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宅对接”菜不贵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chen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核辐射”之殇还没有消去,山东菜农韩进之死让“菜贱伤民”的阴影再次笼罩。而在市场的另一头,消费者还在无奈地接受着“高价菜”的现实。在蔬菜供求市场,“伤不起”的菜农和吃不起的消费者,让人们一度质疑蔬菜市场为何如此风云变幻。甚至不乏对每个环节剖根究底者,而最后的求证结果却始终显得扑朔迷离。
  针对“菜贱伤民”而菜价又贵这个“怪圈”,直接对接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双方都受益。“农宅对接”,或许是不伤农、不伤民的新路子。
  
  直投“菜箱”让买菜不贵
  家住北京圆明园小区的老王现在再也不用到距离自己很远的菜市场买菜了,而是直接下楼,从自己家的智能“菜箱”里取出当天要买的菜,就像“取报纸”、“取奶”一样方便。这就是北京绿菜园蔬菜专业合作社联合某科技公司打造的“农宅对接”,实现从“菜地到家庭”的直投新模式。老王告诉记者,“只要在家里提前从网上预定,第二天新鲜的蔬菜就能直接送到“菜箱”里,到时候直接取菜,不仅解决了上菜市场的不便,另外这些菜还都是新鲜的,价格也实惠不少。”
  在北京绿菜园蔬菜专业合作社,记者见到了这个新模式的开拓者,也是该合作社的理事长赵玉忠。他告诉记者,“过去卖菜都是走菜市场,菜商直接给批走的,菜价不会很高,另外还有很多中间环节,等到消费者买到菜的时候,多少不是太新鲜了。”为了能让消费者吃上新鲜蔬菜,他们从2010年12月开始,他们建立了“五环路以内、五斤以上、五小时内把菜送到家或者智能柜”等服务系统,合作社负责生产、安装、维护、网上购物等环节,客户只要会用电脑即可。
  赵玉忠告诉记者,“同种商品菜比大超市在同种时间段内价格要低30%,并且比超市保鲜程度要更好。”赵玉忠表示,由于这种模式还在完善阶段,现在绿菜园配送的商品菜目前都是针对高端客户的有机蔬菜。
  老王告诉记者,这些菜不仅样式全,一年四季都能保证有新鲜的蔬菜外,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对有机蔬菜安全性的放心。
  据记者了解,这种模式已经在圆明园小区、双花园小区、莱蒙湖小区等社区运行。
  
  保护价让“菜贱不伤民”
  北京绿菜园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共有298户农民,合作社成立之处还成立了自己的农资门市、批发市场、“互助资金会”等,目的就是实现农业企业化管理。合作社现有300亩有机蔬菜基地,另外还有3000多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实现“直投”的主要是有机蔬菜。
  56岁的康庄镇小丰营村王伏兰大姐就是“农宅对接”的受益者,她告诉记者,“种了一辈子地,没有这样省心、省力又挣钱的。”王伏兰原先有6亩地,由于绿菜园合作社的成立需要用地,她就将6亩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了。而自己现在的身份是工作人员,主要是负责5个蔬菜棚的种植,合计3亩地。
  难道成了工作人员,种3亩地就比原来种6亩地的收入高吗?
  王伏兰给记者算了笔帐,首先自己每亩每年土地的流转费用就能得到800元,原来种玉米的话每亩年产1200斤,按每斤玉米0.5元计算,一亩地才600元收入,而现在一项流转费就保证了原来的收入。
  而作为工作人员她还可以领取工资。据王伏兰讲,工资实际上是自己的卖菜的盈余和合作社“三七开”分利,自己得70%。盈余的计算方式:盈余等于总收入减去成本费用,成本费用又包括:育苗、肥料、农药、水电等投入费用。而这些成本费用也不需要自己每次都拿,而是在发工资的时候扣除的。为了保护菜农不受市场菜价波动的影响,合作社给她们的工资保底是1500元,也就是卖菜赔了,盈余少于1500元的情况下,每月仍可以得到1500元,相反多超多得。
  王伏兰告诉记者,有一户种大棚芹菜的,除去投入费用,每月能得到2400元,比工资高出900元,在去年两个月就比她多挣1800元。
  赵玉忠介绍,“给农民基本工资,这样就保证了不再出现‘菜贱伤民’的现象,风险合作社都给承担了。另外实行单棚核算,日清月结,工资核算时间段,让农户时刻都能有收入。”
  如此有保障的收入,当地很多农民岂不是趋之若鹜?随行的绿菜园合作社经理告诉记者,由于合作社是企业化运作,从一开始到销售前是需要大量工人的,这些工种主要面向农民,比如育苗、施肥、浇地、种植、包装等,然而由于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现在这些工作人员主要是40、50岁年龄段的,有时用人还捉襟见肘;而更主要的是销售以后的环节,比如销售、网上下单、配送等,这就需要一些技术性人才,作为一个农业企业,技术人才的欠缺就成了发展的一个很大“瓶颈”。
  
  正视“农宅对接”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一部分优质农产品通过向超市、直销店等直接供货的方式,来开拓市场。其构建了菜市场产销一体化的链条,也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成本,实现了商家、农户、消费者的共赢,并且成为眼下国家和企业比较重视的模式。
  而北京绿菜园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农宅对接”,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赵玉忠介绍,“北京的菜市场需求很大,按每年绿菜园100多万公斤产量算,也只能满足4万多人的使用,我的市场占有率很小很小,所以我暂时做高端的有机蔬菜。一个是企业化管理质量可控,一个是得保证合作社可以盈利。”
  记者询问智能柜在什么状况下就能保证盈利,赵玉忠毫不保留地告诉记者,每个智能柜每天能达到5户以上就能达到盈利。
  赵玉忠说,从2008年10月份起,他就曾经两次试图进入北京市场,并且有两个小区还是无偿提供场地、库房,就是因为销售量小,人工成本高,运输成本高,都以失败告终。“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认识观念上的问题,消费者接受不了就没法发展”,赵玉忠分析道。
  随着用户的增多,市场的打开。“现在,用户不是发展的瓶颈,最大的瓶颈而是智能柜。”赵玉忠告诉记者:“一个智能柜的投入要两万多元,现在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在终端投放智能柜,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目前阻碍发展的最主要问题。”记者采访时,赵玉忠不断有电话打入,他告诉记者,都是些合作者,很多人还是看到了这种模式发展的前景,他的前提只有一个:能够在智能柜上给予投入。
  做高端的有机蔬菜很容易就能保证盈利,而对于普通消费者买菜贵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赵玉忠告诉记者,普通消费者吃的菜一般都是应季蔬菜。随着6月中下旬,无公害蔬菜的收获,他也将考虑配送无公害的蔬菜,另外接下来对于其它的产品也将逐渐开发销售,当然价格要比市场上的同类品种要低。下一步要在配送时间上由原来的每天早上一次,打算增加到每天下午也能送一次,这样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在“菜贱伤民”和“卖菜难”陷入矛盾的眼下,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去寻找相关环节的问题;另一方面,寻找一条切合农户、切合市场、切合消费者真正利益的路子,也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农宅对接”模式在目前看来,或许是一条可行之路。
其他文献
春节将至,回家过年又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车站上,看着那些背着沉重的行囊,身上仍沾满灰土的打工仔,一个个风尘仆仆、归心似箭般地涌向车站、码头,我的心不禁感慨万千,记忆的闸门也像洪水般地涌向我的心头。  高中毕业后,我从贫瘠的故乡到繁华的大都市闯荡。出门前,我曾经暗暗发誓,不混出个人样来誓不还乡。可是,外面的世界并非我想象的那样简单。几年下来,我一事无成。尤其那年,由于经营不善,所做的生意赔得一塌糊涂
能够走进一所国际知名大学,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可最近有两位中国农民的经历却让人大吃一惊。2010年11月底,他们不但造访了哈佛大学,还站在了哈佛大学举办的农业与食品论坛上侃侃而谈介绍自己科技致富的经历,让外国专家听了都赞不绝口。  这两位农民就是陕西农民致富带头人惠国海和曹谢虎。去哈佛做演讲,赢来赞誉无数,两位农民却把一大半功劳记在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身上。    红枣致富的惠国海  现年57岁的陕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轰轰烈烈的学雷锋运动。时光荏苒,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几年,虽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极端特例,但仍然有更多人,继承和发扬了雷锋乐于助人、扶贫济困、无私奉献的精神,默默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生活空间中,做着平凡却闪亮的“螺丝钉”。    3月5日一早,湖南省长沙县暮云镇高云村青年党员杨士泉急匆匆直奔他的“爱心基地”。一路上,不
静静是一名在信用社工作的高材生,最近被单位安排到某市基层网点锻炼。离开繁忙的城区,来到偏远的乡下,新的旅程,也让她有了新的感悟。  “大暑”刚过,气温就“飙”了上去,室外热得像个蒸笼。基层网点不比市区,这里没有大型的购物超市、商场、图书馆等休闲场所。如何避开高温热浪的“威逼”,免费纳凉成为不少老百姓的梦想。所幸的是,基层网点的房子虽然简陋,但设备齐全。 ATM机自助服务区内配置的空调更是24小时待
台湾的美容美颜游,泰国的变性手术游,韩国的整形手术游,新加坡的老花眼矫正医疗观光……随着全球医疗旅游的兴起,到国外体检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国外医疗旅游的内容正在日渐丰富,也将面向更广大的市场。    一流的环境  “医疗旅游”是将旅游和治病、疗养结合起来的一种旅游形式。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自己的游览区,在旅游的同时进行治疗。  一家有着一流就医环境的新加坡医疗机构在我国推
今年下半年,全国全面启动公立医院廉洁风险防控工作。8月1日,卫生部发布《加强公立医院廉洁风险防控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为防止收受红包、回扣、过度检查治疗、乱收费等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发生,要实行医患双方签署协议书制度。患者入院时进行医生不收红包、患者不送红包双向签字,协议书纳入病案管理。  住院先签拒绝红包的双向协议,有点像高考生要签“诚信承诺书”、奥运参赛运动员要宣誓“公平比赛”,既是一
近日,“爱心衣櫥”基金启动“衣 衣·春暖行动”,号召爱心人士将闲置衣物捐给贫困地区的人。此次活动收集的衣物主要是八成新的棉衣、羽绒服、外套类御寒冬衣。北京城区的31处荣昌·伊尔萨和香港拓铺洗衣店成为临时收衣点,接受普通居民的捐赠。  据“爱心衣櫥”基金发起人王凯介绍,“衣 衣·春暖行动”通过联合各企业,搭建免费消毒、免费包装、免费运送、到达公示的便利平台。这批衣物将送往四川凉山,捐赠给当地的贫困家
面对似乎愈演愈烈的啃老问题,昔日舆论都是停留于道德批判的层面,而有专家提出了建议,要上升到法律层面。比如政协委员景天魁就提出《关于激励啃老族自立自强的提案》。对于屡次拒绝就业建议,长期赋闲在家的年轻人,他则建议,取消其享受各种社会福利的资格,以起到鞭策作用,教育和激励年青一代自立自强自力更生。(综合近日媒体报道)  去年江苏拟立法禁止啃老,曾引起很大争议。自然,景委员关于“取消啃老者福利”的建议,
最近,某银行员工在网上发帖抱怨,年薪20万元在北京生活压力依然很大,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此说法引起不少网友热议。近年来,在各大门户网站、论坛、微博上,类似的“哭穷帖”并不鲜见:有人感叹自己月入数万过的却是“穷人生活”;有白领发帖称夫妻月入1.8万元却“穷得吃不起肉”……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056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6%的受访
刷牙是现代人每天的“生活必备功课”之一,那么古人是怎样刷牙的呢?  未发明牙刷之前,古人普遍采用漱口来护齿。《礼记》中即有“鸡初鸣,咸盥漱”的记载,表明古人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懂得了用漱口来护齿。不仅如此,还养成了早晚漱口的习惯。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中记载:“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明确提出了漱口对保护牙齿的作用。宋人张呆的《医说》中则直接对漱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世人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