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教学,从三个关注入手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qb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和句子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基础,而句子则是理解语文的关键。如何将句子教学贯穿于语文课堂中,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呢?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探究的问题。根据语用学的理论,语言学习需要研究三个层面:一为语言结构,二为语言逻辑,三为语言表达,这三个方面是对语言通不通、对不对、好不好的综合考量。那么,句子教学到底从哪里入手?关注什么才能稳步推进句子教学?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着手做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抓住结构,关注句子通不通
  在小学句子结构体系中,大多是以基本的主谓句为学习主体,用以发展学生对句子结构的初步感知。尤其是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句子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句子通不通,并借此培养学生基本的语用能力。
  如在教学《沉香救母》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路上,沉香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饿了就采几只野果充饥,渴了就捧几口泉水喝喝。脚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身上划下了一道道血痕,他一点儿也不在乎。”
  这段话采用基本的主谓句结构,表现了沉香为救母亲经历的苦难。我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师:谁来说说沉香经过了哪些磨难?
  生1:翻过了高山,跨过了深涧。
  师:沉香饿了、渴了呢?连起来说一句话。
  生2:沉香饿了吃野果,渴了喝泉水。
  师:沉香不在乎什么?把句子连起来说一下。
  生3:沉香不在乎脚上磨出血泡,身上划出血痕。
  通过以上引导,学生先抓住沉香这一主语,而后抓住谓语部分。第三句“沉香不在乎脚上磨出血泡,身上划出血痕”这个句式有些复杂,为此我引导学生抓住基本的主语和谓语,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其准确把握了句子的基本结构。
  二、抓住逻辑,关注句子对不对
  句子内部存在着基本的逻辑关系,这是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把握的。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只停留在感性阶段,对于抽象的逻辑,必须要依赖于句子前后的关系和各分句的连接,进行引导设计,使学生体会句子内部的意义。
  如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时,有这样一个关键段落:“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
  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引导。
  师:谁来说说丹顶鹤长什么样子?
  生1:它有洁白的羽毛。脖子和翅膀边儿是黑的。
  生2:它头顶鲜红鲜红的。
  师: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丹顶鹤长什么样子?(丹顶鹤的羽毛是洁白的;丹顶鹤的脖子和翅膀边儿是黑的。丹顶鹤的头顶鲜红鲜红的)如果课文就按照我们这样说的来写,你觉得读起来会有什么感觉?(很啰嗦。都是说丹顶鹤的,不用老是重复)那么如何将句子连起来说?
  ……
  通过以上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能够体会到句子的内部联系,根据句子的逻辑可以将句子连接起来,通畅地将意思表达完整。
  三、抓住表达,关注句子好不好
  句子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把握句式,还要把握词语的运用。对于句子的表达而言,关键词语的运用是否妥帖,是决定一个句子整体表达效果是否完美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词语的锤炼和运用,带领学生关注关键词语,使学生领会决定句子表达效果的要素,并体会句子的表达之妙。
  如在某次观摩课上,我看到有教师在教学句子“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时,句子中有一个词语“垂下来”使用得非常贴切恰当,为了让学生体会其精妙,教师采用了比较的教学设计,并拿了一只蜘蛛的道具进行演绎,让学生仔细体会。
  师:我拿着蜘蛛的模型,现在我就是蜘蛛,你来看看我是怎么行动的。(师拿着蜘蛛,在黑板上演绎慢慢爬下来)
  学生立刻有了感知:不对。这不是垂下来,这是慢慢地爬下来。教师继续演绎动作,一松手,蜘蛛从黑板上掉下来。学生感知到这是掉下来,而不是垂下来。那么怎样才是垂下来呢?学生自己上台来演示,蜘蛛的头往下,屁股从后面挂下来。为何这样?这说明蜘蛛控制不了自己,被陷在那里了。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生动地演绎,让学生一步步体会到句子表达的准确性,由此习得语言的妙处。
  在低年级教材中,经常会有一些特殊句式,形式上整齐匀称,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样的句子叫做整句。对于整句的教学,可以采用诗句的朗读方式,让学生体验其节奏性,感受其韵味之美。另外还有一些反问句、否定句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巧加引导,让学生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所彰显的情感。
  在小学语文句子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心理和语用学两个角度出发,一方面考虑是否能够适应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规律,一方面还要考虑抓住句子的三个方面,关注句子的整体效用,以此来推进小学语文的句子教学。
  (责编刘宇帆)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贵在挖掘文本,品字析句,涵泳文字,把握意涵,而其中离不开对细节的把握。教师要在教学中抓住细节,让学生从细节中体味文本的情感、意涵,感受文本的言语及表现形式。  那么,该如何抓住细节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之精髓呢?笔者根据《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细节一:抓景物描写,析人物性格  优秀的叙事文章,离不开好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对推动故事发展,彰显人物性格,
目前,农村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局面,就是在整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朗读的安排、指导不到位,比较随意、简单化,再加上受农村实际情况的影响、学生方言的牵引,学生是一路参差不齐地“唱”了过来。教师也用了比较多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读,但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一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点缀。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教师,针对低年级
教学片断  《老师,您好》这一篇课文饱蘸情感。教学时,学生在阅读品味中渐入佳境。  教师指名读:“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  第一个学生读得流利,音量较小;第二个学生读得很响亮,但不流利。  师:同学们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1:两人都有优点,第一个读得很流利,第二读得很响亮。  生2:两人读得都不好!应该这样读。(他读得又响亮又流利)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迅速领悟能力。它是人们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在对语言的具体学习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系统的语言以及文字的训练逐步形成的。小学是学习的基础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显得特别重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浅略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创设教学情境,感受语感  小学生在这个学习阶段,有着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
在我区的“名师沙龙”活动中,我听了一位年轻的老师执教的一节语文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该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使用“抓住对比描写,体悟人物内心”的阅读方法体悟巴迪父母的爱的真谛。他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点放在几组对比上,因下尽了工夫,所以做足了文章。  一、教学实录  师:(出示母亲和父亲的评价原文)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这两段话,母亲的话由女生读,父亲的话由男生读,请你们边读边体会,看看你们
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师最为头疼的问题。不少学生怕写作文,每次即便教师备好写作资料,也往往收效甚微。反思此种现状,我认为,习作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以微型日记为载体,打开一片能够表达自我、发现自我的空间,字字句句写出真情。  微型日记,短小简单,随想随记,和微型小说类似,我将写法定位为三点:一是篇幅短小,随手记录;二是角度独特,有自己的真实想法;三是内容不限,随想随写,兴之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作业已被异化为教师“教的补充”、“教的强化”。作业过程与评价越来越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性,轻视人的主观作用,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即使作业评价有简短的文字交流,也生硬单一,缺乏教育性。这样传统化的作业自然也就成了学生的沉重负担,无助于学生的智能发展,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应理性地审视当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理念与操作措施。那么,怎样有力颠覆严重滞后的
低年级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地基教育,而低年级的写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多年的我,在思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究,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写字教学模式。  一、一首歌谣,手指操有效引领  “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伸出来。两个拇指弯弯腰,点点头;两个食指变公鸡,斗斗斗;两个小指勾一勾,做朋友;两个手掌碰一碰,拍拍手;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铅笔拿起来。”朗朗上口、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如诵读、朗读、默读等。课堂朗读和评价相互依存,共同存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朗读感悟、读评结合是语文体验的重要形式。  一、师读生评,在典型示范中体验  学生由于受自身知识经验、阅读理解能力等的限制,对课文的理解总存在着种种局限。因此,在阅读文章时,他们的体验就会发生偏差或错误。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在阅读体验中的问题,
很多学生往往“谈文色变”,对作文有畏难情绪,带着这样的情绪写作当然写不好作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作文教学:是否激活了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是否打开了学生的生活宝库?是否拨动了学生心灵的琴弦?如果我们为师者能真正地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还愁学生的创作没有源头活水吗?  一、回归生活,拓展诗意空间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