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处“干眼环境”吗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ckboy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实例
  
  最近,工作繁忙的小张被眼睛的不适所困扰。起初是工作时间久了出现眼疲劳、干涩、异物感,后来工作一会儿就感觉眼睛非常不舒服。去医院就诊,被诊断为结膜炎,医生给小张配了抗生素眼药水。一周过去了,每天认真滴眼药水的小张,眼睛的症状仍然没有完全缓解。再次就诊时,医生详细询问了小张的工作环境及工作状态,并进行了仔细检查,诊断她患有干眼症,给她配了人工泪液眼药水并告诉她一些日常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小张严格遵照医生的要求保护眼睛,不适的症状逐渐消失了。
  
  医生的话
  小张是外企白领,工作强度大,每天面对电脑连续工作长达10多小时,而且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正是这些因素,在不知不觉中导致了小张的眼睛出现上述问题,也就是干眼症。小张所患的干眼症实际上是环境关联性干眼。
  
  “干眼环境”知多少
  
  现在,患干眼症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上班族,很多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干眼引起的不适症状的困扰。在这部分人中,环境因素是引起干眼的重要原因。
  正常情况下,眼睛表面覆盖着一层光滑均匀的泪液膜。当泪液膜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变得不健康时,就会出现眼睛的不适,如眼疲劳、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眼胀痛、怕光、流泪及眼红等干眼的症状。日常生活中,哪些环境容易诱发或加重干眼呢?
  1 长时间近距离注视各种屏幕,如电脑,电视、手机等。这种情况下,眼睛的瞬目次数会减少,泪液膜的水分会过度蒸发,容易导致干眼。
  2 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我们都有体会,长期在空调环境中会感觉皮肤干燥。同样的道理,长期在空调环境中也会引起泪液膜中水分的流失,导致眼干。
  3 工作时需要长时间注意力集中的人,如司机、会计、外科医生等。长时间注意力集中会减少瞬目次数,诱发干眼。除了特定职业,织毛衣、绣十字绣等手工活也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瞬目次数减少。
  4 吸烟环境和空气污染。空气质量差会增加对眼部的刺激,加重干眼程度。
  5 长期处于空气流动快的环境中,如开车时开窗等。这种情况下,也会加快泪液的蒸发,诱发干眼症。
  6 其他。如季节的变换、生活环境的改变、生活状态的变化(过度劳累,睡眠不足、紧张等)等,都是诱发干眼的因素。
  
  患环境关联性干眼怎么办
  
  一旦确诊干眼症,首先,要尽可能寻找原因,有环境因素的要去除环境诱发因素。如在看电脑、注意力集中工作时,要注意张弛有度,给眼睛一点休息的时间,以改善眼睛表面泪液膜的功能;避免去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及吸烟的地方;开车时尽量不要开窗;尽量少用空调,在空调环境中适当提高空气湿度;避免长期滥用眼药水;保持生活规律、充足的睡眠等。
  其次,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局部药物来减轻症状,主要是补充泪液,可以使用人工泪液。使用的次数和种类因人而异,最好是选择不合防腐剂的人工泪液,这样长时间应用会比较安全。对于症状较重或用药次数较多的患者,可以选择泪小管栓子治疗,重症者必要时需手术治疗。
其他文献
学生考试漏题,上班族不用便利贴就记不住事儿,老年人出门了还要返回来看看门到底锁了没有……这就是所谓的“丢三落四”吧。是大脑瞬间“锈”住了?还是大脑未充分锻炼,功能不如人?或者是大脑神经在发生着悄悄的衰退,确实记不住事?这些都有可能。记忆障碍或记忆力受损与大脑神经系统受损有关。大脑神经受损阻碍了大脑一系列功能的正常发挥,如获取(学习)、储存(整合和记录稳定和不稳定记忆信息)以及回忆(读取神经系统中储
人到中年,健康倒退不容忽视    50岁,是古人口中知天命的年龄,对我们的身体来说更像是健康的分水岭。虽然生活蒸蒸日上,不断向前,但健康却开始快速倒退。    50岁以上的人,身体不再像过去那样健康结实,抵抗力开始快速地走下坡路,经常生病感冒;精力大不如从前,没爬几个台阶就开始气喘吁吁;衰老的速度加快,经常出现腰酸背疼。而且,高血压、骨质疏松、白内障等各种慢性疾病也纷纷找上门来, 身体的各项机能都
以往,人们认为老年斑充其量只是损害皮肤表面,影响容颜。现代研究发现,堆积在人体细胞与皮肤组织上的过氧化物,除形成看得见的老年斑外,还有看不见的沉积在心脏,大脑、肝脏、肾脏、血管壁等器官与组织中的“老年斑”,更会导致多种顽症痼疾。  老年斑是机体衰老的一种先兆  步入老年期或身体极度透支后,脸上、手背、上肢和躯干等部位会逐渐出现许多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点(片),是由脂褐质色素构成,医学上称为脂溢性角化
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京联合举办首届“国医大师”表彰暨座谈会,30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老专家获得了“国医大师”荣誉称号。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部门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92岁的朱良春获此殊荣。  当代中医界很多人都知道“朱良春现象”,这是卫生部中日友好醫院史载祥教授提出来的。他曾经跟随朱良春先生工作多年,目睹朱老不凡的学术成就, 深有体会
今年的5月6日是农历中的立夏节气,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在此时节,天气渐暖、温度升高、雨水增多,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按照中医的“五行”学说,夏季心阳最旺,需关注心脏保养。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情宜开怀,安闲自乐
鲜百合or百合干?大百合or小百合?百合鳞or百合籽?    百合为百合科百合属植物百合的肉质鳞叶,是传统的药食两用佳品,品种繁多、口味各异。全世界百合有百余种,中国有六十多品种,分别有一年生、两年生、多年生等不同生长期。我国优良品种有甘肃兰州百合、江苏宜兴百合、浙江杜百合、安徽的宣百合、湖南麝香百合,全国各地都有出产的百花百合和细叶百合(又称线叶百合)等。以个大、肉厚、质坚、色白、粉性足为佳。 
4类人组成糖尿病“后备军”  任何人都有可能患糖尿病,但有些人更容易患糖尿病,这些人一般具有以下4种导致糖尿病的高危因素,我们称之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1.有糖调节受损史者几乎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都会经历一个“准糖尿病”阶段,这个阶段医学上称为糖调节受损。他们的特点是血糖已经高出了正常范围,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糖调节受损者是最重要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约有1.5%~10%的空腹血糖升高者进
很多人都曾有这样的感受,随着春天气候渐暖,常会出现疲倦乏力、眼睛干涩、精神困倦、失眠多梦、易怒等症状,这些不适感觉被称为“春困”。事实上,春困是亚健康的一种信号。  中医讲求天人合一,四季和人体五脏相对应。四季之中,春天属木,阳气生发,而肝也属木性,也具有生发的特点。春气通肝,春季易使肝旺,所谓春季主肝,肝脏在春季承担了更多的调节机体平衡的工作,当它不能满足身体需要时,就会出现周身不适的症状,这些
作者简介  徐一峰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长,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主题定为“精神卫生与老年人”。这是大有深意的。众所周知,全球目前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们国家也不例外。上海市去年的统计结果显示,60岁以上者占到全市户籍人口的约1/4,老龄化问题突出。事实上,国内其他省市区也面临
生活实例:小王是一名24岁的糖尿病患者,患1型糖尿病3年余,平时注射胰岛素治疗,最近血糖控制不佳,自行将胰岛素剂量从每天30单位增加到每天42单位后,发现血糖波动很大,时高时低,高的时候可以在20.0 毫摩尔每升以上,但又常常有心慌、手抖、出冷汗等低血糖反应。来医院就诊,医生建议他测测动态血糖,随后用动态血糖监测仪对他进行了72小时的血糖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小王有较多的低血糖发生,其中许多低血糖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