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下课铃声响了,我放下手中的笔,走出办公室舒活一下筋骨。不经意间,伫立在教学楼前的两株棕榈闯进了视线。这两棵棕榈对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它们伴我走进这个校园,与我同欢乐、共风雨十数载。然而使我困惑的是:怎么当年同样个头的两株树,如今相差竟一米有余呢?我好奇地搜索着有关它们的记忆:十几年来,它俩矜持地伫立在教学楼前,迎宾接访,收藏着孩子们的欢歌笑语,收藏着教书育人的喜怒哀乐谁也没有留意它们的迥异,而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课铃声响了,我放下手中的笔,走出办公室舒活一下筋骨。不经意间,伫立在教学楼前的两株棕榈闯进了视线。这两棵棕榈对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它们伴我走进这个校园,与我同欢乐、共风雨十数载。然而使我困惑的是:怎么当年同样个头的两株树,如今相差竟一米有余呢?我好奇地搜索着有关它们的记忆:十几年来,它俩矜持地伫立在教学楼前,迎宾接访,收藏着孩子们的欢歌笑语,收藏着教书育人的喜怒哀乐
                            
                        
                        
                        
                            其他文献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愈发关注重视学生的英语教育。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科学、有效地英语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整体学习自信的良好提升,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未来更好地认知世界文化,进而健康和全面的成长。但长期以来,初中英语教学应试化特点严重,教师过分注重授课进度,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填充式的知识传授,造成课堂无趣乏味,学生英语实践与应用能力低下。而                                
                                
                             
							 
                            
                                
                                
                                    教育是个人情感、才智和自由思维在特定时空下的艺术创作。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证明:教师只有在一种发自内心力量的驱动下,才能充分激发内心的情感,激活自身的悟性和个人的思维;才能在教育这一艺术的殿堂里自由驰骋,并从中寻找到快乐,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种发自内心的力量就是所谓的“内驱力”。  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外显为持续保持的对教育工作的激情和定力。一个具有成长内驱力的教师,总是能够用求真的信念支持内在精                                
                                
                             
							 
                            
                                
                                
                                    【摘要】在初中英語阅读教学中,相当多的老师存在着认识误区,这不利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不符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通过分析“读思言”教学模式引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必要性,从分析阅读文本到“读”“思”“言”三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来阐述“读思言”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应用性。  【关键词】读思言; 阅读教学;思维  【作者简介】章胡进,福建省晋江市罗山中学。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认识误区  在初                                
                                
                             
							 
                            
                                
                                
                                    摘要: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但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却需要审慎。本文受生活中一档电视节目的启发,以人的发展是人的实然存在到应然存在的一种超越展开思想,从“真”的生活引导、“善”的个体关怀、“美”的环境陶冶来探讨学校道德教育从教学、教育、管理回归学生当下的生活。  关键词:道德教育 回归生活 真善美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121(2010)22-0009-04    学校                                
                                
                             
							 
                            
                                
                                
                                    对学生的教育应是立体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紧密配合。面对社会这个大环境,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力量有限。但是,对一个小环境——一个班级,班主任就大有可为了。通过家校合作,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教育价值取向一致,教育理念趋同,教育过程同步,教育途径互补,从而实现教师工作量的“瘦身”和教育效果的“增肥”。    一、发掘家庭教育资源,为学校教育“瘦身”    1.鸿雁传书,让家庭                                
                                
                             
							 
                            
                                
                                
                                    摘要:当前,我国中小学中人数过万的巨型学校不断涌现。从道德的角度审视,巨人学校作为一个陌生人堆积的地方,改变了学校空间的性质;巨型学校的管理容易滑向没有“人味”和教育性的“官僚体制”;巨型学校病态竞争常态化;巨型学校缺少公平;巨型学校是应试的天堂。巨型学校背后的直接推手是名校,真正的决策者是政府。  关键词:巨型学校;道德审视;反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121                                
                                
                             
							 
                            
                                
                                
                                    摘要:道德教育是以培养人、完善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但现实中的道德教育往往与人脱节,出现“人学空场”。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走出此种困境,从人的本性出发,使道德教育符合人的特点,突出道德教育提升人的目标,使“人成为人”。  关键词:道德教育;做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121(2010)15-0015-03    道德教育是以人为出发点,为了人、丰富和完善人的活动。                                
                                
                             
							 
                            
                                
                                
                                    新课程实施以来,作为最能体现品德课程特点的学习方式之一,体验活动无论在日常教学还是公开教学中,都是教师乐于采用的教学方式。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许多体验活动都存在着“泡沫”现象,具体表现为:“偏”——目标定位有偏差,“浅”——认知活动内容肤浅,与学生年龄水平不符,“虚”——活动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兴趣,“闹”——体验活动表面热闹,实则无效。针对这些误区,笔者认为,要提高品德体验活动的有效性,可以从如下                                
                                
                             
							 
                            
                                
                                
                                    教学目标  1.胸怀宽广,从小树立面向世界的雄心壮志。  2.懂得不同国家、区域、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学会尊重,学会宽容。  3.初步培养平等、友爱、公正、宽容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1.学生做好课前调查和资料搜集等工作;  2.教师准备课件、计分道具等。   教学过程  一、录像导入,揭示课题  师:老师先请大家看一个发生在美国的故事,请认真看,等会儿说说你                                
                                
                             
							 
                            
                                
                                
                                    人物速描    申海兰,山东省济宁市霍家街小学品德课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德育先进工作者,济宁市特级教师。先后承担“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3项,其中2项获山东省科研成果一等奖,多次执教国家、省级优质课,参加山东美术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和《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手册》《生命的教育》等教辅材料的编写工作。    转眼间,我从事小学品德教学已17年。17年里,我亲历了小学品德课程不断改革创新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