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导学”是以“问题”为载体,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一种教学范式。“问题导学”具有激励、导向、唤醒功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积极“问学”,在互动对话中积极“合学”,在问题拓展中积极“延学”。通过“问题导学”,发展学生的数学学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导学 数学学力
所谓“问题导学”,是指教师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进行主动探究,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问题导学是以“问题”为主导为数学课堂的整体架构和布局,其实质是“以学定教”“因学施教”。“问题导学”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满堂问”的机械教学现象。学生在“问题”尤其是“主问题”“大问题”“核心问题”的引导下,对数学进行深层思考、实践,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一、“问题导学”的教学功能
问题导学,究其本质而言是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来诱发、加强、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发问、主动思考、主动实践。问题导学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在杜威看来,教学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中获得知识、技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问题导学”不仅能引导学生完成学习、探究,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1.激励功能
“问题导学”具有强烈的情感激励功能。“问题导学”是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目标为定向的心理活动,是学生的一种主动建构,因此在学生中能够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例如,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教师通过播放动画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等车轮的行走,激发学生主动发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会主动地对圆的特征展开探索,从而解决相应的问题。
2.导向功能
所谓问题导向,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要发挥问题的指引、牵引作用。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导向性。教师通过设置系列化的问题即问题链,引发学生的数学持续性思考、探索、学习,进而能够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的层次性、结构性、递进性、扩展性等应当贯穿整个学习的始终。如教学《圆的认识》,笔者主要设置了两个大问题:一是,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二是,探究圆的特征。在这两个层次性问题的导引下,学生对圆展开了有计划、有步骤的研究。
3.唤醒功能
“问题导学”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范式。在“问题导学”的课堂上,一方面,学生可以分享彼此的學习方法、学习智慧;另一方面,针对问题,学生展开小组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觉产生一系列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向深入。如在《圆的认识》学习中,当学生用物体画圆、徒手画圆、用圆规画圆后,有学生又生发出“在大操场上如何画圆”的问题。正是在问题的不断唤醒、解决、再唤醒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有了方向、有了动力、有了创新。
二、“问题导学”的教学实践
问题导学的课堂,学生能够自主生成问题、提出问题是前提,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是基础,形成数学的学力是归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展开自主探究,不仅要收获了“记得住的知识”,更获得了“带的走的学力”。“问题导学”让学习真正发生。
1.在情境中引导学生积极“问学”
“问题导学”要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问题”品质。要将问学的权利还给学生。“问题导学”的课堂不仅仅是教师“教”的课堂、“讲”的课堂,更是学生“问”的课堂。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能问”“善问”。在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感悟”与“对话”共舞,“真情”与“理性”齐飞,充分享受“问”的乐趣。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课前,学生们用各自的方法画出了圆,剪出了圆。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需求,笔者让学生们自主提出问题,展开积极的问学。
师:你们想了解关于圆的哪些知识?
生1:什么是圆?圆和已经学习过程的平面图形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生2:圆有哪些特征?为什么圆有这些特征?怎样验证圆的特征?
生3:为什么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如车轮、杯口等都做成圆形?
生4:圆的周长和面积可以用工具直接测量吗?
生5:怎样判定两个圆是否相等或者相同?……
师:你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有意义,这些问题等我们研究了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后都能揭开谜底。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探究圆的特征。
如此,基于学生问学基础上的教学将更具针对性、启发性。
2.在互动交流中引导学生积极“合学”
在“问题导学”的课堂上,学生不仅是发现问题的主体,也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有意义的学习,让学生彼此对话、合作交流。在学生的展示交流中,教师不要过多地干预,而应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发表不同的意见、大胆猜想、勇于质疑,提炼学习成果,优化学习策略。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当有学生提出圆内的半径处处相等时,笔者没有直接肯定,而是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展示。
师:有同学通过数学直觉看到圆内的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而数学讲究科学验证。怎样验证呢?
生1:我们组是用“量”的方法,我们在圆上用直尺量了5条直径、半径,发现它们都相等。
生2:你们组怎么能确定你们量的就是直径或者半径呢?
生1:我们量的是圆内的最长的线段,这条线段就是圆的直径。(生鼓掌)
生2:我们组用的是“对折”的方法,我们将圆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结果发现两条半径完全重合。所以圆的半径相等。而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所以圆的直径也相等。(生鼓掌)
师:刚才的第二小组,在操作后还进行了数学推理,很好。数学的操作不是机械操作,而是手脑共用的活动。 生3:我们用的是参照的方法,我们把一条棉线剪得和直径一样长,然后用这条棉线再和其他的直径比较,结果发现相等。
师:第三小组的数学实验很有创意。
师:你们认为圆的半径都相等、圆的直径都相等吗?
生:是的。
笔者拿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只有在同圆或者等圆中,圆的半径才相等,圆的直径才相等。
在学生围绕问题探究及问题解决的基础上,笔者通过设置冲突,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巩固、拓展、深化、延伸学生的探索。
3.在问题拓展中引导学生积极“延学”
一节数学课以问题开始,不一定以问题的解决结束,更多的时候,却是以问题结束。因为,通常一个问题的结束往往是另一个问题的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原动力,是教师“导”与学生“学”的桥梁。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学生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探究了圆的特征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圆与正多边形,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
師:墨子说,“圆,一中同长也”。一中是什么,同长又是指什么呢?
生1:一中是指圆的圆心,同长是指圆的直径。
生2:一中是指圆的圆心,同长是指圆的半径。
师:那么,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是不是一中同长呢?
学生面面相觑。伴随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们清晰地看到正六边形、正面十二边形……正二百五十六边形、正五百一十二边形……
生(惊呼):就是圆了,就是圆了。
师:现在理解了“圆,一中同长”的含义了吗?
生3:同长就是指同圆或等圆内的半径都相等。
师:从这里,我们应该看到,圆出于?
生:方。
师:正是。你们想的和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里的说法是一致的,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运用这种思想,采用“割圆术”的方法求出了圆周率。这就是我们下一课要研究的问题。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搜索,了解一下割圆术,然后自己用可操作性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
“问题导学”,有效的问题是关键、是前提。正如著名数学教育家哈尔莫斯所说: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能有创新。让学生经历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能够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体效能。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导学 数学学力
所谓“问题导学”,是指教师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进行主动探究,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问题导学是以“问题”为主导为数学课堂的整体架构和布局,其实质是“以学定教”“因学施教”。“问题导学”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满堂问”的机械教学现象。学生在“问题”尤其是“主问题”“大问题”“核心问题”的引导下,对数学进行深层思考、实践,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一、“问题导学”的教学功能
问题导学,究其本质而言是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来诱发、加强、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发问、主动思考、主动实践。问题导学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在杜威看来,教学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中获得知识、技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问题导学”不仅能引导学生完成学习、探究,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1.激励功能
“问题导学”具有强烈的情感激励功能。“问题导学”是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目标为定向的心理活动,是学生的一种主动建构,因此在学生中能够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例如,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教师通过播放动画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等车轮的行走,激发学生主动发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会主动地对圆的特征展开探索,从而解决相应的问题。
2.导向功能
所谓问题导向,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要发挥问题的指引、牵引作用。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导向性。教师通过设置系列化的问题即问题链,引发学生的数学持续性思考、探索、学习,进而能够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的层次性、结构性、递进性、扩展性等应当贯穿整个学习的始终。如教学《圆的认识》,笔者主要设置了两个大问题:一是,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二是,探究圆的特征。在这两个层次性问题的导引下,学生对圆展开了有计划、有步骤的研究。
3.唤醒功能
“问题导学”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范式。在“问题导学”的课堂上,一方面,学生可以分享彼此的學习方法、学习智慧;另一方面,针对问题,学生展开小组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觉产生一系列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向深入。如在《圆的认识》学习中,当学生用物体画圆、徒手画圆、用圆规画圆后,有学生又生发出“在大操场上如何画圆”的问题。正是在问题的不断唤醒、解决、再唤醒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有了方向、有了动力、有了创新。
二、“问题导学”的教学实践
问题导学的课堂,学生能够自主生成问题、提出问题是前提,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是基础,形成数学的学力是归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展开自主探究,不仅要收获了“记得住的知识”,更获得了“带的走的学力”。“问题导学”让学习真正发生。
1.在情境中引导学生积极“问学”
“问题导学”要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问题”品质。要将问学的权利还给学生。“问题导学”的课堂不仅仅是教师“教”的课堂、“讲”的课堂,更是学生“问”的课堂。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能问”“善问”。在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感悟”与“对话”共舞,“真情”与“理性”齐飞,充分享受“问”的乐趣。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课前,学生们用各自的方法画出了圆,剪出了圆。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需求,笔者让学生们自主提出问题,展开积极的问学。
师:你们想了解关于圆的哪些知识?
生1:什么是圆?圆和已经学习过程的平面图形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生2:圆有哪些特征?为什么圆有这些特征?怎样验证圆的特征?
生3:为什么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如车轮、杯口等都做成圆形?
生4:圆的周长和面积可以用工具直接测量吗?
生5:怎样判定两个圆是否相等或者相同?……
师:你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有意义,这些问题等我们研究了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后都能揭开谜底。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探究圆的特征。
如此,基于学生问学基础上的教学将更具针对性、启发性。
2.在互动交流中引导学生积极“合学”
在“问题导学”的课堂上,学生不仅是发现问题的主体,也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有意义的学习,让学生彼此对话、合作交流。在学生的展示交流中,教师不要过多地干预,而应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发表不同的意见、大胆猜想、勇于质疑,提炼学习成果,优化学习策略。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当有学生提出圆内的半径处处相等时,笔者没有直接肯定,而是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展示。
师:有同学通过数学直觉看到圆内的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而数学讲究科学验证。怎样验证呢?
生1:我们组是用“量”的方法,我们在圆上用直尺量了5条直径、半径,发现它们都相等。
生2:你们组怎么能确定你们量的就是直径或者半径呢?
生1:我们量的是圆内的最长的线段,这条线段就是圆的直径。(生鼓掌)
生2:我们组用的是“对折”的方法,我们将圆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结果发现两条半径完全重合。所以圆的半径相等。而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所以圆的直径也相等。(生鼓掌)
师:刚才的第二小组,在操作后还进行了数学推理,很好。数学的操作不是机械操作,而是手脑共用的活动。 生3:我们用的是参照的方法,我们把一条棉线剪得和直径一样长,然后用这条棉线再和其他的直径比较,结果发现相等。
师:第三小组的数学实验很有创意。
师:你们认为圆的半径都相等、圆的直径都相等吗?
生:是的。
笔者拿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只有在同圆或者等圆中,圆的半径才相等,圆的直径才相等。
在学生围绕问题探究及问题解决的基础上,笔者通过设置冲突,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巩固、拓展、深化、延伸学生的探索。
3.在问题拓展中引导学生积极“延学”
一节数学课以问题开始,不一定以问题的解决结束,更多的时候,却是以问题结束。因为,通常一个问题的结束往往是另一个问题的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原动力,是教师“导”与学生“学”的桥梁。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学生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探究了圆的特征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圆与正多边形,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
師:墨子说,“圆,一中同长也”。一中是什么,同长又是指什么呢?
生1:一中是指圆的圆心,同长是指圆的直径。
生2:一中是指圆的圆心,同长是指圆的半径。
师:那么,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是不是一中同长呢?
学生面面相觑。伴随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们清晰地看到正六边形、正面十二边形……正二百五十六边形、正五百一十二边形……
生(惊呼):就是圆了,就是圆了。
师:现在理解了“圆,一中同长”的含义了吗?
生3:同长就是指同圆或等圆内的半径都相等。
师:从这里,我们应该看到,圆出于?
生:方。
师:正是。你们想的和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里的说法是一致的,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运用这种思想,采用“割圆术”的方法求出了圆周率。这就是我们下一课要研究的问题。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搜索,了解一下割圆术,然后自己用可操作性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
“问题导学”,有效的问题是关键、是前提。正如著名数学教育家哈尔莫斯所说: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能有创新。让学生经历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能够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