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善良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fcumt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下得更大了。我紧紧攥着伞,逆风走在冷雨里,鞋子早已被积水浸湿了,湿漉漉的凉意从脚底一路袭上心口,整个人仿佛一块被雨水泡得肿胀的海绵。
  风很大,街道空旷,店铺再没有平日里热闹的气氛。偶尔擦肩的几个行人也戴着口罩,低着头,步履匆匆。记不清走了多久,我终于发现一家开门的药店,绿色的招牌亮闪闪的,像一片小小橄榄叶。
  虽然才七点钟,可是药店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家都沉默不语,彼此默契相隔,自觉站成等差数列。我用力跺脚,想让自己暖和一些,可溅起的泥水打湿裤脚,周身愈发冷了。我想着在服务区坚守岗位的母亲,她已经连续没日没夜地值了一个多星期的班,因物资紧张,单位每三天只提供一个薄薄的口罩,需要员工自己想办法清洗,反复使用。母亲抵抗力很差,平时接触到感冒患者,就可能被传染上,一旦咳嗽起来就要好几天。我实在不敢想象以母亲的体质,一个几天不换的口罩怎么能抵得过肆虐的病毒呢?我已经在网上连续抢购了几天,终于排到了号。希望今天可以幸运地买到口罩,给母亲和其他工作人员送过去。
  “不行,你没有在网上进行预约,口罩不能卖给你!”呵斥聲将我的思绪拉回了现实,我顺着声音望去,药店的工作人员拦在门口,一位老奶奶站在屋檐下,她穿着黑色的粗布棉裤,已经湿到膝盖,最醒目的是她脸上的红色格纹棉布口罩,这种布制的口罩据说没有任何防护效果,所以奶奶后面的人都自觉地和奶奶拉开了距离。我也下意识地将自己的口罩捏紧了一些。她似乎没有注意到大家的疏离,也忘记了撑开已经收好的伞,只顾着一遍遍地请求那个工作人员,雨水从屋檐上大把大把落下来,从她银白色的发间滴落,皱纹里渗满了水滴。
  “师傅,求求你,就卖给我一个吧。我从老家进城看孙子,刚上汽车就收到儿子说他家小区没有口罩不给进出,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办了呀……”
  “你这样让我们也很为难,口罩不是我家的,大家都辛辛苦苦在网上预订了好几天,我给你了对别人也不公平啊!这时候,谁不等着急用啊。”另一个工作人员见状,眉毛拧得紧紧的,“你家有亲人,别人家也有亲人。要不你再换地方买买看,不能在这里耽误大家的时间了。”
  人群开始骚动,大家见状纷纷催促着老奶奶,药店的工作人员没有办法,只能喊下一个顾客进来登记取口罩。老奶奶颤巍巍地站在大雨里,看着接二连三拿着口罩出来的人,突然蹲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很小声地哭了起来。
  我的心里突然有些不忍,疫情当头,每个人都人心惶惶,生怕自己也被传染,大家都老老实实地做防护措施。可是总有一些老人,因为信息不畅通,不会使用网络,没有办法买到口罩,他们只能戴着棉布口罩,为了孩子、亲人和生活四处奔波。
  我握紧刚刚领到的三个口罩,脚步不听使唤地走到她身边,可是内心有个声音在耳边响起:“你不顾你妈妈了吗?在网上预约了好几天才有货,你把口罩给了别人,不知道还能不能买到新的口罩。”
  正在我纠结的时候,老奶奶起身了,她拖着大包小包,撑开伞,慢慢走向雨中。这时,一个青年急忙追上了老奶奶,他们距离我有些远,淅沥的雨声里,我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只见奶奶突然丢下伞,双手合十,准备弯腰鞠躬,被男孩一把扶了起来。紧接着,他从自己口袋中拿出刚买的口罩拆开,仔细打量着正反面,最后摘掉了奶奶的棉口罩,替她戴上了蓝色的医用口罩。口罩明亮的颜色,像雨过天晴后的一片小小蓝天。
  雨越下越大,密集的雨点俯身冲向地面,砸在树叶上,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我仿佛听到远处有潮水倒灌入耳,而我的心里,也像是有什么东西正在催云成雨,眼睛不可抑制地湿润起来。为这个男生的善良,也为自己的犹豫。
  我总是忍不住想起那个男生的背影,他教会了我二次成长,教会了一个脆弱的人学会用爱和暖与苦难相斗。让我明白,即便在被疫情打乱的情境里也要保持着自己的本心,去拥抱善良。
  选自《黄山日报》
其他文献
庚子年正月,为避疫情,居于家中足不出户。下厨,煮青菜,豆腐皮,肉炒香菇,吃得津津有味。午饭后习字,写一幅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此句之由来,是唐代的一位高僧,百丈怀海禅师。百丈禅师年轻时,就与僧众一起“出坡”,從不间断。所谓“出坡”,即是在寺院干农活。百丈禅师倡导的是以农禅为生活,这当然会很辛苦,但他每日都是亲自劳动,不避苦累。后来百丈禅师年纪渐渐大了,每天依然跟大家一起上山下地,自耕自食。弟
荞麦播撒在西贝山村的东坡,早上醒来,男人提着裤子,女人端着尿盆上茅厕的时候,一眼就望见了那一道一道颜色,荞麦花开,家家户户的炊烟开始升腾起充满脂气的薰味来。就在几个月前,地里还是满目金黄的小麦呢。小麦收割不久,人们便撒上了荞麦。其实,在农民的心里,荞麦算不上一年的主口粮,但祖上说了:“有粮没粮,存荞麦几担。”祖上还说了,光绪三年,是荞麦延续了西贝山村的烟火。荞麦生长期短,没有属于自己的领地,只能借
立春前后,垄里开始耕作了。水牛拖着沉甸甸的犁具,垂头奋力向前。铁铧掀开沉睡一个冬天的水田,草腥气和着泥土味扑面而来。农人尾随其后。这时,田埂上常有几个孩童在挖荠菜。与犁田的农人一体,成为民俗画。  荠菜是皖西人暮冬至春时的节令菜。走在乡野间,时不时见几个小孩拿把挑铲或者小锄头,挎着筐箩,蹲在地上挑荠菜。荠菜有大小多种,故乡所生者甚小,一丛丛紧钉在地上,只能从土中将它们连根挑起,抖去泥土,放入篮子里
我的家乡在北方,秋去冬来,候鸟纷纷远去。冬天的北国,早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片肃杀景象。然而有一种鸟却无比顽强地对抗着严寒,从容不迫地生活着。它就是———麻雀!麻雀嘴短而粗壮,呈圆锥状,嘴峰稍曲。早些年,农家还都是土房,麻雀就以锐利的嘴巴为工具在檐头攒土做窝,生儿育女,一年又一年,待得悠闲而惬意。麻雀不畏严寒侵袭,每天一大早,东方的天际才见一缕曙色,他们就耐不住寂寞,纷纷钻出窝来,在树上飞来飞
紅姑娘别名红灯笼、灯笼果、挂金灯等,学名酸浆。红姑娘是我国历史上特有的药食草本野生水果。《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中记为:酸浆苫塞、清肺治肝、咽喉肿痛、热咳能安。  红姑娘的记忆,最开心的事就是那次去儿时伙伴小芳家玩。  我在小芳的院子里看花,看菜,看草,看蝴蝶翩跹,看麻雀飞起落下,看不远处青黛的南山像龙一样静卧,看高高的蓝蓝的天。院子没围墙,我们的叫闹声常常惊得从院前路过的大人跑来瞅瞅,看到是小孩
樟树纷纷落叶了,步道上,落上厚厚一层。环卫工人打扫着,发出“哗”“哗”“哗”的声响。树上还落下一些豆子一样的东西,紫黑色,踩一下,地上便印上墨点,这是樟籽。今春落下的这些樟籽儿,没人踏践,扫过之后,地面干净,往年的这个时候却不行。步道上干干净净,但阒寂无人。不一会儿,一辆大车轰轰隆隆开过来,载着像大炮一样的东西,向樟树上喷洒水雾,水雾中饱含浓浓的药味儿,樟树又纷纷飘落一些东西,地上又撒了一层。环卫
和一群退休的朋友饭聚。席间,聊及婚姻,骤然发现,处于“黄昏阶段”的婚姻,普遍面对着一个潜在的“小危机”。大家七嘴八舌地表示,从职场退下来后,和谐的婚姻竟“硝烟四起”。过去,夫妻俩为工作忙碌,很珍惜闲暇时的相处,见缝插针,分秒必争,大家都好似有谈不完的话。现在呢,手中有大把可供挥霍的时间,朝夕相对,原本以为如鱼得水,琴瑟和鸣,没有想到反而时起勃谿。甲气呼呼地说:“大事小事他都要查问,我简直烦得要发疯
过了大年初一,大姐在我们“本家人”微信群里贴出一张“医院告病人家属书”。内容概要:经院部决定,实施有条件地禁止病人外出和家属来院探望,并恳请各位家属、老人给予理解和支持。  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蔓延,母亲的养老医院不能随意出入了。96岁的母亲,平时我们四个子女每天轮流去探望她半天,她从来不觉孤独。如此,她怎么办?她怎么想?她能忍受吗?  大姐在微信群里发出医院通告,母亲也在我们的“本家人”群内。
有几件事老是萦绕在脑际,想起来心头就会涌起阵阵暖意。  在市场上买了几斤花生米,装在塑料袋里,放在电动车上带回家。半路上忽听后面有人喊:“前面的那个人,花生米漏啦!”我低头一看,不知何时塑料袋破了个洞,花生米正一粒一粒地往下漏,已经洒了好几米远了。我赶忙停车,下来抓住破口处。怎么办?思来想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塑料袋破口处打个结,可结还没打好,花生米又从上面扎口处漏了出来。没办法了,我急得满头大汗。
一天下午,一个名声显赫的牧师拿起一张报纸,看到上面登有他去世的报道。好像是时间的冲突,他没能按时出席预定的演讲会,这就传出消息,说他已经死于心脏病突发。沙滩上的脚印读到自己逝世的报道,他想知道这个消息在城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走出家门,却懊恼地发现,生活一如既往,没有丝毫变化。路上人往车来,人们都忙着自己的事,没有一面旗子因为默哀而降下一半。他得出了结论:“发现自己死了却没人关心,确实会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