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习是一种前奏、一种开端、一种自练,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质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如同大型乐章的序曲,良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的一半。预习既然如此重要,那么低年级学生如何学会预习课文呢?
一、在巧妙的导学中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除了有赖于教师的善导这一外因外,更有赖于学生学习内因的调动,这内因即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只有当学生喜欢预习,才能将预习要求转化为预习需要,才能持续保持预习兴趣,为提高自学能力提供内驱力。鉴于此,我平时注重设计一些吸引学生眼球的不同类别的预习要求。如把生字分成三类提出预习要求:A类字虽是生字,但出现的频率较高,学生对它很熟悉,字形较好记,这类字要求学生给熟字换个偏旁通过预习来掌握。如:请、清、情、晴、蜻,访、防、仿、纺、妨等字。B类字也是给熟字换偏旁,但容易混淆,则要求学生看偏旁理解字义帮助识记。如:辩、辨、瓣、辫、掰等。C类字笔画较多容易写错,对这类字则在新课上重点检查巩固。如:“微”学生易把山字下面一横漏掉,“溪”学生易把下面的“大”写成“小”字,“满”的偏旁是三点水而不是草字头等。这种方法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完成的任务,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实践证明:只有巧设预习要求,不断给学生新的任务、新的刺激,才能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预习对学习新课文的帮助。这样,学生预习的自主性就会明显提高,面对一篇新的课文,就会产生主动求知的愿望,从而奏好课前序曲,真正从单纯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有机结合。
二、在自主乐学中养成习惯
“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 古人也常说:“授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就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新知识。由此可知,预习绝非是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要运用自己的心力,去尝试了解新的学习对象。由于低年级学生正处在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发展的阶段,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刚开始,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预习,认为预习只是读生字和读课文而已,这是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的。为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预习真正起到“序曲”的作用,我注重在预习前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进行迁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复习乃至运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觉了解新知、思考问题的兴趣,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如,预习识字课文,提示学生思考本册(二年级上册)《识字1》与一年级下册《识字1》的课文有没有联系,启发学生仔细阅读,想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在比较中便会发现:它们相同之处是写景物,不同之处是描写的季节一个是春天的景色,一个是秋天的景色。有了上述问题,他们探究的欲望便油然而生,预习就不觉得枯燥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亲身体验课前预习的收获,不但使自己预知新课的内容,发现疑难点在哪里,在课堂上还能质疑问难,大胆发言。这样,他们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听课效果就能达到最佳状态。实践证明,这样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预习活动,并渐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预习不只是一个教学环节,更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途径。只有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学习效率及学习能力的提高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在善思会学中发展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对预习做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他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采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只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天君,因为他们将来读书必须自己动天君(动天君即‘动脑筋’的意思)。”要让学生动脑筋,给学生设计预习提纲时,就要注意给他们一点目标、一点探索空间,以激起他们质疑探究的欲望。但预习指导要因人因文而异,要量体裁衣、变换形式。 “因文而异”是指对不同类型的课文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和问题,设计预习题时力求有的放矢。如《小鹿的玫瑰花》这类童话课文,向学生提出的预习要求是:故事中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你最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学生明确了预习的目标,带着一个个小问题,开动脑筋进行阅读,久而久之促进了学生预习时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对人物故事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一些课文,则引导学生从《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中去查阅资料,拓展深化对预习内容的了解。这样不断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和提供适时的帮助,学生预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他们会逐渐喜欢上预习这一学习活动,并从中学会质疑探究。“因人而异”是指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可有选择地完成预习题,不强求一律。如,学习《我不是弱小的》一文,教师提供几类预习题:A类预习题: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并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类题一般学生都能完成。B类预习题:为什么妈妈把雨衣递给托利亚而不直接递给萨沙呢?这类题中等生乐于探究。C类预习题:为什么萨沙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优等生预习时则喜欢挑战C类题。在课堂反馈过程中,我注意有针对性地随机引导,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新知,探究新知的预习方法,学有所获,在善思会学中发展能力。
好的序曲可以振奋人心,好的预习方法可以把学习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学生通过自奋其力能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上课时便会将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讲相印证,使他们经历知识、情感碰撞的心理过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当他们“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
由于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习惯、性格不同,接受能力有高有低,如果不预习,一节课且不说理解课文、感情朗读,时间基本上都花在识字和通读课文上了,更谈不上积极参与对遇到的难题的探讨。可见,预习是课堂的序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责编 韦 雄)
一、在巧妙的导学中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除了有赖于教师的善导这一外因外,更有赖于学生学习内因的调动,这内因即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只有当学生喜欢预习,才能将预习要求转化为预习需要,才能持续保持预习兴趣,为提高自学能力提供内驱力。鉴于此,我平时注重设计一些吸引学生眼球的不同类别的预习要求。如把生字分成三类提出预习要求:A类字虽是生字,但出现的频率较高,学生对它很熟悉,字形较好记,这类字要求学生给熟字换个偏旁通过预习来掌握。如:请、清、情、晴、蜻,访、防、仿、纺、妨等字。B类字也是给熟字换偏旁,但容易混淆,则要求学生看偏旁理解字义帮助识记。如:辩、辨、瓣、辫、掰等。C类字笔画较多容易写错,对这类字则在新课上重点检查巩固。如:“微”学生易把山字下面一横漏掉,“溪”学生易把下面的“大”写成“小”字,“满”的偏旁是三点水而不是草字头等。这种方法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完成的任务,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实践证明:只有巧设预习要求,不断给学生新的任务、新的刺激,才能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预习对学习新课文的帮助。这样,学生预习的自主性就会明显提高,面对一篇新的课文,就会产生主动求知的愿望,从而奏好课前序曲,真正从单纯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有机结合。
二、在自主乐学中养成习惯
“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 古人也常说:“授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就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新知识。由此可知,预习绝非是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要运用自己的心力,去尝试了解新的学习对象。由于低年级学生正处在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发展的阶段,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刚开始,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预习,认为预习只是读生字和读课文而已,这是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的。为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预习真正起到“序曲”的作用,我注重在预习前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进行迁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复习乃至运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觉了解新知、思考问题的兴趣,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如,预习识字课文,提示学生思考本册(二年级上册)《识字1》与一年级下册《识字1》的课文有没有联系,启发学生仔细阅读,想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在比较中便会发现:它们相同之处是写景物,不同之处是描写的季节一个是春天的景色,一个是秋天的景色。有了上述问题,他们探究的欲望便油然而生,预习就不觉得枯燥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亲身体验课前预习的收获,不但使自己预知新课的内容,发现疑难点在哪里,在课堂上还能质疑问难,大胆发言。这样,他们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听课效果就能达到最佳状态。实践证明,这样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预习活动,并渐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预习不只是一个教学环节,更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途径。只有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学习效率及学习能力的提高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在善思会学中发展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对预习做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他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采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只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天君,因为他们将来读书必须自己动天君(动天君即‘动脑筋’的意思)。”要让学生动脑筋,给学生设计预习提纲时,就要注意给他们一点目标、一点探索空间,以激起他们质疑探究的欲望。但预习指导要因人因文而异,要量体裁衣、变换形式。 “因文而异”是指对不同类型的课文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和问题,设计预习题时力求有的放矢。如《小鹿的玫瑰花》这类童话课文,向学生提出的预习要求是:故事中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你最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学生明确了预习的目标,带着一个个小问题,开动脑筋进行阅读,久而久之促进了学生预习时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对人物故事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一些课文,则引导学生从《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中去查阅资料,拓展深化对预习内容的了解。这样不断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和提供适时的帮助,学生预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他们会逐渐喜欢上预习这一学习活动,并从中学会质疑探究。“因人而异”是指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可有选择地完成预习题,不强求一律。如,学习《我不是弱小的》一文,教师提供几类预习题:A类预习题: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并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类题一般学生都能完成。B类预习题:为什么妈妈把雨衣递给托利亚而不直接递给萨沙呢?这类题中等生乐于探究。C类预习题:为什么萨沙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优等生预习时则喜欢挑战C类题。在课堂反馈过程中,我注意有针对性地随机引导,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新知,探究新知的预习方法,学有所获,在善思会学中发展能力。
好的序曲可以振奋人心,好的预习方法可以把学习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学生通过自奋其力能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上课时便会将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讲相印证,使他们经历知识、情感碰撞的心理过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当他们“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
由于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习惯、性格不同,接受能力有高有低,如果不预习,一节课且不说理解课文、感情朗读,时间基本上都花在识字和通读课文上了,更谈不上积极参与对遇到的难题的探讨。可见,预习是课堂的序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