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应走向文本妙处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xia1987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是读者对文本语言、结构、音韵、修辞等因素进行个性感知,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互动。在名师眼中,文本解读是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第一步。可是,纵观当前现状,存在着三种误区:
  1. 本末倒置型
  认为文本解读无关紧要,粗略看一两遍便开始花大精力想设计、寻方法,不知“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2.依赖寄托型
  知道文本解读的重要性,然而不会实践操作,拿到文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把希望寄托在名师的课例、参考书上。这样便没有教师的个性解读在里面,人云亦云。
  3.完全放任型
  懂得文本解读的重要性,也积累了一些方法,然而解读时以个性解读为主,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接受能力。文本解读有个性但不适合学生的学情。
  从以上三种类型中不难看出,在大多数教师眼中,文本解读只需要了解文本写了什么,并以此来设计教学流程即可。殊不知,这样的文本解读既没有教学实效,又导致教师的无为解读,长此以往,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会大大下降。
  课文,除了传达作者与编者的情感外,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例子,让学生从中习得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要抓住文中有借鉴价值的独特之处,或词、或句、或段,或表达、或句式、或标点,以此来确定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与教学目标。
  一、特殊的文本题目
  题目是文本的眼睛与精髓,是文章中心的体现,起着“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教师解读文本首先要学会解读题目,从看似平常的题目中解读出独到之处,牵一发而动全身,用一个题目厘清文本的结构、中心等。
  特级教师虞大明在执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发现题目的独特之处。
  师:(课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生读题目)对课题有研究吗?能不能借助课题说说话?
  生:你认为你上的课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
  生:我觉得是把两个人的话作为课题,因为都加了引号。
  师:“精彩极了”是谁说的?
  生:母亲。
  师:“精彩极了”是母亲对我的……
  生:表扬。
  师:“糟糕透了”是……
  生:是父亲对我的批评。
  师:这就是借助课题来说话。
  虞老师仔细解读了文本的题目,让学生在看似平常的题目当中有了新的发现与收获。在后续教学中,虞老师围绕“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展开教学,让学生从两句话中感受到父亲、母亲对作者爱的不同表达。
  教师拿到文本首先要做的就是解读文本的题目。题目虽然千姿百态,却是文章的精髓所在。有些课题能反映文章的类型,有些课题能概括文章的中心,还有些课题能点明文章的内容。把握住了题目,教师才能有效展开教学设计;把握住了题目,教师才能抓住文章的精髓,进行有效教学。
  二、精巧的句式表达
  文本是作者传达情感、表现内心世界的途径。很多时候,作者为了表达心中的独特情感,会采用一些特殊的表达方法来展现心路历程。为此,有些看似简单的词语便有了弦外之音,有了人文情感的凸显,而这些突出点和特殊点,便需要教师在文本解读中牢牢抓住。
  如《慈母情深》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解读文本时,就关注到了这种表达的独特之处,在课堂上便一次次引导学生探究。
  师:这几个句子写得非常特别,谁发现了?(对一生)你请。
  生:这几句话,每一句话中都有“我的母亲”。
  师:“我的母亲”一共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整整三次,一模一样。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感受句子中连续出现的三次“我的母亲”。
  ……
  师:谁的背直起来了?(对一生)你请。
  生:母亲。
  师:请把话说完整,谁的背直起来了?
  生:我的母亲的背直起来了。
  ……
  师:照刚才三位同学说的,“我的母亲”应该放在每个句子的最前面才是啊!但是,课文呢?作者呢?却把应该放在最前面的“我的母亲”放在了最后,是吧?
  生:(齐答)是。
  师:特别!写得太特别了!按照常理,“我的母亲”出现一次就足够了,而且,完全应该放在最前面才是。大家看!(大屏幕呈现: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们一起再读一读。
  (生齐读此句)
  师:同学們,这两个句子,意思并没有变化。但是,相同的意思,不一样的写法、不一样的表达,什么发生了变化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体会两句话的味道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朗读,各自体味。)
  师:同学们,读第一句,你读出了一种什么味道?而这种味道在第二句中却是感受不到的。(对一生)你请。
  生:第一句读起来好像感情更深一些。
  生:第一句感觉母亲很累的样子,而且我有点不太相信。
  师:我不太相信什么?
  生:我不太相信这个人到底是不是我的母亲,一直到看清母亲的脸才相信。
  正是因为王老师捕捉到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并进行了精心挖掘,才让学生懂得了这个倒装的排比句式在文中的强调作用,才能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精巧的句式表达不仅仅在于特殊的句式结构,句中一个特殊的、优美的词语,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应该成为教师重点解读的对象。
  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教师要成为解开这个秘密的人,就要进行深度的文本解读。不仅仅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更要以一个教者的身份把握文本独特的表达,从而引导学生习得语言文字背后的表达。
  三、关键的标点符号
  教师的慧眼,不仅在于能够发现文本语言的独特之处,还要善于捕捉文本材料中的一切因素,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在很多时候,标点的移位或是特殊使用,都能够对人物情感的表达起到渲染的作用。
  特级教师王红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在引导学生感受“巴迪等待父亲的场景”时,不仅抓住了巴迪等待过程中的动作,还抓住了等待的时间。
  师:这还是一种怎样的等待?
  生:漫长的等待。
  师 : 哦 ?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
  生: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
  师:看这三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中间的点号都是句号。
  师: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中间却用的句号,什么感觉?
  生:时间过得很漫长。
  王老师关注并引导学生发现句子中这三个看似寻常此时却很独特的标点,透过层层解读,把巴迪等待父亲的焦急与期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标点作为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关键之处能起到烘托情节、渲染情感的作用。教师要用自己独特的教学视角去发现、挖掘文本中的标点,以此让学生感受作者所传达的情感信息,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运用。
  四、典型的谋篇布局
  高效的课堂是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完美结合。教师除了让学生学习语言,更应该对典型的文章结构进行解读,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作者写作的手法。
  如《太空生活趣事多》一文,内容浅显、有趣,学生一看就能明白。教师解读文本时应做到心中有数,不在内容上做过多的解读。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师就要在文章的结构上多花时间解读。
  文本作为发展学生素质的重要资源,教师应苦练内功,深入文本,研读文本。在一次次的阅读当中,凭借自己的文化积累、人文积淀、文学素养,创造性地使用文本,搭建文本、学生之间的七彩桥,让教学进入游刃有余的境界。
  (作者单位: 浙江永康市白云小学 )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微课是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内被广泛运用的一种课型,主要是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运用视频的形式进行呈现,时间几分钟,短小精悍。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还有不少出自名家之手。优美的文章自然少不了巧妙的写作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怎样接受并运用一些写作方法到今后的习作中,是笔者研究的一个课题。笔者巧妙植入微课,在课堂中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初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微课植
生活是习作的土壤,灵感的源头。基于“生活经历”的习作教学,应注重先经历体验,再写作表达,写真实的生活经历,反映真实的见闻和感受,从而使生活经历成为学生习作的不竭源头,为习作教学注入生活的“活水”,彰显生命的活力。  一、观察生活,让习作素材丰盈  习作一直是学生学习中的“老大难”问题。在日常的习作中,学生常常会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观察生活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对于习作,观察是永
插图是教材的一部分。相比其他版本,统编本教材更注重“图说”作用,几乎每页都配有插图。研读插图,我们可以发现在内容、色彩上有了更大改变,不仅融入了中国传统元素,还贴近教材内容。在具体教学中,巧妙运用插图,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能彰显课堂趣味。笔者以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为例,浅析插图特点及其运用策略。  一、统编本教材的插图情况  相对而言,一年级学生思维较为直接,认知水平较低,但感知能力已经充
文本由语言符号组成,呈现出鲜明而深刻的价值意蕴,是作者价值认知和即时心境的主观表达。因此,任何一篇文本内部或者篇章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需要以广阔而统整的视角,以联系的方式感知文本内在逻辑,让学生在对比中感知文本主要内容、洞察作者表达特点,实现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与感知。  一、梳理联系,强化语段内的统整  很多经典文本中,蕴藏着极其重要的核心语段,这些语段内容描写具体,含义丰富,不仅是学生理
《端午粽》是一篇关于传统文化节日的散文。文章脉络清楚,语言生动,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气氛,教学时,在学生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以开拓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使学生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  《端午粽》是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作家屠再华的《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主要以儿童的口吻,讲述了作者对童年时期过端午节的回忆。在作者的眼里,外婆包的粽子色香味俱全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美德。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爱的渗透,不仅能“润物细无声”般渗透爱的文化,还能将课内外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阅读的能力。在面对教材中以“爱”为主题的资源时,教师要如何利用才能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呢?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多阅读,多整合,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群文阅读”课堂,将多篇以“爱”为主题的课文聚集起来,既规避了
课堂口头评价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方法。科学合理的课堂口头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在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课堂口头评价却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这给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口头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有效策略。  一、让课堂教学在口头评价中高效开展  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
五香酱肉    制作材料:  五花肉100克,酱油10克,白糖8克,五香粉5克,料酒适量,植物油500克。  制作方法:  1 将带皮的五花肉切成长约3厘米、宽4厘米的薄片,加入酱油、五香粉、白糖、料酒少许搅拌,腌制约3小时左右。  2 将腌制好的肉倒入漏盆中,把酱油、水沥干净,再把植物油倒入锅中,烧热后下入腌制好的五花肉炸至金黄色,捞出。  3 将锅内的油倒出,把沥出的酱油和适量水倒入锅中烧开,
著名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其论著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作为一种符号的语言文字,只有在具体的关系中才能明确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传统教学理念下,语文教学所关注的是单一的语言现象,围绕的是单一文本的感悟与解读,明显缺乏统整的关系意识,最终导致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效益也只能處于高耗低效的尴尬之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语言文字之间的组合关系,不仅可以让语言应有的意义更加精准,还能丰富学生
智慧习作坊是我校在习作教学中探索出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以学习单的方式,将儿童的前置性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统整在一张纸上,不仅包含习作片段的赏析与创作,还融入了篇章的整体构思,既有作前指导,也有作中指导,更有作后的评价与指导。  智慧习作坊,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可视化的习作指导,反映了学生思维的过程;另一方面,它更是教师教学目标清晰的呈现,以导图的形式告诉了学生“我们将去哪里”以及“我们怎样能到达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