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农村中学生源的减少,不少中学教师分流到小学任教,成为转岗教师。对转岗教师心理适应性的调查发现,教学对象的变化、自我效能的降低、旧有认知的影响和社会支持的不足引发了转岗教师心理不适应。从完善学校制度、帮助转岗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和改进培训模式三个方面提出策略,帮助中学分流教师快速融入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关键词:交流轮岗:心理适应性;转承;借力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A-0049-05
2015年8月,苏北某区教育局按照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和江苏省《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对初中富余教师分流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现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共有139名初中富余教师已分流到小学,通过分流进一步优化了该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实现区域内师资较高水平的均衡发展。来自基层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心理适应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精神以及教学潜能的发挥,终将影响教育改革的得与失、成与败。[1]实地调查了解当前分流教师转岗后心理适应性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并思考应对策略,不仅有助于中学分流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心理调适,还能够将中学教师知识、经验和教育理念进行资源优化,对优化小学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调查方法进行。问卷结合当前关于教师交流轮岗的研究成果和本次调查的目的,参照自我效能感、问题解决、心理适应等相关心理学权威问卷编制而成。问卷内容分自我效能感、心理适应、解决问题、社会支持和身体适应5个维度,采用1~5点测评问卷,共29个项目。本次调查以本区100名从中学分流到小学任教的教师(以下统称为“转岗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从本区挑选100名在岗小学专职教师作为非转岗教师进行对照研究。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本次调查中的100名转岗教师目前任教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的分别有48人、32人和20人,其中87%兼任其他课程(如科学、信息、美术、音乐、体育、品社、综合学科等)的教学,任教学科专业对口的比例为73%,教师平均每周课时13节,有61%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
二、转岗教师的心理适应性情况分析
(一)转岗教师与非转岗教师心理适应性存在差异
从图1可以看出,转岗教师与非转岗都是在自我效能感、心理适应和解决问题三个维度上均存在差异。转岗教师与非转岗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平均得分分别为34.6和37.0、心理适应平均得分分别为18.5和20.7、解决问题平均得分分别为40.6和44.1、社会支持平均得分分别为15.6和17.8。转岗教师在心理适应各个维度上的得分普遍低于非转岗教师,其中解决问题维度的差异最大,反映转岗教师在适应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实际困难,或者在工作中得到的帮助与辅导不足。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适应的差异也体现了转岗教师在工作和专业中受到的关注不够。另外,社会支持维度中家长支持差异较突出,家长对转岗教师与非转岗教师的支持平均得分分别为7.2和8.4,说明转岗教师当前的工作还受到了部分家长的质疑。
(二)转岗教师中转专业与非转专业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存在差异
根据转岗教师所学专业与转岗后所教学科是否相符,将100名转岗教师分为转专业与非转专业两组。根据图2,转专业与非转专业转岗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平均得分分别为32.6和35.9,非转专业转岗教师组的自我效能感高于转专业教师组。其他维度得分未见明显差异。
(三)不同教龄转岗教师心理适应和解决问题存在差异
根据转岗教师工作的年限不同,将转岗教师分为年长组与年轻组,其中年长组转岗教师教龄在15年以上,年轻组转岗教师教龄在15年以内。根据图3,年长组教师与年轻组教师在心理适应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分别为17.2和19.0、在解决问题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分别为40.0和42.1,后者比前者表现出更好的心理适应和解决问题能力。出现这样的差异可以解释为年长教师教学生涯较长,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相对固化,且年纪也偏大,相较于年轻教师,他们在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上困难要大一些。
二、影响转岗教师心理适应性的因素分析
(一)全新的教学对象引发不适应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互动,教学对象的变化会导致教学双方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变化。中学教师交流轮岗为小学教师之后,教学对象由原来的中学生变成了小学生,这就要求转岗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程序。小学生与中学生在身心发展等各方面的巨大差距往往使得转岗教师原本的知识储备显得不够,一些教师不能尽快完成角色转换,仍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下实施教学行为,使他们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力不从心、事倍功半,引发烦躁情绪。一位由教九年级转教一年级、有着十多年教学经验的数学教师说:
一年级的学生无论是从学习习惯、学习自主性,还是从学习能力、逻辑思维习惯上来看,都与九年级学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九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偏重于思维的逻辑性和知识的系统性,而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学习习惯养成阶段,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面对如此大的差异,转岗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教学思路,适应当前的师生关系,因而很容易滋生挫败感,产生焦虑。
(二)降低的自我效能带来焦虑感
按照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能加强或削弱个体的動机水平。[2]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选择更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为自己确立较高的目标并坚持到底。一旦开始行动,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付出较多的努力,坚持更长的时间,遇到挫折时他们又能很快恢复过来。有一部分转岗教师进入小学任教之后,不仅要适应教学对象的转变,还需要面临转专业教学的问题。一位有着3年教龄的转专业教学年轻转岗教师如是说:
关键词:交流轮岗:心理适应性;转承;借力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A-0049-05
2015年8月,苏北某区教育局按照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和江苏省《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对初中富余教师分流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现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共有139名初中富余教师已分流到小学,通过分流进一步优化了该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实现区域内师资较高水平的均衡发展。来自基层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心理适应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精神以及教学潜能的发挥,终将影响教育改革的得与失、成与败。[1]实地调查了解当前分流教师转岗后心理适应性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并思考应对策略,不仅有助于中学分流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心理调适,还能够将中学教师知识、经验和教育理念进行资源优化,对优化小学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调查方法进行。问卷结合当前关于教师交流轮岗的研究成果和本次调查的目的,参照自我效能感、问题解决、心理适应等相关心理学权威问卷编制而成。问卷内容分自我效能感、心理适应、解决问题、社会支持和身体适应5个维度,采用1~5点测评问卷,共29个项目。本次调查以本区100名从中学分流到小学任教的教师(以下统称为“转岗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从本区挑选100名在岗小学专职教师作为非转岗教师进行对照研究。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本次调查中的100名转岗教师目前任教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的分别有48人、32人和20人,其中87%兼任其他课程(如科学、信息、美术、音乐、体育、品社、综合学科等)的教学,任教学科专业对口的比例为73%,教师平均每周课时13节,有61%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
二、转岗教师的心理适应性情况分析
(一)转岗教师与非转岗教师心理适应性存在差异
从图1可以看出,转岗教师与非转岗都是在自我效能感、心理适应和解决问题三个维度上均存在差异。转岗教师与非转岗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平均得分分别为34.6和37.0、心理适应平均得分分别为18.5和20.7、解决问题平均得分分别为40.6和44.1、社会支持平均得分分别为15.6和17.8。转岗教师在心理适应各个维度上的得分普遍低于非转岗教师,其中解决问题维度的差异最大,反映转岗教师在适应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实际困难,或者在工作中得到的帮助与辅导不足。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适应的差异也体现了转岗教师在工作和专业中受到的关注不够。另外,社会支持维度中家长支持差异较突出,家长对转岗教师与非转岗教师的支持平均得分分别为7.2和8.4,说明转岗教师当前的工作还受到了部分家长的质疑。
(二)转岗教师中转专业与非转专业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存在差异
根据转岗教师所学专业与转岗后所教学科是否相符,将100名转岗教师分为转专业与非转专业两组。根据图2,转专业与非转专业转岗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平均得分分别为32.6和35.9,非转专业转岗教师组的自我效能感高于转专业教师组。其他维度得分未见明显差异。
(三)不同教龄转岗教师心理适应和解决问题存在差异
根据转岗教师工作的年限不同,将转岗教师分为年长组与年轻组,其中年长组转岗教师教龄在15年以上,年轻组转岗教师教龄在15年以内。根据图3,年长组教师与年轻组教师在心理适应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分别为17.2和19.0、在解决问题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分别为40.0和42.1,后者比前者表现出更好的心理适应和解决问题能力。出现这样的差异可以解释为年长教师教学生涯较长,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相对固化,且年纪也偏大,相较于年轻教师,他们在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上困难要大一些。
二、影响转岗教师心理适应性的因素分析
(一)全新的教学对象引发不适应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互动,教学对象的变化会导致教学双方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变化。中学教师交流轮岗为小学教师之后,教学对象由原来的中学生变成了小学生,这就要求转岗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程序。小学生与中学生在身心发展等各方面的巨大差距往往使得转岗教师原本的知识储备显得不够,一些教师不能尽快完成角色转换,仍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下实施教学行为,使他们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力不从心、事倍功半,引发烦躁情绪。一位由教九年级转教一年级、有着十多年教学经验的数学教师说:
一年级的学生无论是从学习习惯、学习自主性,还是从学习能力、逻辑思维习惯上来看,都与九年级学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九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偏重于思维的逻辑性和知识的系统性,而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学习习惯养成阶段,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面对如此大的差异,转岗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教学思路,适应当前的师生关系,因而很容易滋生挫败感,产生焦虑。
(二)降低的自我效能带来焦虑感
按照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能加强或削弱个体的動机水平。[2]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选择更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为自己确立较高的目标并坚持到底。一旦开始行动,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付出较多的努力,坚持更长的时间,遇到挫折时他们又能很快恢复过来。有一部分转岗教师进入小学任教之后,不仅要适应教学对象的转变,还需要面临转专业教学的问题。一位有着3年教龄的转专业教学年轻转岗教师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