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农村教育资源,改进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q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蕴藏着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农村的自然美景、花鸟虫鱼、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等,是农村孩子学习语文得天独厚的条件。面对农村教育实际,教师应充分挖掘并运用农村教育资源,用农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用经验去体会,向生活中拓展,在生活中创造,使阅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关键词:农村生活 阅读 理解 创造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不仅教科书、报刊杂志、图书馆、各种标牌广告是资源,就连自然风光以及日常生活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一、独具特色的农村教育资源
  我所在的学校位于扬州以北、高邮以西,坐落在神居山脚下,高邮湖畔,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既有山区风貌,又有水乡特色,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民家庭,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熟悉农村,孩子们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然而,自进入小学阶段以后,这些孩子就被局限在狭小的教室里,与大自然很少接触,他们机械地阅读文本,写着一些干瘪的没有生机的文字,儿童善于创造的天性不仅没有得到保护,反而受到了伤害。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我们应该看到,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这里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有别具一格的农村民俗风情,具有浓郁民风的婚丧嫁娶,别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还有具有季节特点的农家劳动。农村的这一切是大自然恩赐给农家孩子的特殊礼物,也是我们的课程资源与教育场所。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与农村的人和事、景和物紧密相关。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如果把语文阅读教学与农村这一切资源结合起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将会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也将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吸取丰富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在观察思考中培养创造能力。
  二、农村教育资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用农村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而孩子们的思维又以直观形象为主,获得感性材料将使他们理解课文来得更直接、更迅速。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内容来源于农村的大自然,因此,在课前我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条件,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所学内容有个初步感受,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并推动他们在学习新知中进行积极探索。
  如教《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我先带学生外出看爬山虎。我要求学生看一看爬山虎叶的形状、颜色,然后重點观察它的脚。爬山虎与众不同的脚,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它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些令学生十分好奇,十分兴奋。看过之后我立即组织学生进课堂学课文,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津津有味地读起文章来,因为他们想知道自己看到的爬山虎与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是否相同,他们想弄清楚叶圣陶爷爷又是怎样描述爬山虎那有趣的脚的。因为学生头脑里已经有了爬山虎的真切形象,所以理解课文内容非常透彻,读得也非常到位。
  (二)由语文教材向农村实际生活拓展
  与儿童息息相关的生活世界,是其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认知停靠点,因此教材中的一些课文,仅靠学生捧着一本书在课堂内,是难以体会的。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些课文与孩子的本土生活实际存在着怎样的关联,直接让学生接触或了解与课文有关的生活实际情况能让其更好地学习课文。如学习《秋游》《秋天》等课文时,我就事先布置学生观察附近农田里水稻及其他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学习《剪枝的学问》,就带领学生参观果园,并请果农讲讲剪枝与水果丰收的关系;教学《大江保卫战》,就联系高邮湖西地区近十多年来几次抗洪排涝的情况:1991年,为了避免苏北地区遭受重大的损失,湖滨乡舍小家保大家,炸圩泄洪。2003年,长江、淮河水位很高,洪泽湖、高邮湖水位均超过警戒线。郭集、送桥、菱塘处于洪水包围之中,不少低洼田地、村庄已淹入水中,很多群众都临时搬至天山,连我们学校也住满了受灾的群众。学生了解了这些情况,对“大江保卫战”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在农村实际生活中再创造
  语文教材有些课文描写的事物就是农村的物、农村的景,然而因为学生平时缺少留心观察的习惯,或不去实践,所以往往并不十分熟悉。对于这类课文,我先让学生学课文,然后让他们去做一做,或让他们去看一看,使他们对所学课文的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例如,我在教学《乡下孩子》这一篇课文的最后,大胆地让孩子们仿照句子练习作诗。
  师:小朋友们,你们这些乡下孩子还做过哪些有趣的事呢?
  生1:我星期天喜欢钓龙虾。
  生2:收获的时候,我和奶奶一起拾过稻穗。
  生3:我在家里喂过小鸡。
  生4:我到山坡上采过野花。
  生5:夏天的时候,我经常逮蚱蜢。
  ……
  师:咱们一起来把你们做过或以后想做的事写成诗吧!就像课文中这样,会说吗?
  生1:捉两只蝈蝈,唱起了动听的歌曲。
  生2:采一束野花,放进我美丽的房间。
  生3:逮几只蚱蜢,送给大公鸡做美餐。
  生4:捡一把稻穗,乐坏了馋嘴的麻鸭。
  生5:钓几条小鱼,送给我心爱的猫咪。
  ……
  学习的真正目的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是用所学知识去进行创造。这仿照句子练习作诗,是孩子们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孩子们模仿课文句式,结合平时生活经验,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一次次生动的创造。孩子们的每一句诗就是自己的一次生活经历,就是活跃在他们头脑中的一个故事。这样的训练,会让孩子们的语言变得精练而充满美感,会让孩子们充满创造的激情。别人会写诗,他们也会作诗,他们不知“天高地厚”,大胆想象、大胆创造,当老师表扬他们是小诗人时,他们真以为自己与大诗人一样,有所作为了。这种成功会激励孩子们更好地学习语文。教师让学生汲取切身的生活体验,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与教材对话,与生活对话,学生习得的是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孩子们把诗句诠释为生活,把生活写成了诗。语言训练、情感熏陶、审美体验在诗化的课堂中得到和谐统一。
  正如《课程标准》中所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用经验与文本对话,采用让文本具体化的方式对文本进行创作,使阅读教学与生活实际连接,这样就能够让阅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刘国正,《语文教学与生活──读宜昌语文教改实验报告手记》,《语文学习》,1998年第2期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责编 张翼翔)
其他文献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的终身学习为目的,积极影响学生,确立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新英语标准不仅强调知识、能力目标,而且注重情感目标。英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伙伴,与学生一起探索、一起反思、互相鼓励帮助,做到教学相长,努力开发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积极情感因素,开发情商,促进智商,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原动力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
摘要:随着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角色。作为历史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历史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采用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开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习兴趣
随着城市的发展,农民工如潮水般地涌向城市。为了多挣些钱,大部分进城的农民工只好把孩子留在农村,有的由爷爷奶奶照管,有的寄亲戚朋友照管,还有的托给老师照管……这样,留守学生就自然地产生了,并且数量在不断地上升。与此同时,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了,他们大多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盲目反抗和逆反、怨恨父母。作为学校,对留守学生特别关注,很有必要;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也很有必要。那么,如何对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