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教育案例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lcharmer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用“风平浪静”来形容这个班再恰当不过了。
  全班49名学生(男生21名,女生28名),没有“出类拔萃”的“人才”,也没有“顽劣不化”的“捣蛋份子”。在这所民办学校的八年级组中,这个班的综合学业成绩中等,综合实践活动能力中等……综合种种,班级给人一种“温开水”的感觉——虽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也不可能落得“了无生气”。
  班级最为得力的便是有一支稳定踏实的班干部队伍。学校有什么大型活动,全权由班级干部商量决定,最终以“通知”的方式写在黑板上,全班统一执行。因此,班级工作可谓开展得“井然有序”,从六年级入校以来,这个班时常受到其他老师甚或领导的表扬——“好班!学生听话,老师省心。”作为这个班的班主任,我也是“沾沾自喜”、“自鸣得意”,可是班级里一次偶发事件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想法。
  二、案例事件叙述
  (一)起因
  “5.12地震”震撼着全国人民的心,我校也不例外。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的“爱心救灾”活动,在班干部的组织下,我班也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这天中午,班长心急火燎地来找我:“老师,全校班长会刚刚开好,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同学给灾区捐款!”我一点也没察觉什么不妥:“好啊,你去写个通知,通知一下。”班长面有难色:“可是,捐多少呢?”“这个有规定吗?”我不解地问。“就是没规定啊!”班长有些着急了,“老师,您说说吧,我好去写通知。”看着班长期待的眼神,我突然感到事情的“严重按性”---以前的活动都是“明文规定”好的,班长的通知详细具体,学生又都是听话的“乖孩子”,所以活动效率超高。可这次学校没有具体规定,学生便不知怎么办了?我一时不知怎么决定,于是把这个难题“踢”还给了她:“你们班干部先商量商量吧。”“噢---”班长不放心地看了我一眼,走了。
  (二)一波三折
  第二天一早,班长就来汇报工作了:“老师,我们商量好了,每人捐50元。”我有些疑惑:“同学们都同意?没有什么意见?”“我们都问过了,同学们都很支持的,都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应该的!”班长很是得意,“待会在黑板上写个通知,明天就能把钱收齐上交了!”对于班长尽心尽力的工作,我实在无话可说。怎么办?总是这样“整齐划一”的办事,后果不可估量。“通知先缓一缓,我先找几个同学谈一谈。”我想了个主意,“你就在旁边听一听。”……
  仔细想了想,我选定了几个谈话对象。
  朱同学,男,学习部长。学习成绩优秀,性情稳重,是班级中“最有号召力的学生”。
  李同学,男,副班长。学习成绩优秀,性格开朗,是班级中“最有个性的学生”。
  吕同学,男,普通学生。学习成绩中等,活泼好动,是班级中“最调皮的学生”。
  戴同学,女,教师子女。学习成绩中等,文静,是班级中“最讲礼仪的学生”。
  沈同学,女,普通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乐观大方,是班级中“最惹人注意的学生”。
  李同学,女,普通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沉默寡言,是班级中“最默默无闻的学生”。
  六位同学、班长、我。谈话开始了。
  “这次捐款,每人50元,你们有什么看法?”我开门见山。
  “没有!”齐齐地摇头。
  “没什么特别的想法?”我追问。
  “没有!”还是齐齐地摇头。
  “为什么要捐50元?”我实在忍不住了。
  “不是班级规定嘛!!”学生不解地看着我。我不由地笑了:“学校没有规定!50元是班干部商讨的意见。所以找你们谈谈,听听你们的真实想法。”
  吕同学最积极:“我妈妈的单位也开展了捐款活动,她捐了500元!我的零花钱还有300元,我想可以捐200元。”
  “我也想多捐一点,我也捐200元。”朱同学不甘落后。
  “我也这样想!灾区的小朋友太可怜了。”几个女同学反映积极。
  “那你们为什么一开始没说呢?”我追问道。
  “要听统一指挥嘛。”…“太冒尖了,不好意思。”…
  “老师怎么说,我们怎么做呗。”…
  原来在这群孩子心中,“听从指挥”、“统一行动”的心理早已成了习惯,习惯到了服从。
  找到了原因。我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班级宣传、榜样带头、分组动员等等,整个过程中,作为班主任的我只遵循一个原则“打破常规,凭心捐助。”
  (三) 尾声
  事情的结局很完满,我们班成了全年级组筹款最多的班级。当校园广播会校长宣读捐款名单时,全班同学的脸上都写满了两个字——自豪!
  更令我高兴的是,经过这次的捐款活动,我发现班级的学生似乎又长大了不少。班级中“冒尖”的学生渐渐多了起来,敢于“进谏”的学生也多了,班级平静的外表下多了些波澜,其他课任教师也纷纷反映这一变化,班级似乎有了新的活力,昔日的“温开水”似乎有了升温的趋势。更有趣的是,班长的“通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前出现最多的字眼“要”、“一定”逐渐在消失,“尽量”、“不少于”、“最好是”、“努力”等词开始频频出现……
  三、案例反思
  (一)班级活动由“通知”主导的利弊分析
  1、 利。从六年级学生入学开始,班级的大量工作都是由班干部以“通知”这种形式来领导、指挥的。在班级建设的一年半中,这一做法起到了明显的积极效果。
  ①有利于班级干部的培养。在各种班级的活动开展中,班干部起着巨大的作用。一项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班干部的组织能力强弱。因此,班干部在开展活动前必须进行周密的计划,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安排好活动的进程。在一切布署都合理化后,以“通知”的方式呈现出来,统一指挥行动。班干部需要紧密配合,各个出谋划策,以便任务的圆满完成。许多班干部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自我的素质,提高了组织领导能力。与此同时,活动的成功开展也提高了他们在班级中的威信,提高了他们自身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②有利于班级核心力的凝聚。学生入校初期,个人的自我散漫意识还比较强,班干部在开展班级活动时理所当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如个别学生不听指挥,参与意识淡化等等。而“通知”这种形式让他们强化了“服从”意识,尽力完成自己的任务,逐渐向班级中的积极分子靠拢,逐渐融入班集体。
  ③有利于班级日常管理的规范化。学生的日常管理很烦琐,这时,“通知”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每天有什么特别要求——通知;每天有什么特别提醒——通知;每天有什么表扬或批评——通知……班级的“通知栏”总是格外醒目,学生渐渐形成了自觉看“通知”的习惯,在“通知”中学会“对”与“错”,在“通知”中学会“荣”与“耻”。班级的通知就像一个大的风向标,默默地引导着学生,影响着学生。
  2、弊。一年的强化管理,“通知”的弊端也日趋显露。
  ①容易使学生陷入“定式思维”中,让学生养成“服从”的习惯。正因为“通知栏”的巨大“威力”,学生已经习惯班级管理的模式,习惯于听从通知的安排,形成了固定的活动模式。如果班级“通知”不周全,急易出现问题。时间长了,班级会渐渐丧失活力,成为随声附和的应声虫的滋生地。
  ②纵容了一些学生的“从众心理”,打击了一部分学生的“创新意识”。即使“通知”中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不引起“公愤”,一些学生只好委曲求全。即使有什么好的建议,为了不破坏“通知”的“权威性”,一些学生也不肯提出新的看法。班级的管理就会逐渐走向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不断创新,力求活动的完满、“通知”的有效;另一部分则等待任务,缺乏主体性。
  综上可见,班级“通知”并不是适合所有的日常管理问题,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应随机应变,既要立足“常规”,又要敢于打破陈规,推陈出新。
  (二)班级管理中几个矛盾的处理
  “通知”只是班级管理模式的一种体现。其利弊的分析,更能引发我们对教育管理中一些较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1、班级管理中个人意识与集体意识矛盾的处理。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各自的特性,需求、个性、期望、目标而采用相应的激励手段,在对学生委以恰当的工作时,尽量考虑到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使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同时还要使工作的要求既富有挑战性,又能为学生所接受。同时,学生也要积极调整好心态,作好思想准备,配合好班级,积极投入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以使班级各项活动顺利进行,取得良好成果,使个人意识与集体意识的关系向良性方向发展,使集体成为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最佳平台,使个人成为集体的优良血液。
  2、班级管理中常规意识与创新意识矛盾的处理。常规管理常抓不懈是一个班集体稳定的重要举措,管理者应让其有序、坚持的进行。但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也应予以保护和引导。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创新精神,不要因为他的不完美、不成熟而否定他们。在平时的活动中,创新精神强的学生常常是个“有争议”的孩子,因为他们冲击了权威,他们违背了常规,所以常常遭到拒绝。教师应给与这些学生适当的展示机会,“取其精华,剔其糟粕”,让他既能感受到集体对他的尊重,又能让他积极地为集体服务。
  3、班级管理中团结意识与竞争意识矛盾的处理。为了促进班级的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教师在管理过程中肯定要坚持于集体有利的管理办法。但这并不与增强学生竞争意识相矛盾。学校中的竞争只是一种促使学生奋进,加速人才成长的手段。教师只要在学生的竞争中注意观察,耐心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竞争意识,正确理解竞争与团结协作的关系,及时纠正学生在竞争中的认识偏差和行为缺陷,这对于促进班级的团结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教学中应注重抓好课堂教学中的学科渗透、课堂训练中的创造性设计和鼓励性课堂评价中的创新激情,让学生在新课程的愉悦课堂氛围中增进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科渗透 课堂评价 创新能力  1.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科渗透  把音乐融入语文。运用音乐,启发想象。利用音乐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海底世界》一课中,在进入拓展练习环节时,要求学生以《海底见闻》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减轻学生负担,腾出时间参加各种活动,学习掌握更多的生存本领,同时又要应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因此,向课堂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尤其重要的。  作为从事多年物理教学的我,深深体会到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还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善于教学反思,不断探究和寻找提高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摘 要】本文对课堂教学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深刻的思考,着重阐述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能力培养及课堂练习等几个方面的注重点,有经典理论的引用,也有实际教学经验的总结,这些注重点切合教学实际,操作性强,教师易于贯彻。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型设计 教学方法 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改革数学教学必须首先改革课堂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思考、实践、总结,认为数学课
[内容摘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弘扬学生的主体人格,从而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理应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 促进学生主体性的提高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教学策略,本文就物理教学中转变教育观念、创造探究和发现科学的情境、利用开放的多媒体环境、重视自主性实践活动中自主度与参与度等几个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 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策略  1问题的提出  1.1
在英语中,动词和小品词构成的习语主要有以下四种:  1)不及物动词 副词:come to,got up,look in,be off  2)不及物动词 介词:talk with,listen to,look at,一insist on  3)不及物动词 副词 介词:go in for,catch up with,  4)及物动词 副词:turn on,put up,take off,bring a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发展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决学习兴趣、信心与方法掌握等系列问题。才能让学生乐学、爱学,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彰显新的活力。  【关键词】计算能力 兴趣 信心 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中学地理,最具学科特色的是地图。小至地理漫画、河段截弯曲直,大至环境、资源、地理事物等的解说,都离不开地图。学生分析解图的地图能力,成为影响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古语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培养了学生的地图能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地图,兴趣导入“画为媒”  兴趣是最好的内在学习动力。直观的教学法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出示地图时,老师可先辅助一些小插曲,如相关教学内
地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但在目前的大气候条件下,中学地理却出现了学校不愿管、学生不愿学的状况。如何摆脱困境。再现地理教学的春天呢?唯有一条路:让学生喜欢地理,自觉地学好地理。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教师就必须认真、持久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只有有了学习兴趣,才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才能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才能让他们认识到地理有趣、有用、值得学!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
摘要: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语文跨越式教学。让学生接受多方面的信息、培养运用网络信息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新时代学校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精神    现代教育与现代经济、政治、文化已经融为一体,中国教育已经走向了现代化的教育,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课程改革的推进,加快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为适应社会需求,对学校
现在的低年级小学生生活内容比起以前的孩子丰富多了,接收信息的渠道很多,与人交流时基本上“言之有物”,但缺乏“言之有序”,欠缺良好的交际态度和听说习惯。可见从小培养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孩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利用有效资源,树立学生口语交际信心   刚入学的儿童,说话常常不完整,不规范。因此,在学生刚入学学习拼音时,就要开始进行说话训练,并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