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安全:世界和平与全球治理”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ho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7月4~5日,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在北京举办“共享安全:世界和平与全球治理”国际研讨会。
  会议目的是对二战以来的全球安全与全球治理问题进行评估与反思,对未来全球治理结构进行更好的设计。会议主要议题是:二战以来国际安全体系的变迁与发展、联合国与全球治理机制的评估与反思、当前重大国际安全难题的治理与前景、中国在国际安全体系转型中的新角色、“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对外合作以及中国国际关系期刊国际化发展与前景。
  国际关系学院副校长李家兴主持开幕式,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中国联合国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刘志贤,国际关系学院校长、《国际安全研究》编委会主任陶坚致辞。来自全国各地高校、智库、研究机构、国际关系学术期刊等的研究者和国外一些著名学者共150余人与会。黄仁伟、刘德斌、王逸舟、王正毅、唐永胜、杨伯江、秦亚青、吴思科、邢广程、郭树勇、刘江永、金灿荣、李薇等国内学者主持讨论或做学术发言,李形、赵穗生等海外研究者,以及巴里·布赞、陆伯彬(罗伯特·罗斯)、谷口诚等外国学者与会并发言。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国际安全研究》英文版(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首发式,陶坚和《国际安全研究》主编谭秀英分别致辞。
  《国际安全研究》杂志(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是中国第一本以安全研究为特色的学术期刊,以理论、议题、战略为主线,涵盖当代安全理论、战略与政策问题,在中国学术界享有一定声誉。
其他文献
新年伊始,朝韩关系终于有了一些好消息。  2月5日,韩朝在边界板门店举行红十字会工作接触,商定本月20日至25日在朝鲜金刚山举办离散家属团聚活动,而上一次是在2010年10月,已经过去了三年多。  能达成这个团聚活动的协议实属不易。早在今年1月6日,韩国总统朴槿惠就呼吁在春节期间举行离散家属会面活动。同日,韩国统一部向朝方正式提议,于10日在板门店朝鲜一侧的“统一阁”举行红十字会工作接触,讨论相关
殷罡:  伊核协议的签署势在必行,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势在必行。这个协议对谁来说都是不容易的,谁都希望它能够得以执行,不出大的意外。从现在起,我们可以考虑或展望一下“后伊核协议时代”的中东格局的一些特点。  讨论“后伊核协议时代”,首先要回顾一下“前伊核协议时代”中东的格局特征。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在中东“东遏两伊、西促和谈”,即遏制伊拉克和伊朗、力促以巴和谈。那时候,萨达姆的伊拉克在制裁下苟
随着“伊斯兰国”极端武装在伊拉克等地肆虐,包括基督教徒在内的当地宗教少数派为了躲避攻击而纷纷逃离家园。据报道,今年8月有8000名伊拉克人向法国提出庇护申请,其中多数为基督徒。法国总统奥朗德表示,伊拉克基督徒应该留在伊拉克,因为那是他们的国家。  独特的文化身份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阿拉伯人等同于穆斯林,而忽视了数百万基督徒在阿拉伯国家的存在。这些阿拉伯世界的基督徒与身边的穆斯林同胞一样讲阿拉
继2012年9月日本野田佳彦政权非法对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进行所谓的“国有化”以来,日本不断加快对其他远离日本本土的“离岛”进行“国有化”的步伐,2014年伊始,新一轮大规模的“离岛国有化”行动又将开始。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对于作为日本领海范围设定基点的约400个离岛,日本海洋政策与领土问题担当大臣山本一太2014年1月7日在记者会上透露,拟把其中约280个无主的无人岛“国有化”。山本
东盟希望向世界传递这样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在全球金融风暴肆虐、一些成员国受政治经济问题缠身之际,东盟还在照常运行,还在继续合作。世界应该继续重视东盟并对其保持信心。  由于轮值主席国泰国内部政局动荡。原定于去年12月举行的第14届东盟峰会几经推迟。举办地点也一变再变。2月27日至3月1日,峰会第一阶段,即第14届东盟首脑会议终于在泰国中部海滨小城华欣和差安(两个小城相距约20公里)举行。而峰会第二阶
初来莫斯科的人,如果只呆上一个月,那么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将带着美好的印象离开。而如果超过一个月,情况就会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变。他会因为走得更远看得更多,而逐步接近这个领土面积几乎是中国两倍的庞大国家的真相。俄罗斯人有这样一种说法,俄罗斯是“莫斯科”加上“莫斯科以外的地方”。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社会阶层也由此发生分化。莫斯科、彼得堡等少数一线城市里,新兴中产阶级正走在从孵化到羽化的道路上。而
《世界知识》:目前中美关系的真实氛围是怎样的?  吴心伯:我感觉,美国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正在充分释放出来。以前,主要是美国战略学界和军方内部的保守派、强硬派经常会讲些很负面的话。但今年以来,华盛顿的中间派、谨慎派,甚至一些我们眼中的友好人士,也开始公开表达他们的疑虑。这就给大家造成一种直觉:中美关系是不是变坏了?美国的对华态度是不是到了一个转折点、临界点?  我认为,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东边的日本(连同美日同盟)已经对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构成了有效制约,西南边的印度又如何呢?实际上,在海洋地缘政治的构架内,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中国和印度的关系越来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因素阻碍着中国解决与  印度的领土纠纷问题  中国在西边没有直接的出海口,离中国最近的就是印度洋了。中国通往印度洋必须通过邻国巴基斯坦或者缅甸,但这样做面临着几乎不可超越的困难。印度洋
临阵换将有名堂    不久前,驻阿美军司令麦克里斯特尔接受媒体采访时嘲讽奥巴马政府的高级官员,在美国国内引起轰动。一向温文尔雅的奥巴马总统生气了,火速将这位在伊拉克战争中战绩斐然的司令从前线召回,就地免职,由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彼得雷乌斯取而代之。临阵换将一向被视为兵家大忌,但也有先例可寻。  139年前的美国南北战争中,担任联邦军总指挥官的麦克莱伦将军虽有出色的组织才能,但决策上瞻前顾后,有时还发
乌克兰风谲云诡的局势让世人看透了国际政治残酷的本质,同时也看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乌克兰的分裂凸显了俄罗斯与美欧之间在核心利益上的重大分歧,却意外地掩盖了不久前美国负责欧洲与欧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纽兰女士在与该国驻乌克兰大使的私人电话中大爆粗口,直呼“XXX欧盟”,言辞中充满了不屑与不敬一事。尽管美国随即就此事向欧盟道歉,并一再谴责首先披露此事的俄罗斯媒体“不地道”,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大西洋底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