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型人力资本与高等教育多样性研究

来源 :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haoy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8-0075-03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异质型人力资本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编号:06AIJ0130263。
  作者简介:张日新,男,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
  【摘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创新人才需求大为增加,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而对异质型人力资本需求的多样性导致了高等教育多样性的产生。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又会反过来对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培育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在对异质型人力资本、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形成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异质型人力资本与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异质型;人力资本;高等教育;多样性
  
  A Study on the Heterogeneous Human Capital and Diver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Zhang Rixin
  【Abstract】In an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the heterogeneous human capital has promoted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subdivision of heterogeneous human capital calls for the diver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reverse, which mak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eterogeneous human capital.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terogeneous human capital and edu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heterogeneous human capital and diver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Heterogeneous; Human Capital; Higher Education; Diversification
  
  人力资本包含异质型人力资本与同质型人力资本,高等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之处就在于,其培育和使用的是异质型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异质型人力资本需求的增加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异质型人力资本的细分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具有多样性特征,而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又会反过来对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培育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 异质型人力资本内涵
  
  T.W.舒尔茨(2001)作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尽管没有明确地定义异质型人力资本,但在他一系列关于报酬递增源泉的著述中多次提到“特殊人力资本”、“专业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异质性”。他认为,“这种人力资本‘禀赋’的生产能力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构成,而这种构成与其提供的服务市场机会相关。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本的异质性是很重要的。在劳动经济学中,对于一般性人力资本和特定企业工人的人力资本的区分是有益的分析。专业人力资本这一概念包括了与报酬递增现象有关的诸多形式的人力资本”。[1]在这里,舒尔茨不仅提到了人力资本的异质性,而且指出了人力资本的异质性是跟报酬递增相关的。
  丁栋虹等对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内涵、生命周期、价值实现、配置与报酬形态等问题做了创造性的系统研究,他将人力资本界定成同质型人力资本与异质型人力资本两种形态:指出凡是在某个特定历史阶段中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就是异质型人力资本(Idiosyncratic Human Capital);反之,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为同质型人力资本(Coessential Human Capital)。而且,人力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增这一特性不是常数,而是变数。[2]
  异质型人力资本通常表现出独特综合协调能力、判断决策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等,它们是人的天赋结合后天的教育和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历史的运动过程中,某种人力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增生产力会逐渐演变成边际报酬递减生产力。因为既然先前的人力资本形态能够不断产生边际报酬递增,就没有必要花费代价创造新的人力资本形态。换言之,任何人力资本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即经过边际报酬递增到边际报酬递减,再到边际报酬为负。异质型人力资本是只有边际报酬递增生产力的人力资本,即使在其数量不增加的情况下,递增的生产力会促进经济增长。所以,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主要是异质型人力资本实现其边际报酬递增的结果。
  
  2 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形成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学校虽然有着共同目标:培养“四有”新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各个教育阶段的结构内容、规格、方法、具体目标等方面,小学、初中、高中与大学教育的要求大相径庭。初等、中等阶段教育是基础的基础,侧重在传授、普及基本文化科学技术知识,以便使学生具备走向社会生存的最起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为学生进入更高阶段教育打好基础。虽然近几年初、中等教育逐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真正开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探索,但从初等、中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结构中,从其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建设发展的直接联系程度和作用来看,还主要是基础的阶段。从人力资本的类型来看,初等、中等教育是以提高同质型人力资本为主的阶段。而这一阶段的人力资本的提高,将使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得到整体的提高,所以以提高同质型人力资本为主的教育阶段具有较为明显的公共物品的特征,许多国家通过直接财政支持等手段对这一阶段的教育加以扶持。
  一般认为,教育或培训通过向劳动者传授知识技能来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他们的终身收入。但这种说法遭到了一些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受教育的劳动者获得的高工资只因他们的才能过人,而并非在受教育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缘故;此外,受到教育的劳动者多数来自社会的较高阶层,且多在城市而非农村地区工作。近些年又有新的反对意见认为,教育并不能通过传授知识和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只不过像筛选器一样帮助雇主识别劳动者的内在能力和某些个性特点,这一观点称为“筛选说”或“过滤说”、“文凭说”。虽然没有证明“筛选说”存在的强有力的证据,但正是这一学说关注的是教育或其他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的确切方式,并且提醒人们教育的作用远远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雇主之所以青睐受过教育的劳动者,是因为拥有教育文凭不仅标志着个体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而且教育过程促进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换言之,人们日益意识到教育不但提供知识和技能,而且影响一个人的观点、动机和其他个性特点。
  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有营养保健、正规教育和“干中学”几种形式。营养保健机制主要是促进人的良好身体素质的形成,正规教育和干中学主要是促进人的知识技能的获取。
  从静态分析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需要良好的内环境和外环境。但是,静态分析的缺陷在于,将人力资本的生成机制归结为环境对个人的单向影响,无法从教育和干中学的角度提示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而实际上,人力资本形成过程正是个人通过教育和干中学,在认识环境和适应环境过程中积累知识的动态过程。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和干中学可以通过系统的训练,提高个人的体质,又锻炼个人的思维分析能力,从而为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教育和干中学可以改变个人与外环境的关系,使个人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竞争合作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异质型人力资本的生成;三是教育和干中学还可以改变内环境,家庭成员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可以更好地形成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进而有助于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增加。同时,教育和干中学还可以促进一些有利于培育人力资本的知识在代际之间积累和传递。
  
  3 异质型人力资本与高等教育的多样性
  
  教育和干中学的过程本身不能区分出异质型人力资本和同质型人力资本。异质型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本,体现的是一种人的生产力,从而是一种“人”的资本,而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资本。异质型人力资本的提出,反映了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使人们能够深入剖析经济发展的本质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经济发展中人的主体性存在认识的飞跃,同时理清了人们对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的模糊性认识,表明了人与人的成长有关的“特定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将促使人们从早期的单纯追求数量型的同质教育转移到对追求教育质量的异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视上来,注重教育的品质和长期经济效果(即异质型人力资本所具有的边际报酬递增性),在追求既有知识的传授同时,更要注重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创造。
  3.1 高等教育对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影响:从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的位置看,高等教育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级体系中的最高阶段,是建立在完整的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
  高等院校活动的主体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他们是异质型人力资本的主要载体。
  (1)高校教师在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中的主要作用。高等院校的教师是高等院校的教育者,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高校教师在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一是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新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又取决于高校教师发展作用的程度。显然,如果高校教师本身具有较高水平的异质型人力资本,又能够通过合适的方式将知识传播给学生,那么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也将具有较高水平的异质型人力资本。如果高校教师本身仅有陈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又不恰当,那么所培育的学生的人力资本将更多是属于同质型的。二是高校教师通过服务社会,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高校教师利用自身的丰富知识和科研优势,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制造科研产品,直接参与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创造;通过社会活动,传播精神文明成果,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传播和生产知识是教师异质型人力资本通过培养更多的人力资本间接发挥作用的表现,而服务社会的过程是教师异质型人力资本直接发挥作用的表现。
  而在高校教师中,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分布并非是平均的。其中,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是教师队伍中主要的异质型人力资本载体和异质型人力资本培育的主要促进者。首先,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异质型人力资本存量较高。这主要表现在:学术造诣深,理论基础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学科知识和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科研成果卓著,在国内国际学术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其次,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对教师队伍的异质型人力资本增加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具有较强的科研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能起到设计、组织和指导科研课题的作用,因而在新知识传播和生产过程以及服务社会过程中能带动其他教师共同提高异质型人力资本存量。
  (2)大学生异质型人力资本的积累。高等院校的学生是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另一个主要载体。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左右,生理发育已全面接近或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营养保健能力也较为成熟和稳定。同时,大学生进入大学前,已顺利完成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积累了较多的基础知识,形成了一定水平的同质型人力资本。
  大学生比成年人和其他青年群体,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感受更为敏锐。这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不断扩大和加深。他们头脑中固有的东西比较少,思想活跃,不保守,容易接受新知识。同时,大学生通过集体生活能够对各种信息汇聚和传播,因此比其他青年群体更容易接触新知识、接受新知识。
  大学生异质型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活动是大学学习。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大学生获得了新知识。同时,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接触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知识,来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可以说,大学生在人力资本培养过程中,他们并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学校和社会的信息和知识,更不是社会活动的旁观者,他们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实践活动,以接受教育和干中学的学习活动方式增加人力资本。另外,大学生的生活,包括学习、政治、文化娱乐生产和物质生活都是一种集体生活,这种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不仅为群体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提供了组织条件,而且为探讨和接受新知识提供了群体学习的条件。
  同样,大学生群体中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分布也不是平均的。首先,大学生是一个周期性新老交替的群体。新生与老生、高年级与中低年级的学生接受教育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多少、深浅不同,因而异质型人力资本的积累不同。其次,大学生所受的是专业教育,理、工、文、医、农林、艺术、体育、外语等不同科类专业的学生,由于知识结构、智力活动方式不同,因而异质型人力资本的表现也会不同。再次,高等院校所处的地域不同也对异质型人力资本的生成有影响。我国地域辽阔,沿海与内地、大城市与小城市,不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不同,因而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呈现了一定的地域特点。最后,即使是学习阶段、科类专业、学校地域都相同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本人经历和早期教育的不同,在人力资本培养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同班的学生在相同的大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形式多样的能力差异,有的学生科研能力较强,有的组织活动能力较强,这些都是异质型人力资本差异的表现。
  3.2 基于异质型人力资本的高等教育多样性
  (1)高等教育多样性的概念: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多样性是由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决定的。由于异质型人力资本具有多样性、知识产权资产专用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与众不同的,是众多人力资源中最为稀缺的人力资本,异质型人力资本的生产就和不同的专业产品要在不同的工厂加工生产一样,要求高等教育要有与培养异质型人力资本相匹配的多样性的高等教育体制和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高等教育的多样性是指在人力资本的培育过程中,各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措施和策略,从而形成了不同院校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最终在异质型人力资本培育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高等教育的多样性首先体现在高等教育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的多样性[3]。高等教育从横向类别上分,有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从办学机制上分,有公办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和中外合作的高等教育;从纵向办学层次来分,则有高职(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都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而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我国当前高等院校划分为6种类型:①综合、民族院校;②理工、农林院校;③师范院校;④医药院校;⑤语文、财经、政法院校;⑥体育、艺术院校。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多类型的,我国的高等教育不可能都以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型的大学作为发展的唯一战略目标,只能走多样性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4]。
  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还体现在人才培育质量评价的多样性上[5]。就当前高等教育实际来说,多种经济所有制形式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多元化,既然发展多种形式高等教育是趋势,那么建立多元化分层次的质量评价体系就成为必然。在精英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以精英教育的标准来衡量,在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则应建立与此阶段相适应的质量评价体系[6]。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和建立多元化分层次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社会需求是多样的,学校规格是多样的,学科门类是多样的,学生个性是多样的,这些都决定了质量标准的多样化,决定了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多样化。单一的、统一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必将束缚人们的思维,形成一种固定模式、思维定势,这样模式下的人力资本必是以同质型人力资本为主,难以适应社会竞争。
  (2)高等教育多样性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对异质型人力资本的需求:
  由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特点是大批量、标准化生产,产品、工艺、技术的变化比较缓慢,加之人类知识以指数化的速度增长,学科分类日趋专精,反映在人才培养上则是比较划一的标准化培养,致使高等教育日益向专门化发展,培养的人才也大多是专业面狭窄的知识、技术型的专才。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这种经济形态的出现表明,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及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主要特征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和智力资本的最根本的特征,是立足于创造发明和技术创新,以此不断推动经济的发展,即是说,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不仅是人才数量和结构的竞争,而且更表现为人才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竞争。
  在这个时代里,高新技术所带来的供给创造背后,是对稀缺创造人才的需求,而这一需求又决定新技术供给的能力。最终,高等教育将在结构性、创造性和持续性供给稀缺知识和人才方面保持竞争优势。因此,一切围绕培育拥有更多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创新人才供给制度创新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
  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将是那些具有高等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需要有个性化的人力资源。他们掌握多种技能,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且能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去勇于创新。他们能利用敏锐的洞察力去抓住投资时机,为社会和企业创造利润,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增长。根据这个时代对新型人力资本的需求,应改善教育体制,改善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培养方式。
  目前,我国的许多高等教育基本上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还没有把培养学生的智能和创新能力等异质型人力资本作为“硬任务”来完成。面对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又高度综合的大趋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重点必须向培养智能、创新型的人才转变。因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在世界性的经济和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中华民族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造精神的形成是有赖于社会的个体,即每一个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的提高与形成。对此,高等教育作为社会个体接受教育的最重要阶段,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着力培养智能、创新型的异质型人才。
  综上所述,人力资本的细分来自分工所产生的需求,劳动分工的深化则表现为行为人出售和购买的产品在其生产和消费的产品中的份额的提高。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在分工深化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专业化的出现将使异质型人力资本的需求明显增加,现代高等教育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正是适应这种需求变化而产生的。高等教育主要作用于异质型人力资本,而基础教育主要作用于同质型人力资本。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创新人才需求大为增加,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对异质型人力资本需求的多样性导致了高等教育多样性的产生。高等教育的多样性不仅表现在其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方面,还表现在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方面。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又会反过来对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培育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T.W.舒尔茨.报酬递增的源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9-22
  [2] 丁栋虹,刘志彪.从人力资本到异质型人力资本.生产力研究,1999,(3):7-9
  [3] 刘辉,王向华.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机会多样化改革:澳大利亚的政策与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7,(6):105-109
  [4] 韩和鸣.对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问题的探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54-157
  [5] 刘智运.多样化:21世纪初叶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3,(2)来:52-55
  [6] 杨德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和质量保证[J].上海教育,2001,(19):16-20
其他文献
共同遗嘱作为一种重要的遗嘱继承方式,已被我国民众广泛适用,实践中共同遗嘱继承纠纷时常发生,而我国法律并未就此问题给出明确、系统的规定,这就导致法院在对因共同遗嘱而触发的诉讼进行裁判时,于法无据,出现裁判不一的现象,进而民众也很难预见其法律后果。共同遗嘱已凸显为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从立法上对共同遗嘱进行规制,统一该类案件的裁判标准与审理思路,俨然已成为一项不可避开的任务。
  本文自司法实践中的案例入手,考察共同遗嘱继承纠纷案件近年来在我国的数量变化和地区分布,并归纳出实践中的争议大多聚焦在共同遗嘱的
经济发展需要科技的进步,科技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科技,专利制度作为鼓励创新、促进科技发展的主要途径而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地方政府为提高当地经济和科技水平,制定了多项专利激励制度来鼓励企业进行专利研发及应用。然而,由于地方政府专利激励制度的制度化存在问题,导致其不能发挥应有的激励效果。因此,为提高专利激励效果,地方政府就需要提升专利激励制度的制度化水平。
  本文以西安市的专利激励制度为研究对象,将政府是否将企业需求的信息落实为制度作为评估标准,并将专利激励制度划分为
在国外,举报制度亦被称为“吹哨人”制度,它最常被定义为组织成员(前或目前)向组织内部或者外部披露在其雇主的控制下的发生的不道德或非法行为的制度。它起源于美国对欺诈联邦政府的个人或者组织进行举报,后被应用到美国金融监管领域。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相继学习其经验建立“吹哨人”制度,将其应用到经济法部门监管、公司治理等领域。如何提高“吹哨人”积极性,加强对“吹哨人”的保护,解除“吹哨人”面临的困境在这些国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高度的重视,并为此作出很多立法和执法上的努力。几个世纪以来,举报制度对促进举报、保护
孤儿作品是指未明确进入公共领域、使用者经过勤勉查找但仍无法确定或找到著作权人的作品。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孤儿作品的利用问题开始扩张到了大规模数字化领域,延伸集体管理模式因能在著作权层面解决孤儿作品单项权利的利用问题,开始与逐案利用立法结合形成了二元利用模式。为解决孤儿作品利用问题,我国在著作权第三次修改形成的送审稿中移植了强制许可模式之外,也设立了一般延伸集体管理条款保留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大规模数字化利用的可能性。通过对国外现有立法进行类型化分析,发现除了逐案利用和大规模利用立法这
《民法总则》第33条规定的成年人之间通过协商的方式产生未来监护人的制度,宜称之为“成年人自主监护制度”。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以及传统家庭监护功能的弱化,成年人自主监护制度必将具有广阔的适用空间。然而,目前我国的成年人自主监护制度只是一条概念性、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内容仍留有空白,在实践中遭遇了诸多难题。
  本文从成年人自主监护的概念界定入手,明确其与意定监护之“意定”存在不同,“意定”之概念包含成年人自主监护,故自主监护属于意定监护的一种。在此基础上对成年人自主监护制度在立法层面上的缺陷进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8-0056-01  【摘要】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今天,员工培训已成为组织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实施员工培训开发有助于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引入员工培训SMART原则的概念,阐述培训时应注意的要点,并提出实际操作中对SMART原则的运用以期提高员工培训效率。  【关键词】员工培训;SMART原则;实施 
期刊
【摘要】网络教务管理系统是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MIS),用PHP-MYSQL技术开发了中学网络教务管理系统,该系统有两大模块:用户模块和管理员模块。对于用户模块用户只能浏览属于本用户(学生)的相关信息。管理员模块可以添加、查询、修改、删除、查看学生和教师的信息,对班级信息、课程信息和成绩信息进行管理。  【关键词】PHP 模块化 网络教务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期刊
【中图分类号】F27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8-0053-01  【摘要】企业的薪酬制度是吸引、留住以及激励人才的关键,那么一个好的薪酬制度可以有哪些突出的地方呢?本文给出了企业可以学习的良好典范——NBA卓越成就背后的薪酬制度,不仅兼顾公平与竞争性,而且还量化考核指标等特点,让企业能够在学习借鉴的同时,也结合自身的特点而设计出一套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薪
期刊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8-0061-02  此文系广东省教育厅2007年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编号:BKJG2007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何春林,(1964-),男,四川南部县人,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第二作者简介:吕建军,(1951-),男,贵州市贵阳市人,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8-0082-02  【摘要】本文是笔者近年来就参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所做问卷调查、调研和工作实际中发现的关于艺术院校毕业生择业观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个梳理,并就此问题阐述自己的所感所想,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就业;问题;引导    高校就像一座工厂,学生就像一件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