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个有趣的现象:十二生肖中有几种动物,平时在人们心目中是扮演反面角色的,最典型的就是鼠。只要读过书的中国孩子都会念那句古诗“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但是,到了鼠年,鼠的形象就大翻身,变得可爱而吉祥起来。有一次过年,一个叔叔给我看了一幅《老鼠嫁女》剪纸,我那好奇和兴奋的心情至今记得。这是我第一次通过老鼠对传统的婚嫁仪式有所了解,也第一次觉得老鼠挺可爱。上海郊区有的地方认为正月十六是老鼠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个有趣的现象:十二生肖中有几种动物,平时在人们心目中是扮演反面角色的,最典型的就是鼠。只要读过书的中国孩子都会念那句古诗“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但是,到了鼠年,鼠的形象就大翻身,变得可爱而吉祥起来。
有一次过年,一个叔叔给我看了一幅《老鼠嫁女》剪纸,我那好奇和兴奋的心情至今记得。这是我第一次通过老鼠对传统的婚嫁仪式有所了解,也第一次觉得老鼠挺可爱。
上海郊区有的地方认为正月十六是老鼠嫁女日,家家户户炒芝麻糖作为老鼠的喜糖,其实都是给人自己解馋的。
对古人而言,老鼠之可恶主要是盗食人类的食物。但是古人也是很会脑筋急转弯的,家里有鼠,说明家中还是有余粮。这一想,立马找到了老鼠的积极意义。
上海博物馆迎鼠年,找来找去找了个18世纪的藏传佛教黄财神造像———黄财神手中攥着个小老鼠———那叫吐宝鼠。它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还真不低。
但是,由于老鼠自身形象实在不咋地,跟其他生肖在中国文物艺术品中的出镜率远远无法匹敌。不像龙牛虎马羊狗之类,随便在古代艺术史中找找,就能找到商周青铜器、玉器等有其形象的国之重器。
不过,在绘画史中却也有不少老鼠入画的事。唐代画家边鸾《石榴猴鼠图》,后蜀画家黄荃《鼯捕鼠图》,北宋画家徐崇嗣《茄鼠图》等,都见诸古文献记载,但已无实物可观了。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南宋画师毛益《鼠》图,应该是现存最早的老鼠题材的名家绘画作品了。
老鼠应该感到驕傲的是,它曾被一位鼎鼎大名的中国皇帝多次入画。不是宋徽宗,是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的画画得像样,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画的《鼠瓜图》,那真是画得没话说。
西方也有一幅大名鼎鼎的“鼠画”,那就是达·芬奇的《抱银鼠的女子》,那可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名作。不过,这银鼠虽叫鼠,但不属于鼠科,反倒是跟黄鼠狼一科———鼬科。
同样,海派绘画领军大师虚谷笔下的松鼠也是见过大世面的,它见证了一个数千年的古国步入现代文明那段伟大而坎坷的历史。虚谷的松鼠画法影响了后来很多画家。他用毛笔巧妙地表现蓬松的鼠毛的技法,为后来很多画家吸纳。
齐白石不仅是画虾的高手,还是画鼠的高手。齐白石对鼠很“实用主义”,一会儿是正面形象,一会儿是反面形象,一会儿是亦庄亦谐的形象,完全取决于他老人家想拿鼠来说啥事儿。
他有拿鼠来嘲讽当时官僚的腐败贪婪,民间生活的艰难。他画了一只猫和正在偷灯油的老鼠,题诗道:“昨夜床前点灯早,待我解衣来睡倒。寒门只打一钱油,哪能供得鼠子饱。值有猫儿悄悄来,已经油尽灯枯了。”
同样老鼠偷灯油,他换了一首题画诗,意趣又不一样了。他题道:“烛火光明如白昼,不愁人见岂为偷?”好像又在给鼠找借口了。
我还挺喜欢黄永玉画的一幅鼠,有趣的也是他题的句子:“我丑,我妈喜欢!”
选自《新民晚报》
其他文献
过了大年初一,大姐在我们“本家人”微信群里贴出一张“医院告病人家属书”。内容概要:经院部决定,实施有条件地禁止病人外出和家属来院探望,并恳请各位家属、老人给予理解和支持。 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蔓延,母亲的养老医院不能随意出入了。96岁的母亲,平时我们四个子女每天轮流去探望她半天,她从来不觉孤独。如此,她怎么办?她怎么想?她能忍受吗? 大姐在微信群里发出医院通告,母亲也在我们的“本家人”群内。
有几件事老是萦绕在脑际,想起来心头就会涌起阵阵暖意。 在市场上买了几斤花生米,装在塑料袋里,放在电动车上带回家。半路上忽听后面有人喊:“前面的那个人,花生米漏啦!”我低头一看,不知何时塑料袋破了个洞,花生米正一粒一粒地往下漏,已经洒了好几米远了。我赶忙停车,下来抓住破口处。怎么办?思来想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塑料袋破口处打个结,可结还没打好,花生米又从上面扎口处漏了出来。没办法了,我急得满头大汗。
一天下午,一个名声显赫的牧师拿起一张报纸,看到上面登有他去世的报道。好像是时间的冲突,他没能按时出席预定的演讲会,这就传出消息,说他已经死于心脏病突发。沙滩上的脚印读到自己逝世的报道,他想知道这个消息在城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走出家门,却懊恼地发现,生活一如既往,没有丝毫变化。路上人往车来,人们都忙着自己的事,没有一面旗子因为默哀而降下一半。他得出了结论:“发现自己死了却没人关心,确实会让人深思。
雨下得更大了。我紧紧攥着伞,逆风走在冷雨里,鞋子早已被积水浸湿了,湿漉漉的凉意从脚底一路袭上心口,整个人仿佛一块被雨水泡得肿胀的海绵。 风很大,街道空旷,店铺再没有平日里热闹的气氛。偶尔擦肩的几个行人也戴着口罩,低着头,步履匆匆。记不清走了多久,我终于发现一家开门的药店,绿色的招牌亮闪闪的,像一片小小橄榄叶。 虽然才七点钟,可是药店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家都沉默不语,彼此默契相隔,自觉站
我中学毕业后去曼哈顿的一家百货公司做推销员,但我的工作并不顺利,我总觉得向客户推销产品是一件丢人的事,总担忧别人会因为我想赚他们的钱而排斥我。 大概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在很长时间里都没能卖出产品,也没有拿到任何佣金。由于工作做得不好,我无法在曼哈顿继续生活下去,只能回到家乡小镇。我的祖父和父母一起经营着小农场。在家里,我不至于挨饿,但我难道总是靠父母生活吗?我终日郁郁寡欢,觉得生活毫无乐趣。一天
专注的聆听和随心所欲的听,是完全不同的。做个小测验吧。你和你的朋友,算作一个小组。你是A,她是B好了。第一个回合,她说,你听。 第一小节,她认真地说,你仔细地听。注意啊,是聆听。“聆”在字典上的意思是:书面语的听。当我端详这个字的时候,总觉得不是那么简单。“聆”是由“耳朵”的“耳”字和“命令”的“令”字组成的,我一厢情愿地相信这是对耳朵的一个指令,好像在说———耳朵,你可要好好地听,千万不可以走
到中年之后,我喜欢上了“少”。年轻时崇尚“朋友遍天下”的感觉没有了,朋友嘛,多固然是好的,少一点也没关系。没朋友也没什么,中年心境里最重要的一条是,能享受得了孤独,并且能在安靜中自得其乐。 有几年了,我恐惧出去参加饭局,尤其是人多的那种,过于喧闹,结束之后满身疲惫不说,单单是点满了整桌子的菜吃不掉就很是让人难过。不去参加,眼不见心不疼。 有一次我回乡,中学时的一位同学是当地富豪,他没有请我去大
写出一部好作品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我常问自己,也常被问到。想了想,以下几点是必须的:思想,才华,激情,阅历,以及知识储备。但我以为,还有一样非常重要的因素,往往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写作时具有的定力,换句话说,就是凝神聚气的能力。 作家也是寻常人,难免会被各种欲念打扰,或者被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裹挟淹没。要想在写作时凝神聚气,在我看来首先要干净。这个干净包括了环境和内心两个方面。 大约十多年前,我
金圣叹曾把雪夜读书视为人生的一大快事。 雪夜读书的美妙之处,我认为在一个“静”字。漫天的大雪拭去了白天的肮脏和喧嚣,“白茫茫的一片真干净”,雪的纯净容易使夜读的人返回一种“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心境。耳听雪落的天籁,而看在眼里的是另一种文字的“交响”,更兼身旁的一个红泥小火炉将温暖荡向每一个毛孔,这种感受大概也是“妙处难与君说”。 书中的思想散发阳光的热量和火眼的光芒,温暖着那颗裹在寒凉与寂寞的心
我小時候生活在非常快乐的想象世界。在小小的平房里,有我的画笔和小书桌。与我同住的是窗台上的蚂蚁军队、蜘蛛侠客,树丛里的花朵精灵、躲在床底下的梦妖精,和整天在厕所跳舞的小怪物。有了孩子后,我和太太常带着他去找虫、爬山、看树、玩水。有一阵子他和我们在或新或旧的城市街道行走。他一边走,一边念念有词地讲着他所幻想的故事。我也很喜欢听他在晚餐桌前描述他前一晚梦里的怪物。直到现在,二十几岁的他,还常和我热烈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