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椅的意味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96651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时代,小说家光会编故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今天的故事太多了,发达的媒介天天都在呈现着大量离奇有趣惊险刺激的故事,令人目不暇接。《秋千椅》中的故事,报纸的“讲述”栏目与网络BBS上的帖子或许有过似曾相识的演绎。但标题绝不会是“秋千椅”,而一定会是诸如“两段感情之后我才明白真爱”之类。那么小说家还要会什么呢?或者说小说和讲述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我以为小说家更需具备一种独特的感觉,从而能发出一种特别的光,照耀那些故事或素材。就好像黑夜中同一张脸,被闪电照耀和被路灯照耀,感觉是绝对不一样的。
  在“两段感情之后我才明白真爱”的光芒照耀下,这段素材中被突出的一定是主人公情路的“曲折”——媒介文化正是要以“两段”感情的交错、纠葛所呈现出来的“曲折”作为面向大众的卖点。这样的“曲折”突出的感官性质的刺激。而“秋千椅”——我们先看标题,肯定猜不出小说究竟要写一个怎样的故事,而我们看完小说后,还可能会心生些许疑惑——为什么这篇小说要叫“秋千椅”?
  这篇小说从感官上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冷”:一篇以感情的悲欢离合为题材的小说,在语言上却是异常的冷静、甚至冷淡。让我们来看苏蓉和康默间的一段:“她留意到他虽然求婚,却没说他爱她……可能他以为她会被喜悦冲昏头脑,压根儿不会注意这些细节,但她注意了,而且介意。”然后再来看苏蓉和刘强间的一段:“她知道爱是什么。她跟刘强第一次接吻时,他全身颤抖,牙齿咔咔嗒嗒地打冷战,他在电影院昏暗的光线里面打量她……”两厢对照,我们感觉到了什么?感觉到的是女主人公面对感情时的异常冷静,她从来就没有投人过,而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进行比较、鉴别。如果说她和康默之间本来就缺少真爱,因此这“冷静”未必就是她普遍的情感状态,那么她和刘强那一段呢? “她知道爱是什么”——和刘强接吻的时候她不是在陶醉,而是在观察!并且是高度理性的观察!这和刘强打量她“好像她原本是银幕里面的人”是非常不同的,刘强那才是被陶醉冲昏了头脑。因此由这感官的语言的冷,我们慢慢感受到了女主人公的内心——她不是那种在时下的“讲述文字”中被标签化了的或者单纯、或者功利的貌美的女大学生;而是一个基于自己的成长经历,极度敏感和自我,带有一定的自我封闭倾向,并在这封闭之中以冷静旁观的姿态分析一切,同时也带有一些坚毅的女性。从小说中有关她和刘强分手的场景、她与宿舍同学的关系、以及她最后离开康默这些场景的描写中,我们都能感觉到女主人公这种复杂和特别的内心世界。小说的重心也正在于此,而不在那些情节性强烈的感情分合之上。然而在媒介文化语境下的“讲述”中,吸引、刺激我们的却仅仅是故事情节上的“曲折”。
  “秋千椅”——到底是什么意思?从秋千的来回摇摆中或许可以将其看成是对两种不同感情取向的象征——极是康默,一极是刘强;从秋千不着地、飘在半空的特点来看,也可以将其看成是康默的象征——对于苏蓉来说,康默正是这样一个无法把握,成天“飘”着的精致男人,不像刘强,如大地般,让人感觉实在;而在我看来,“秋千椅”其实正是苏蓉自己的象征——因为她才是真正飘在半空的人——她高度的自尊、敏感、理性、冷静将使她永远和生活、情感保持着距离无法真正地投入其中。因此,这篇小说中苏蓉的情感曲折绝不是因为两种不同爱情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她的心灵存在方式,她的性格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带有一些普遍性?而其形成又和我们的社会文化有着怎样的相互关联?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读罢小说之后继续体会、回味的。
  小说作者就是这样,通过一种特别的语言,通过提炼具备了高度象征性的意象,发出一种特别的光,而读者有可能在这光芒的照耀下,对故事、对人物实现一种“洞察”,让我们发现得更多、感慨得更深。
  
  金立群,文学博士,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教师。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可见,对话是阅读教学的灵魂。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策略,开展实施基于对话理论的阅读教学: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基于对话理论的阅读教学提供实施策略:    一、构建开放型的语文课程观    开放型课程观是一种动态的课程观。它不再认为课程是预先设定的,而是一个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提出了文化论著研读这一新名称,就是要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从作品中能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但目前语文教学存在重工具性,轻人文性,学生缺乏文化积淀,为追求高分,天天让学生沉浸在题海中等等问题。没有用《课标》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来衡量教学的价值,而追求的是功利性。  如何使语文学科从其功利性中走出来,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如何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展现。中学生作文大都源于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或亲身经历。从他们的作文中,可以清楚地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因此,作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由于学业上的沉重压力,考试时的紧张焦虑,师生、同学及父子、母女之间的冲突摩擦,社会不适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和躁动,使得中学生幼小的心灵“心有千千结”,内心充满了困惑和矛盾。在此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学生无精打采,提不起作文兴趣,把作文当着一件苦差事,冥思苦想,笔杆重似千斤,老半天写不出一句话。有的胡乱拼凑,有的索性从作文选上抄一篇了事,有的干脆“交白卷”。“无话可说
清者,纯净也;明者,明亮也。将“清”字与“明”字合而为一个节气节日,这个节日该有一种怎样的天地明澈的光景哟!这个节日又会令人的内心有一种怎样的沉静安适的坦然心境啊!在古代,人们如何过清明?在今天,我们又该如何继承传统,把握清明佳节的精髓,还原清明佳节的原汁原味?就让我们在古诗古文中去探寻古人在清明佳节时的踪影吧!   一.清明诗词  大家最熟悉的清明诗是哪一首?  (生)杜牧的《清明》。  (师问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上对学生“口语”有这样要求:“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为了使初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达标,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一.重视并指导朗读  在课文的教学中,我以“读”开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形式有范读、领读、齐读、默读、快读、分角色朗读等,交替轮
近期一篇文摘《遭遇中国式作文》,用美国师生的眼光看我们学生的作文最大的弊端是:好像完美,但不真实。身处教学第一线,我感触颇多。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终生学生学习的“四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笔者认为当前作文教学最大的突破点应该是:作文本上说真话。为此目的,教师不妨做一做三个导引。  一.导引学生观察思考客观现实  叶圣陶先生说:“生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是一种自我发现与建构,他人无法替代的过程。但在当前的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教学的课堂上,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学生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或学生的回答语无伦次、语意不明时,教者立刻“另觅他贤”,请其他同学来“救急”,唯恐“问题生”影响了我们的教学进程,生怕对“问题生”的投入“石沉大海”。这些表面的浮华、急不可耐无不折射出教师“浮光掠影”、“唯教案至上”的思想情怀。他们心中
蓝天和远山撑开的书缝间  昨晚,走丢了一只白色的标点符号  它是不是跟随长腿的句子悄悄去了远方  漏风的山谷,没回答  夕阳张了张嘴,也没能透露啥信息  一只小羊失踪了  全村人都在找  山坡上的树,拴着一长串“喂——,喂——”  如此决绝  是哪一阵风,拖动了群山的影子  打翻了夜的墨水瓶  如果它还能回来  我一定会请满山的石头给它让路  请所有的小路匍匐到山外  驮着它回家  我只想看看那只
鉴赏古诗,分清诗的类别是一个重要的步骤,不同类型的诗往往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其中,离别诗是一种重要类型,数量很多。离别诗又可分为送别诗(友人远行,作诗送之)和留别诗(自己远行,作诗赠友)。这两种诗中的情感有相同处,也有相异处,值得我们细细区分品味。    一、送别诗的情味    送别诗所写大多为离愁别恨,但也有其他情味,比如勉励、安慰、同情、担忧、思恋等等。    1 离愁别恨  好友远别,使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