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论述类文章(社科类)阅读侧重考查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
命题特点:⑴选用材料新颖。高考试题选用的材料,往往反映某一社科领域最新动向,包含了其研究动态及成果,具有鲜明的新颖性。⑵选项的迷惑性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高考对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都要落实在语言上,因此试题设置的选项,往往具有迷惑性,拥有一双慧眼,善于识破选项陷阱,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例1.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 )
A.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迭唱的特点。
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
C.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
D.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
解析:C。本题源于08年广东卷,考查对“直觉的知”这一概念的准确理解,答案主要可从原文第三自然段中找。A项“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迭唱的特点”,属于“名理的知”的内容;B项“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和D项“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都是一种联想,并没有专注于诗歌意象本身,而是心思的“旁驰博骛”因此也不是“直觉的知”。C项“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是对“泰山”这一“个别事物的知”,心思没有“旁驰博骛”,因此属于“直觉的知”。
例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自幼目盲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
B.第二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能构筑不同的想象空间,《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就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
C.第三段用对比的方式分析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根本差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则是创造者自由构造的。
D.文章用先分后总的方式阐述了想象空间的基础、想象的两种形式、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差别等三个问题。
解析:C。这是2011年安徽卷试题,考查的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第一段中,举自幼目盲的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并不是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因此,A项错误。第二段中,“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是运用两种想象形式中的其中一种(第二种)构筑的,并不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因此,B项错误。本文的结构并非先分后总式结构,而明显属于并列式。因此,D项错误。C项言之有理,正确。
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金、石、书、画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这里的“石”是指石刻,即古代刻在石头或石碑上的文字。
石刻出现的年代早,汉朝以前就有探存较完整的石刻。譬如说石鼓,有专家考证确定它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石刻。近年在河北满城发掘出古代中山王的墓,出土一块三石头,上面有两行字,也是战国时代的石刻,只是稍晚于石鼓年代。由此看来,我国石刻的划源最早应该追溯到石鼓和中山王墓石刻。秦代也有石刻,只是不作碑形,常常是在山岩上磨平一块石头刻。现在保留下来的秦代石刻只有《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琅帮台刻石》上的字全都模糊了,而《泰山刻石》也没剩下几个字了。石刻的大批出现是在汉朝,保留下来的石刻也以汉碑为多。所以现在所谓的“石”,大致是指汉代及汉代以后的石刻。
根据形状和用途的不同,石刻可以分为摩崖、碑刻、墓志等等。所谓摩崖,就是在天然的石壁上刻文记事的石刻。最有代表性的摩崖石刻当数陕西汉中地区的《石门铭》。它记载了我国最早的穿山隧道褒谷石门的开通、堵塞、复开的情况和被称为栈道之始的褒斜古栈道的有关修复情形,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上面的文章写得很好,用笔精准,叙事细致,文采飞扬,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碑石记载着坟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后来也应用到活着的人,如歌功颂德碑、记切碑、建庙碑等。古人刻碑意在歌颂、吹捧碑的主人,企盼流传千古,但后来得以保存流传的主要原因,却不在于它那歌功颂德的内容,而在于它上面书写的文字。前人将古碑上的石刻文字用纸墨拓印下来,制作拓本,往往是因为碑上刻的字写得好,宝贵得不得了。比如汉朝在华山立了一块碑,叫《华山庙碑》,在清朝末年只保留下来三本拓本,后来又发现了一本,四本拓本价值连城。墓志是一种长埋地下的文字记录。坟里埋块石头,刻上死者姓名和死者事迹,以便挖开的人知道是谁,再重新埋上。这用意很天真,后来人家正因为他坟里有墓志,就来挖他的坟,这种事情多得很。墓志内容翔实,史料价值高。人们经常通过墓志来研究历史人物的家族、世系问题,如在江苏南京出土的六朝墓志,可帮助我们考察当时王导、谢琨等诸大姓世系、家族及两晋历史。
整理和研究石刻文字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清朝末年的叶昌炽先生编的《语石》,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论述石刻,涉及种类、式样、用途、文字、书家等,内容极其丰富。清末民初杨守敬编的《寰宇贞石图》,将整篇整幅的碑文影印出来,每幅都能看到碑版的全貌。另有赵万里先生编辑的《魏晋南北朝墓志考释》,所收都是墓志,既影印拓本,也考释文词。是收藏比较全面的一本好书……研究者的精心收藏和编辑,为推动中国石刻艺术紫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取材于启功《中国古代的金石书画》,有删改)
1.下列对于“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金、石、书、画中的“石”指的是石刻,中国石刻的起源最早应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石鼓和中山王墓石刻。
B.现在所谓的“石”,指的是汉代及汉代以后的石刻,因为保存下来的石刻多是大批出现在汉朝的石碑。
C.由于“石”的形状和用途各不相同,我们可以把石刻分为摩崖、碑刻和墓志三类,三者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D.石鼓是保存较完整的“石”,《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是保留下来的稍晚于石鼓年代的秦代石刻。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碑石记载坟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古人刻碑的目的是为逝者歌功颂德、记功、建庙。
B.《石门铭》摩崖石刻最具代表性的原因,是因为它记载了我国最早的穿山隧道褒谷石门的修造情况,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C.碑刻得以保存流传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它上面歌功颂德的内容,而是因为它上面文字书写优美,具有书法价值。
D.墓志内容翔实,史料价值高。历史学家要研究王导、谢琨等诸大姓世系、家族及两晋历史,要依循南京出土的六朝墓志。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从石刻的形状和用途来看,现在保留下来的秦代石刻《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应该属于石刻中的摩崖石刻。
B.墓志刻有死者姓名和事迹,后人因为坟里有墓志来挖坟,与坟主人原本让挖坟人知道死者是谁,再重新埋上的用意大相径庭。
C.汉朝的《华山庙碑》的拓本价值连城,是因为碑上的字写得好,具有艺术审美和收藏价值,并且存量少。
D.《语石》,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论述石刻,涉及种类、式样、用途、文字、书家等,内容极其丰富,是收藏比较全面的一本好书。
答案:
1.C(文章说了“石刻的大批出现在汉朝”“保留下来的石刻也以汉碑为多”这两个原因,而不是“大批出现在汉朝的石刻多数保留了下来”。)
2.B(A文中对《石门铭》摩崖石刻最具代表性的原因并没有表述。C碑石不仅仅为死者,后来也应用到活着的人。D“要依循南京出土的六朝墓志”太绝对。)
3.C(“碑石为逝者歌功颂德的作用渐渐为墓志所代替”的理解错误。)
责任编辑 任占华
命题特点:⑴选用材料新颖。高考试题选用的材料,往往反映某一社科领域最新动向,包含了其研究动态及成果,具有鲜明的新颖性。⑵选项的迷惑性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高考对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都要落实在语言上,因此试题设置的选项,往往具有迷惑性,拥有一双慧眼,善于识破选项陷阱,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例1.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 )
A.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迭唱的特点。
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
C.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
D.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
解析:C。本题源于08年广东卷,考查对“直觉的知”这一概念的准确理解,答案主要可从原文第三自然段中找。A项“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迭唱的特点”,属于“名理的知”的内容;B项“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和D项“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都是一种联想,并没有专注于诗歌意象本身,而是心思的“旁驰博骛”因此也不是“直觉的知”。C项“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是对“泰山”这一“个别事物的知”,心思没有“旁驰博骛”,因此属于“直觉的知”。
例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自幼目盲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
B.第二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能构筑不同的想象空间,《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就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
C.第三段用对比的方式分析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根本差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则是创造者自由构造的。
D.文章用先分后总的方式阐述了想象空间的基础、想象的两种形式、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差别等三个问题。
解析:C。这是2011年安徽卷试题,考查的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第一段中,举自幼目盲的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并不是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因此,A项错误。第二段中,“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是运用两种想象形式中的其中一种(第二种)构筑的,并不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因此,B项错误。本文的结构并非先分后总式结构,而明显属于并列式。因此,D项错误。C项言之有理,正确。
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金、石、书、画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这里的“石”是指石刻,即古代刻在石头或石碑上的文字。
石刻出现的年代早,汉朝以前就有探存较完整的石刻。譬如说石鼓,有专家考证确定它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石刻。近年在河北满城发掘出古代中山王的墓,出土一块三石头,上面有两行字,也是战国时代的石刻,只是稍晚于石鼓年代。由此看来,我国石刻的划源最早应该追溯到石鼓和中山王墓石刻。秦代也有石刻,只是不作碑形,常常是在山岩上磨平一块石头刻。现在保留下来的秦代石刻只有《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琅帮台刻石》上的字全都模糊了,而《泰山刻石》也没剩下几个字了。石刻的大批出现是在汉朝,保留下来的石刻也以汉碑为多。所以现在所谓的“石”,大致是指汉代及汉代以后的石刻。
根据形状和用途的不同,石刻可以分为摩崖、碑刻、墓志等等。所谓摩崖,就是在天然的石壁上刻文记事的石刻。最有代表性的摩崖石刻当数陕西汉中地区的《石门铭》。它记载了我国最早的穿山隧道褒谷石门的开通、堵塞、复开的情况和被称为栈道之始的褒斜古栈道的有关修复情形,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上面的文章写得很好,用笔精准,叙事细致,文采飞扬,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碑石记载着坟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后来也应用到活着的人,如歌功颂德碑、记切碑、建庙碑等。古人刻碑意在歌颂、吹捧碑的主人,企盼流传千古,但后来得以保存流传的主要原因,却不在于它那歌功颂德的内容,而在于它上面书写的文字。前人将古碑上的石刻文字用纸墨拓印下来,制作拓本,往往是因为碑上刻的字写得好,宝贵得不得了。比如汉朝在华山立了一块碑,叫《华山庙碑》,在清朝末年只保留下来三本拓本,后来又发现了一本,四本拓本价值连城。墓志是一种长埋地下的文字记录。坟里埋块石头,刻上死者姓名和死者事迹,以便挖开的人知道是谁,再重新埋上。这用意很天真,后来人家正因为他坟里有墓志,就来挖他的坟,这种事情多得很。墓志内容翔实,史料价值高。人们经常通过墓志来研究历史人物的家族、世系问题,如在江苏南京出土的六朝墓志,可帮助我们考察当时王导、谢琨等诸大姓世系、家族及两晋历史。
整理和研究石刻文字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清朝末年的叶昌炽先生编的《语石》,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论述石刻,涉及种类、式样、用途、文字、书家等,内容极其丰富。清末民初杨守敬编的《寰宇贞石图》,将整篇整幅的碑文影印出来,每幅都能看到碑版的全貌。另有赵万里先生编辑的《魏晋南北朝墓志考释》,所收都是墓志,既影印拓本,也考释文词。是收藏比较全面的一本好书……研究者的精心收藏和编辑,为推动中国石刻艺术紫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取材于启功《中国古代的金石书画》,有删改)
1.下列对于“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金、石、书、画中的“石”指的是石刻,中国石刻的起源最早应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石鼓和中山王墓石刻。
B.现在所谓的“石”,指的是汉代及汉代以后的石刻,因为保存下来的石刻多是大批出现在汉朝的石碑。
C.由于“石”的形状和用途各不相同,我们可以把石刻分为摩崖、碑刻和墓志三类,三者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D.石鼓是保存较完整的“石”,《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是保留下来的稍晚于石鼓年代的秦代石刻。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碑石记载坟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古人刻碑的目的是为逝者歌功颂德、记功、建庙。
B.《石门铭》摩崖石刻最具代表性的原因,是因为它记载了我国最早的穿山隧道褒谷石门的修造情况,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C.碑刻得以保存流传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它上面歌功颂德的内容,而是因为它上面文字书写优美,具有书法价值。
D.墓志内容翔实,史料价值高。历史学家要研究王导、谢琨等诸大姓世系、家族及两晋历史,要依循南京出土的六朝墓志。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从石刻的形状和用途来看,现在保留下来的秦代石刻《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应该属于石刻中的摩崖石刻。
B.墓志刻有死者姓名和事迹,后人因为坟里有墓志来挖坟,与坟主人原本让挖坟人知道死者是谁,再重新埋上的用意大相径庭。
C.汉朝的《华山庙碑》的拓本价值连城,是因为碑上的字写得好,具有艺术审美和收藏价值,并且存量少。
D.《语石》,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论述石刻,涉及种类、式样、用途、文字、书家等,内容极其丰富,是收藏比较全面的一本好书。
答案:
1.C(文章说了“石刻的大批出现在汉朝”“保留下来的石刻也以汉碑为多”这两个原因,而不是“大批出现在汉朝的石刻多数保留了下来”。)
2.B(A文中对《石门铭》摩崖石刻最具代表性的原因并没有表述。C碑石不仅仅为死者,后来也应用到活着的人。D“要依循南京出土的六朝墓志”太绝对。)
3.C(“碑石为逝者歌功颂德的作用渐渐为墓志所代替”的理解错误。)
责任编辑 任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