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豌豆》:在忆念中生长的根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x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根,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中国人是安土重迁的,哪怕必须离开养育自己的土地,故乡仍然是人们内心深处一片最柔软、最温暖的土壤。现代都市生活是喧嚣的,也是动荡不定的。在如同浮萍一样漂泊的生活中,追忆那方生养自己的土地,在梦幻中温习儿时嬉闹的场景,当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吧。诗人余笑忠在《种豌豆》这首诗中选择了一个平凡而常见的意象“豌豆”,来表达自己对逝去生活的怀念,对当下生活境况的思考。
  应该是一个人种一大片豌豆
  而不是一家子种一株豌豆
  但前者是我的过去
  后者是我们的今天
  诗一开篇就形成了鲜明的、有意味的对比:“一个人”与“一家子”,“一大片”与“一株”,勾勒出过去与现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豌豆还是豌豆,但它的处境与命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过去一个人种的一大片豌豆,是哺育儿女成长的粮食,是一家人生活的依靠。也许生活得并不宽裕,也许日子过得十分艰辛,但是在属于自己的广袤土地上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与幸福。现在,时代变了,生活环境也迥然有异。在这个充满欲望的焦躁城市中,每个人都面临着铺天盖地的选择,城市四通八达的马路,绚丽的霓虹灯,飞逝的车流,把人们带往各不相同的终点。我们突然发现了人与人之间从未有过的隔膜与陌生,就好像噩梦中置身于一个没有声音的灰暗世界,周围移动的都是一张张没有表情的脸。我们只能在一个小花盆里种一株豌豆。豌豆既丧失了自由生长的空间,也蜕变为众多观赏物中的一种。这不是豌豆的悲哀。而是种豌豆的“一家子”的无奈选择。这株幼小的豆禾,无意问勾起了诗人对已然逝去的时光的美好回忆,也使他在忆念之中陷入沉思。从“我的过去”与“我们的今天”的再一次对比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现在生活状况的自嘲。
  我们用花盆种了一株豌豆
  窗台上的豆禾已结出豆荚它还在开花,白色的小花继续向上,还将
  吐露出豆荚
  给豆禾一根筷子!好让它的卷须
  得着牵挂
  在前四句对比的基础上,诗人把笔锋转向这株现实中的豌豆。本应在一大片土地中自由生长的豌豆,如今却被拘囿在一个小小的花盆里。即使没有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土地,豆禾还是顽强地向上生长,开出白色的小花,结出淡绿的豆荚。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中,它的生命力脆弱不堪,却又如此顽强:只需要给豆禾一根筷子,它就能由着自己的天性和本能向上生长。一株小小的豌豆尚且需要“得着牵挂”,人的“牵挂”是什么?在哪里?
  这株豆禾被带到小学课堂
  暂时与众多的花草为邻
  荣耀之旅后又被带回来
  在窗台上,在被拔高的一小片土地上
  我们将会回过头去,看一看它的根
  为什么今天“一家子种一株豌豆”?为什么豆禾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宠爱?原来,它是孩子要完成的劳技课作业。当它被带到小学课堂让大家欣赏、评比,在“众多的花草”之间,或许是因为它自啾树一帜,或许是因为孩子们对它的陌生而引起的新奇感,它为自己、也为悉心照料它的孩子带来了“荣耀”。那在乡村遍地都是、随处可见的平凡朴素的豆禾,在都市摇身一变成为与花草为邻的观赏植物。没有人在意豌豆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也没有人关心它是怎样生长的,它的根究竟应当扎在哪里。在这种不经意的变化之中,在本不属于它的荣耀和赞叹之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隐忧和痛楚。
  “我们将会回过头去,看一看它的根”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里的“根”既指豆禾的根,也是对每一个人生命之根的追问。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就像那株长在“被拔高的一小片土地上”的豌豆,即使它的卷须得着了牵挂,根却很浅,悬浮在空中的窗台,随风摇摆。根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是家园,是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净土,是每一个在都市里如游魂一般漂泊的人的心灵与精神的归宿;是被击碎了的过去,也是仍在苦苦求索的梦幻。在夜里,豆禾的卷须仍然顺着细细的筷子在孤独地、倔强地伸长,指向灿烂的谜一样的浩瀚星空。
其他文献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展现。中学生作文大都源于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或亲身经历。从他们的作文中,可以清楚地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因此,作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由于学业上的沉重压力,考试时的紧张焦虑,师生、同学及父子、母女之间的冲突摩擦,社会不适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和躁动,使得中学生幼小的心灵“心有千千结”,内心充满了困惑和矛盾。在此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学生无精打采,提不起作文兴趣,把作文当着一件苦差事,冥思苦想,笔杆重似千斤,老半天写不出一句话。有的胡乱拼凑,有的索性从作文选上抄一篇了事,有的干脆“交白卷”。“无话可说
清者,纯净也;明者,明亮也。将“清”字与“明”字合而为一个节气节日,这个节日该有一种怎样的天地明澈的光景哟!这个节日又会令人的内心有一种怎样的沉静安适的坦然心境啊!在古代,人们如何过清明?在今天,我们又该如何继承传统,把握清明佳节的精髓,还原清明佳节的原汁原味?就让我们在古诗古文中去探寻古人在清明佳节时的踪影吧!   一.清明诗词  大家最熟悉的清明诗是哪一首?  (生)杜牧的《清明》。  (师问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上对学生“口语”有这样要求:“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为了使初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达标,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一.重视并指导朗读  在课文的教学中,我以“读”开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形式有范读、领读、齐读、默读、快读、分角色朗读等,交替轮
近期一篇文摘《遭遇中国式作文》,用美国师生的眼光看我们学生的作文最大的弊端是:好像完美,但不真实。身处教学第一线,我感触颇多。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终生学生学习的“四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笔者认为当前作文教学最大的突破点应该是:作文本上说真话。为此目的,教师不妨做一做三个导引。  一.导引学生观察思考客观现实  叶圣陶先生说:“生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是一种自我发现与建构,他人无法替代的过程。但在当前的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教学的课堂上,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学生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或学生的回答语无伦次、语意不明时,教者立刻“另觅他贤”,请其他同学来“救急”,唯恐“问题生”影响了我们的教学进程,生怕对“问题生”的投入“石沉大海”。这些表面的浮华、急不可耐无不折射出教师“浮光掠影”、“唯教案至上”的思想情怀。他们心中
蓝天和远山撑开的书缝间  昨晚,走丢了一只白色的标点符号  它是不是跟随长腿的句子悄悄去了远方  漏风的山谷,没回答  夕阳张了张嘴,也没能透露啥信息  一只小羊失踪了  全村人都在找  山坡上的树,拴着一长串“喂——,喂——”  如此决绝  是哪一阵风,拖动了群山的影子  打翻了夜的墨水瓶  如果它还能回来  我一定会请满山的石头给它让路  请所有的小路匍匐到山外  驮着它回家  我只想看看那只
鉴赏古诗,分清诗的类别是一个重要的步骤,不同类型的诗往往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其中,离别诗是一种重要类型,数量很多。离别诗又可分为送别诗(友人远行,作诗送之)和留别诗(自己远行,作诗赠友)。这两种诗中的情感有相同处,也有相异处,值得我们细细区分品味。    一、送别诗的情味    送别诗所写大多为离愁别恨,但也有其他情味,比如勉励、安慰、同情、担忧、思恋等等。    1 离愁别恨  好友远别,使人心
如今的时代,小说家光会编故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今天的故事太多了,发达的媒介天天都在呈现着大量离奇有趣惊险刺激的故事,令人目不暇接。《秋千椅》中的故事,报纸的“讲述”栏目与网络BBS上的帖子或许有过似曾相识的演绎。但标题绝不会是“秋千椅”,而一定会是诸如“两段感情之后我才明白真爱”之类。那么小说家还要会什么呢?或者说小说和讲述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我以为小说家更需具备一种独特的感觉,从而能发出一种特别
正式开学前,我作为班主任与初一新生按照学校要求参加了一周的军训,军训内容中安排班会活动,参加了学生们的“两分钟自我介绍”,想不到从这些同学嘴里“吐”出的自我形象竟是如此惊人的相似:“我性格外向,活泼开朗,兴趣广泛,好交朋友。”用词的雷同率几近100%,可谓“异口同声”。  班会结束后,我有意留下了几位同学,我问他们听了同学们介绍后,能认识并记住其中的几位。同学们说,基本没有记住,因为讲得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