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安谈丘挺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junhong7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丘挺 1971年1月生于广东。
  1992年9月~1996年7月,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本科, 获学士学位;
  1997年9月~2000年7月,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2000年9月~2004年1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研究生,获美术学博士学位;
  2004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国画学院基础部主任、副教授。
  作品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大展,2006年曾在法国布列塔尼作“美丽的小城”巡回展。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法国布列塔尼中小城市联邦委员会、加拿大多伦多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广东美术馆等各大美术机构所收藏。
  出版的专著有:《历代名画技法评析——青卞隐居图》《丹枫呦鹿图》、《山水画笔墨技法详解》、《历代名家技法集萃——云水法》《宫室舟桥》《点景人物》、《宋代山水画造境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家谈艺录——丘挺卷》、画册《丘挺山水写生册》、《名家经典丹青——丘挺卷》、《丘园养素》、《一溪云》等,其中《山水画笔墨技法详解》被全国十余所艺术院校定为专业教材。
  在当代画坛上,丘挺是一个悟性高的画家。我们讲绘画要有天赋,这就看画家有没有很好地从心里面、从思想层面上去感悟,感悟世界的一个资质,丘挺有非常好的艺术素质。当然,这跟他后来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接受了很好的艺术教育、又到了北京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去攻读博士学位有关。这些我觉得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丘挺有很好的艺术感悟力。我觉得一个画家需要去接受技巧性训练的同时,更要能够默默地和古人对话,和自然对话,甚至把古人和自然与自己在一起同时对话。我看丘挺的艺术,他的艺术状态就是在这么一种对话关系里面。所以他的东西,在气息上很不一样。
  这些年来,画坛越加重视到中国画的发展要往回走,往回走不是从技巧方面、技法方面往回走,而是从一种心灵的状态和思想方法论这样一种层面往回走,去了解或者去感受体验古人是怎么作画的,古人运用他们的笔墨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虽然我们的现实生活已经不可能让我们回到古代社会,但是我想艺术创造就是有一种自我的假设或者说自我的回归,回到那个传统的世界深处,而不是传统的表皮的地方。那么像丘挺,他是在这个层面上沉浸到了传统的深处,所以他才能够品味出古代传统的那种笔墨的最微妙的韵味,特别是传统绘画中在笔墨的施展过程中所具备的那么一种从容不迫的、整个心神顺畅的一种创造心态。所以丘挺是在这个层面上,能够具备一种很沉稳的、很内在的创造形态的一位——所以他的绘画能够从容不迫地从心底里流淌出来,而不是学学古人表面的什么风格、样式、程式。
  中国画之所以能够成为这个世界上源远流长、生命不衰的绘画语言,就在于他是从内心升发出来的一种语言方式。丘挺在这个方面是追古人的,是和古人的,古代的笔法,古代的笔墨有一种很内在的默契。当然另外一方面他也描绘很多自然,他首先是从传统中了解到,或者说感悟了很多中国画的最重要因素,所以当他面对自然的时候,他就同样能够从容不迫跟地自然对话,所以他画面上的景色,可以说是徐徐打开,他那从容的笔墨所营造的山水是充满生机,也是非常自然而然地在画面上呈现出来,所以我是非常欣赏丘挺这样一种对传统对自然的态度。现在画坛上有很多画家,对传统的态度太粗糙了,太轻率了,同样对自然的态度也太急功近利了。而丘挺,我想他正是能够很沉稳地这样来对待,所以他的画我们叫做粗而不俗、古而不旧,这在当代难能可贵,非常有价值。
  在学术这个层面上,实际上没有古今之分,素质高的画家,都不会一味地守住篱笆之墙——我就在这个空间里面,丘挺就是这样,作为中国画家,特别是我们讲的讲究笔墨的水墨画家,他的整个思路和目光还是非常开拓的,他也注重今天当代艺术发生的许多新的现象,他不是一个都市中的古装人,而是今天当代生活中的一位在场者,所以他同样感怀今天的现实,特别是今天艺术上发生一些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看上去跟传统的东西相距很远,但是在精神层面上,在这个绘画的关键层面上有很多东西是相接的。丘挺很可贵的也在于这一点,所以他不会去预测今天发生的一些艺术上的新的变化,相反他会很注重这些新的艺术现象后面的一些观念形态的东西,这些观念形态的东西实际上也就是中国画最重要的特点。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画是观念的绘画,至少不是需要观念的绘画。特别是作为学者型的画家他注重这一点,所以他画的格调,他的作品中的观念就是很当代的,也是我们今天不同画种中出现的共同的特征。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其他文献
初来莫斯科的人,如果只呆上一个月,那么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将带着美好的印象离开。而如果超过一个月,情况就会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变。他会因为走得更远看得更多,而逐步接近这个领土面积几乎是中国两倍的庞大国家的真相。俄罗斯人有这样一种说法,俄罗斯是“莫斯科”加上“莫斯科以外的地方”。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社会阶层也由此发生分化。莫斯科、彼得堡等少数一线城市里,新兴中产阶级正走在从孵化到羽化的道路上。而
《世界知识》:目前中美关系的真实氛围是怎样的?  吴心伯:我感觉,美国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正在充分释放出来。以前,主要是美国战略学界和军方内部的保守派、强硬派经常会讲些很负面的话。但今年以来,华盛顿的中间派、谨慎派,甚至一些我们眼中的友好人士,也开始公开表达他们的疑虑。这就给大家造成一种直觉:中美关系是不是变坏了?美国的对华态度是不是到了一个转折点、临界点?  我认为,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东边的日本(连同美日同盟)已经对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构成了有效制约,西南边的印度又如何呢?实际上,在海洋地缘政治的构架内,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中国和印度的关系越来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因素阻碍着中国解决与  印度的领土纠纷问题  中国在西边没有直接的出海口,离中国最近的就是印度洋了。中国通往印度洋必须通过邻国巴基斯坦或者缅甸,但这样做面临着几乎不可超越的困难。印度洋
临阵换将有名堂    不久前,驻阿美军司令麦克里斯特尔接受媒体采访时嘲讽奥巴马政府的高级官员,在美国国内引起轰动。一向温文尔雅的奥巴马总统生气了,火速将这位在伊拉克战争中战绩斐然的司令从前线召回,就地免职,由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彼得雷乌斯取而代之。临阵换将一向被视为兵家大忌,但也有先例可寻。  139年前的美国南北战争中,担任联邦军总指挥官的麦克莱伦将军虽有出色的组织才能,但决策上瞻前顾后,有时还发
乌克兰风谲云诡的局势让世人看透了国际政治残酷的本质,同时也看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乌克兰的分裂凸显了俄罗斯与美欧之间在核心利益上的重大分歧,却意外地掩盖了不久前美国负责欧洲与欧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纽兰女士在与该国驻乌克兰大使的私人电话中大爆粗口,直呼“XXX欧盟”,言辞中充满了不屑与不敬一事。尽管美国随即就此事向欧盟道歉,并一再谴责首先披露此事的俄罗斯媒体“不地道”,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大西洋底的裂痕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7月4~5日,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在北京举办“共享安全:世界和平与全球治理”国际研讨会。  会议目的是对二战以来的全球安全与全球治理问题进行评估与反思,对未来全球治理结构进行更好的设计。会议主要议题是:二战以来国际安全体系的变迁与发展、联合国与全球治理机制的评估与反思、当前重大国际安全难题的治理与前景、中国在国
台湾学子一向有“来台大、去美国”的求学路线,但是近年来,“去大陆,求发展”已经成为台湾学生的新选项。台生已经成为继台商之后联系两岸的新群体,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  到大陆求学的台生不断增加  从1985年开始,大陆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台湾学生。随着两岸经济、文化领域交流的不断发展,到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从1985年到2000年的15年间,大陆高校招收的台湾本科学生为2
2013年,台湾社会围绕反对“核四”和媒体垄断、要求司法改革和土地正义等掀起新一波“公民社会运动”。特别是去年“洪仲丘受虐死亡事件”后,“公民1985行动联盟”以大规模网络串联、与蓝绿政党保持距离的形式发起“白衫军”运动,展示了台湾社会运动组织新模式。在新的“公民社会运动”带动下,台湾政坛传出前民进党主席林义雄有意整合公民社会团体组建新政团,以进军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和“立法委员”选举。随着2
印度总理莫迪于5月14~19日先后对中国、蒙古国和韩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莫迪总理的东亚三国行可谓各有侧重:在中国强调21世纪成为亚洲世纪取决于中印两国各自收获以及合作事项,在蒙古国强调印度是蒙古国的第三邻国和精神上的伙伴,在韩国则强调韩国是继日本后印度建立“2 2”对话机制的第二个伙伴。尽管东亚三国在印度战略棋盘上的权重有所差别,但东亚成为印度对外战略的重点布局地区是一个既成事实。  “东向政策”升
美国一直以西方民主价值的“传教士”自居。二战结束后,美国一直将向第三世界国家输出美式民主作为其重要的国家对外战略之一。中东变局让美国经历大喜大悲,深刻认识到其惯用的民主渗透手法已经失灵。最近两年,美国开始改变民主输出模式,将其重新包装,试图用更“温柔”的方式吸引美式民主的“目标客户”,进而隐蔽地达到目的。尤其在美国战略重点的亚太地区,美国正在打出“民主组合拳”,将其作为“重返亚太”的重要支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