写”的任务要求。
另外,在2021年的全国甲卷中,其作文题目为《可为与有为》,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其给出的材料也是关于党的精神、党的文化以及党中央的历史伟人等。在关注当下热点的同时,出题者也对考生提出了关于“有为”和“可为”关系的辩证性思考。如果“可为”而“不为”或“无为”,那又何谈“有为”?在“可为”通向“有为”的路上,我们还需要哪些优秀的品质等。可见,“可为”是自身能力或外界条件达到后的一种状态,而“有为”是在“可为”基础上的一种内在意愿的驱使,是一种积极向上态度的表现,而我们的共产党人就是靠着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经受住考验,迎来今天幸福的生活。考生在阅读作文要求时,不仅要关注作文题目的表层任务要求,还要关注出题者更为深层的任务要求,即对关系型话题思辨能力的考查。只有这样,才能将作文引向更深层次的论证,新课标的素养理念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永虎.从高考作文题谈高中作文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2020(5):47-48.
[2]潘菊.從高考作文题谈高中作文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10):10.
[3]周曼云.高考写作命题及教学的应然性[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