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堂中不断渗透“分层教学”的理念,有利于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可以通过巧设活动、创造体验、激发情感等途径来实施“分层教学”。
[关键词]分层 活动 体验 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66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应该关注全体学生,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课堂不断渗透“分层教学”的理念,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课堂参与方式,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从2012年开始,我校开始实施“分层教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并取得了很大成效。具体如下:实行“工作部”制,即把同一年段的12个班级平均分成3个教育工作部,每4个班级为1个教育工作部,根据学生综合水平的差异性又将每个工作部分成1个A层教学班(由两个班级AB层中的A层学生组成,以下B、C班级同理)、2个B层教学班、1个C层教学班。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笔者所执教的班级有B、C两层学生,如何兼顾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最优发展,是笔者三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下面就结合笔者三年来B、C层班级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怎样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
一、巧设活动,激学习热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强调了乐学的重要性,乐学比获得知识本身更有意义。教学的重点是通过教师的“教”激发学生的“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案例片段1】《生活离不开规则》
教师:上课之前,先做游戏 “击鼓传花”,每位同学都要积极参与,大家以讲台为鼓,铅笔盒为花。
现场情况:C层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的热情很高,B、C层一些平时不爱表现自己的学生也都能积极参与。传“花”的次序很乱,前后左右地乱传;击“鼓”的学生经常转过身看,引起其他学生的指责;而“花”落在某个学生的手里后,这个学生也不表演节目;有几个学生还在叫喊……一轮过后,活动无法继续。
教师:刚才的游戏活动,为什么会这么乱?
B层学生:老师,你没有制定好游戏规则。
教师:这位同学说得对极了,游戏没有规则就会乱。下面请你们给这个游戏制定活动规则,好吗?
学生A:“花”落在谁的手里,谁就要表演节目。
学生B:击“鼓”的人必须背对着大家,不准偷看。
学生C:传“花”要按规定的顺序进行。
……
制定好规则之后,再来一次“击鼓传花”,就显得秩序井然了。
教师:刚才的游戏活动,为什么一开始很乱,无法进行,后来大家玩得很好?
C层学生:后来我们制定了游戏规则。
教师:游戏中,需要制定并遵守规则,那我们生活中需不需要呢?请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B、C层学生发言比较积极。
通过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游戏,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再从游戏中引出生活离不开规则,让每位学生都明白了规则的重要性。通过游戏传授知识和道理,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乐于接受。
二、创造体验,促心灵感悟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对孩子来说,听到的最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将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入课堂,对学生的参与给予积极鼓励和大胆肯定,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情感,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
【案例片段2】《未成年保护法》
课前教师设计了一个情境——“钱丢了”,并悄悄找了一位B层女生表演。
B层女生:老师,上课前我突然发现,放在书包里的300元钱丢了,怎么办?
教师:你确定钱放在书包里了吗?一定是刚才丢的吗?
B层女生:确定。我出教室前还查看过的。
教师:是不是有同学在恶作剧啊?哪位同学开玩笑的,别闹了,快把钱还给她吧!
全班学生都在找,但没有发现。丢钱女生开始啜泣,其他学生开始发表意见。
C层生1:老师,搜身吧!趁钱还没有被转移。
B层生1:老师,不能搜身,等下课以后慢慢调查吧。
教师:现在有的同学说“搜”,有的同学说“不能搜”,我不知道听谁的。请你们分别陈述一下“搜”或“不搜”的理由。
C层生2:搜!能及时把钱找回来,还可以知道我们班级中谁这样不道德。大家是自愿被搜的。
B层生2:不能搜!我们谁都没有对他人搜身的权利,随便搜身会侵犯他人的人身权益。
教师:有同学刚才说到侵权,请问你们在学校学习主要受哪些法律的保护?
学生相继列举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
在这一课例中,以学生生活中会碰到的问题来设计活动环节,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激发情感,提品德素养
目前的中小学生普遍存在情感缺失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关爱他人和感恩的意识缺失,缺乏责任和合作精神,占有欲较强,独立意识和耐挫能力不足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感融入和渗透,以情育人,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努力达成学生情感的升华,道德境界、人文精神的提升,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丰富情感、积极生活态度、健康人格的人。基于此,思想品德课要注重教学过程的“情感融入”,真情施教,以情育人,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寓含的情感因素,让学生获得积极的、真切动人的道德情感感受和体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案例片段3】《我和父母》
笔者将这堂课取名为《懂你》。
教师:在与父母生活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与他们发生摩擦和冲突。冲突之后,你们会做什么?
学生:怄气不吃饭、不理他们、离家出走……
教师:那你们知道你们的父母会做什么吗?你们真的明白父母的想法吗?
教师播放刘墉《雪地上的脚印》,在播放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眼眶湿润。
教师:与父母吵架后,这雪地上的脚印,你们有没有发现呢?这种无怨无悔的爱能以奶粉和衣服的价值来衡量吗?
学生(声音低沉):不能。(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师播放了地震、水灾中的父母为救孩子而牺牲的图片,并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所知道的故事,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爱。
播放《孩子,你慢慢走》,这是一位母亲对天堂里的孩子的自述,从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教师:父母的爱是伟大而又无私的,通过本堂课的学习,相信你们一定有所感悟。
生1:我再也不跟他们吵架了。
生2:好好学习,再也不让他们生气。
……
活動:请写一封信给父母。(家长会上由班主任将信交给父母)。
教师:在我们还可以拥有他们的时候,请善待他们。
本堂课通过精心创设情境,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父母之爱的真正含义和人性的光辉。典型例子中主人公表现出的可贵精神深深触动了学生,实现了他们情感的升华,思想境界的提升,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分层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呼唤有效的活动教学,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的基础上,建立起为他们所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以实现他们可持续和富有个性化的发展。
(责任编辑 袁 妮)
[关键词]分层 活动 体验 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66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应该关注全体学生,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课堂不断渗透“分层教学”的理念,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课堂参与方式,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从2012年开始,我校开始实施“分层教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并取得了很大成效。具体如下:实行“工作部”制,即把同一年段的12个班级平均分成3个教育工作部,每4个班级为1个教育工作部,根据学生综合水平的差异性又将每个工作部分成1个A层教学班(由两个班级AB层中的A层学生组成,以下B、C班级同理)、2个B层教学班、1个C层教学班。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笔者所执教的班级有B、C两层学生,如何兼顾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最优发展,是笔者三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下面就结合笔者三年来B、C层班级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怎样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
一、巧设活动,激学习热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强调了乐学的重要性,乐学比获得知识本身更有意义。教学的重点是通过教师的“教”激发学生的“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案例片段1】《生活离不开规则》
教师:上课之前,先做游戏 “击鼓传花”,每位同学都要积极参与,大家以讲台为鼓,铅笔盒为花。
现场情况:C层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的热情很高,B、C层一些平时不爱表现自己的学生也都能积极参与。传“花”的次序很乱,前后左右地乱传;击“鼓”的学生经常转过身看,引起其他学生的指责;而“花”落在某个学生的手里后,这个学生也不表演节目;有几个学生还在叫喊……一轮过后,活动无法继续。
教师:刚才的游戏活动,为什么会这么乱?
B层学生:老师,你没有制定好游戏规则。
教师:这位同学说得对极了,游戏没有规则就会乱。下面请你们给这个游戏制定活动规则,好吗?
学生A:“花”落在谁的手里,谁就要表演节目。
学生B:击“鼓”的人必须背对着大家,不准偷看。
学生C:传“花”要按规定的顺序进行。
……
制定好规则之后,再来一次“击鼓传花”,就显得秩序井然了。
教师:刚才的游戏活动,为什么一开始很乱,无法进行,后来大家玩得很好?
C层学生:后来我们制定了游戏规则。
教师:游戏中,需要制定并遵守规则,那我们生活中需不需要呢?请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B、C层学生发言比较积极。
通过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游戏,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再从游戏中引出生活离不开规则,让每位学生都明白了规则的重要性。通过游戏传授知识和道理,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乐于接受。
二、创造体验,促心灵感悟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对孩子来说,听到的最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将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入课堂,对学生的参与给予积极鼓励和大胆肯定,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情感,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
【案例片段2】《未成年保护法》
课前教师设计了一个情境——“钱丢了”,并悄悄找了一位B层女生表演。
B层女生:老师,上课前我突然发现,放在书包里的300元钱丢了,怎么办?
教师:你确定钱放在书包里了吗?一定是刚才丢的吗?
B层女生:确定。我出教室前还查看过的。
教师:是不是有同学在恶作剧啊?哪位同学开玩笑的,别闹了,快把钱还给她吧!
全班学生都在找,但没有发现。丢钱女生开始啜泣,其他学生开始发表意见。
C层生1:老师,搜身吧!趁钱还没有被转移。
B层生1:老师,不能搜身,等下课以后慢慢调查吧。
教师:现在有的同学说“搜”,有的同学说“不能搜”,我不知道听谁的。请你们分别陈述一下“搜”或“不搜”的理由。
C层生2:搜!能及时把钱找回来,还可以知道我们班级中谁这样不道德。大家是自愿被搜的。
B层生2:不能搜!我们谁都没有对他人搜身的权利,随便搜身会侵犯他人的人身权益。
教师:有同学刚才说到侵权,请问你们在学校学习主要受哪些法律的保护?
学生相继列举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
在这一课例中,以学生生活中会碰到的问题来设计活动环节,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激发情感,提品德素养
目前的中小学生普遍存在情感缺失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关爱他人和感恩的意识缺失,缺乏责任和合作精神,占有欲较强,独立意识和耐挫能力不足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感融入和渗透,以情育人,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努力达成学生情感的升华,道德境界、人文精神的提升,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丰富情感、积极生活态度、健康人格的人。基于此,思想品德课要注重教学过程的“情感融入”,真情施教,以情育人,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寓含的情感因素,让学生获得积极的、真切动人的道德情感感受和体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案例片段3】《我和父母》
笔者将这堂课取名为《懂你》。
教师:在与父母生活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与他们发生摩擦和冲突。冲突之后,你们会做什么?
学生:怄气不吃饭、不理他们、离家出走……
教师:那你们知道你们的父母会做什么吗?你们真的明白父母的想法吗?
教师播放刘墉《雪地上的脚印》,在播放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眼眶湿润。
教师:与父母吵架后,这雪地上的脚印,你们有没有发现呢?这种无怨无悔的爱能以奶粉和衣服的价值来衡量吗?
学生(声音低沉):不能。(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师播放了地震、水灾中的父母为救孩子而牺牲的图片,并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所知道的故事,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爱。
播放《孩子,你慢慢走》,这是一位母亲对天堂里的孩子的自述,从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教师:父母的爱是伟大而又无私的,通过本堂课的学习,相信你们一定有所感悟。
生1:我再也不跟他们吵架了。
生2:好好学习,再也不让他们生气。
……
活動:请写一封信给父母。(家长会上由班主任将信交给父母)。
教师:在我们还可以拥有他们的时候,请善待他们。
本堂课通过精心创设情境,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父母之爱的真正含义和人性的光辉。典型例子中主人公表现出的可贵精神深深触动了学生,实现了他们情感的升华,思想境界的提升,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分层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呼唤有效的活动教学,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的基础上,建立起为他们所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以实现他们可持续和富有个性化的发展。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