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作为最能体现品德课程特点的学习方式之一,体验活动无论在日常教学还是公开教学中,都是教师乐于采用的教学方式。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许多体验活动都存在着“泡沫”现象,具体表现为:“偏”——目标定位有偏差,“浅”——认知活动内容肤浅,与学生年龄水平不符,“虚”——活动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兴趣,“闹”——体验活动表面热闹,实则无效。针对这些误区,笔者认为,要提高品德体验活动的有效性,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准确”:体验活动的目标定位要准
学生学习体验的有效引发,需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期望,需要将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独特的话语体系与意义世界,需要将教学接受转变为教学对话,以舒展学生自由的心灵,使其体验生命的成长与意义。因此设计略高于已有经验的目标期望,进而通过内心不平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好奇心是任务动力向内部动力转化的关键。只有对教学活动真正的好奇、关注、感兴趣,学生才有可能对教学活动产生领悟、内心反应和体验,所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结构,进而融入其生命世界。
因此,教师在设计体验活动之前应该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一个全面的、准确的把握,只有对课时教学目标把握准确了,才能保证体验活动的形式和过程有助于目标的达成。
笔者曾参与研究《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西部大开发》(浙教版,下同)一课的教学,我们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1.认识西部地区所包括的12个省、市、自治区,了解西部蕴藏着宝贵的自然资源;2.通过搜集资料等形式懂得开发西部是为了协调东西部平衡发展,其最终目的是真正实现全中国共同富裕;3.能为西部发展献“金点子”,激发关注西部大开发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用了五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感受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而将五分之三的时间放在了感受东西部的差距,理解开发目的上。课堂上,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收入对比图表等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西部经济、教育等诸方面的落后,形成了强烈的思维冲击。随后,教师继续带着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要进行西部大开发?仅仅是为了“带动西部人民一起过上好日子”吗?通过讨论最终得出结论:西部大开发,得益的不仅仅是西部人民,也会带动东部地区的发展,实现全中国的共同富裕 。此刻,学生有的恍然大悟频频点头,有的心悦诚服地低声赞同,心中激荡着参与西部大开发的美好憧憬与激情。正因为教师准确把握了教学目标,据此设计的体验活动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再因势利导,解除困惑,使得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深化认识、激荡情感的“催化场”。
二、“精当”:体验活动的内容要与学生经验相当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只有知道学生在哪里,才能带他去我们想要他去的地方。”只有找准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才能促进学生的真正发展。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经验形成的手段,经验支撑着体验,体验丰富并超越着经验。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独特的经历和经验走进课堂,他们只会对与自己有关系或有意义的事物产生体验,对待同一事物,有些人之所以无动于衷,是因为缺乏与他们的主体关联。为此,教师在设计体验活动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通过体验活动唤起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主客观世界的沟通与融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笔者协助一位教师执教《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我长大了》一课。课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细致的学情问卷调查,发现学生都感受到了自己身体的变化,但对自己能力上的进步感受较为模糊,对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关心长辈更是毫无感觉。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体验活动:首先通过“穿穿儿时的小衣裤”“读读出生证”等活动,感受自己身体的变化;随后举行穿校服、系红领巾比赛,说说在校内外会做哪些事,感受成长的自豪;接着利用课件出示“成长阶段图”——妈妈怀孕、孩子学步、家人照顾生病的孩子等,唤起孩子对现实生活的回忆;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表演“爸爸下班刚回家”“妈妈拖地累了”“爷爷奶奶双休日来我们家了,你会怎么做”等场景。
由于这些体验内容是在充分了解二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基础上制定的,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将孩子的能力增加视为成长的重要特征,敏锐地捕捉了学生的认知空白,将感受家人的亲情,变“懂事”了作为长大了的突出表现,所以依据这样的教学目标精当设计的体验活动,在课堂上推进了教学,在思想上提高了孩子的认知。
三、“有趣”:体验活动形式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一致性越高,学生接受的程度也越高,兴趣也就越浓厚。在教学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联系学生原有生活积淀,运用恰当的形式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从自己的愿望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才能获得真实、有效的感受。
如笔者在执教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我喜欢过年》一课时,不是按常规上课,而是把整节课设计成了“过年”的体验活动:课一开始播放两分半钟热热闹闹过年的课件,唤起孩子以往过年的愉快体验,随后在欢快的《金蛇狂舞》的音乐中让学生动手,自由布置教室。孩子贴福字,挂中国结,写春联……把教室布置成了充满过年喜庆气氛的“大家庭”。在此情境下,学生说过年习俗,讲过年故事,演过年情景,祝过年吉祥,定过年计划,开开心心地过了一个“年”。直到铃声响起,大家还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地达成了。
又如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你帮我,我帮你》一课的教学,在笔者的指导下,执教教师改换了体验内容,选择了学生秋游时的一张照片来创设情境。照片中一位男孩没带水口渴得不行,一位女孩拿出自己的水壶把水倒入男孩口中。教师请当事人介绍完当时的情况后,在配乐声中用饱含真情的赞美夸奖了帮助同学的女孩,随后请其他学生说说自己在秋游时得到的帮助。此刻,几个月前的情景似乎又出现在了学生眼前,学生滔滔不绝地述说起来。有的感谢同学带她找厕所,有的感谢同学帮他整理书包,有的感谢同学帮她给受伤的手指贴创可贴。课堂上充满了浓浓的互助情。由此可见,创设的体验活动来自于孩子的真实生活,真实地再现某些生活实景,能使学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与情境中人物的结合点,让现实生活与课堂实现“无缝对接”,讨论时学生自然就有感而发,有情可表,有话可说了。
四、“实效”:体验活动要有效提高学生道德认识
有效的活动是品德课的生命所在,只有那些让儿童真正有所体验、感悟和收获的活动,才是有价值的活动。理想的活动过程是一个生活的过程,一个知识的过程,是知识与生活共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经历经验的活化,即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尤其是生活情境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情境中熟悉的参照物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学生以“自我”去理解、感受,进而生成情感与意义的过程便是教学内容向学习内容内化的过程。因此,体验活动的过程应尽可能简单,而内涵、意蕴尽可能富有深意,既能实现多种课程的整合,又能使学生轻而易举归纳出课程需要感悟的道理。
经过数次试教之后,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动物、植物和我们》一课的老师对体验活动作了调整:在认识植物的生命现象这一环节中,教师借助了两个载体:玉米和鹅卵石。首先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两者有什么不同,目的是体验出一个是有生命的,一个是没有生命的。之后让学生为玉米的生长图片排一排序。通过活动,学生轻松地知道了植物一般要经过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等过程,这时教师适时总结这些就是植物的生命现象。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来补充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植物的生命现象,学生在排序的基础上补充了植物需要饮水、会长高等生命现象。之后教师播放一段表现植物生长全过程的录像,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快速呈现植物生长过程,让孩子直观生动地感受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这样扎扎实实的活动步步深入,从学生生活出发,在“摸”的过程中回顾了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排”的过程中理解了生命过程,在“补”的过程中提升了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在“看”的过程中牢固建立了对植物生命的认知。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形象地解释体验活动的意义:“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也就记住了;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都需要通过形形色色的活动来体验和感悟,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正确的道德认知,也需要通过情感体验来加以巩固和深化,才能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内驱力,增大道德行为实施的可能性。只要我们把“准”体验活动的目标,注意内容的“当”,形式的“趣”,结果的“效”,就一定能够创设充满生活趣味的课堂,带领学生走向成长的彼岸。
(作者单位:杭州市时代小学浙江杭州310009)
责任编辑徐向阳
一、“准确”:体验活动的目标定位要准
学生学习体验的有效引发,需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期望,需要将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独特的话语体系与意义世界,需要将教学接受转变为教学对话,以舒展学生自由的心灵,使其体验生命的成长与意义。因此设计略高于已有经验的目标期望,进而通过内心不平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好奇心是任务动力向内部动力转化的关键。只有对教学活动真正的好奇、关注、感兴趣,学生才有可能对教学活动产生领悟、内心反应和体验,所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结构,进而融入其生命世界。
因此,教师在设计体验活动之前应该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一个全面的、准确的把握,只有对课时教学目标把握准确了,才能保证体验活动的形式和过程有助于目标的达成。
笔者曾参与研究《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西部大开发》(浙教版,下同)一课的教学,我们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1.认识西部地区所包括的12个省、市、自治区,了解西部蕴藏着宝贵的自然资源;2.通过搜集资料等形式懂得开发西部是为了协调东西部平衡发展,其最终目的是真正实现全中国共同富裕;3.能为西部发展献“金点子”,激发关注西部大开发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用了五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感受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而将五分之三的时间放在了感受东西部的差距,理解开发目的上。课堂上,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收入对比图表等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西部经济、教育等诸方面的落后,形成了强烈的思维冲击。随后,教师继续带着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要进行西部大开发?仅仅是为了“带动西部人民一起过上好日子”吗?通过讨论最终得出结论:西部大开发,得益的不仅仅是西部人民,也会带动东部地区的发展,实现全中国的共同富裕 。此刻,学生有的恍然大悟频频点头,有的心悦诚服地低声赞同,心中激荡着参与西部大开发的美好憧憬与激情。正因为教师准确把握了教学目标,据此设计的体验活动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再因势利导,解除困惑,使得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深化认识、激荡情感的“催化场”。
二、“精当”:体验活动的内容要与学生经验相当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只有知道学生在哪里,才能带他去我们想要他去的地方。”只有找准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才能促进学生的真正发展。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经验形成的手段,经验支撑着体验,体验丰富并超越着经验。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独特的经历和经验走进课堂,他们只会对与自己有关系或有意义的事物产生体验,对待同一事物,有些人之所以无动于衷,是因为缺乏与他们的主体关联。为此,教师在设计体验活动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通过体验活动唤起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主客观世界的沟通与融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笔者协助一位教师执教《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我长大了》一课。课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细致的学情问卷调查,发现学生都感受到了自己身体的变化,但对自己能力上的进步感受较为模糊,对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关心长辈更是毫无感觉。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体验活动:首先通过“穿穿儿时的小衣裤”“读读出生证”等活动,感受自己身体的变化;随后举行穿校服、系红领巾比赛,说说在校内外会做哪些事,感受成长的自豪;接着利用课件出示“成长阶段图”——妈妈怀孕、孩子学步、家人照顾生病的孩子等,唤起孩子对现实生活的回忆;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表演“爸爸下班刚回家”“妈妈拖地累了”“爷爷奶奶双休日来我们家了,你会怎么做”等场景。
由于这些体验内容是在充分了解二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基础上制定的,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将孩子的能力增加视为成长的重要特征,敏锐地捕捉了学生的认知空白,将感受家人的亲情,变“懂事”了作为长大了的突出表现,所以依据这样的教学目标精当设计的体验活动,在课堂上推进了教学,在思想上提高了孩子的认知。
三、“有趣”:体验活动形式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一致性越高,学生接受的程度也越高,兴趣也就越浓厚。在教学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联系学生原有生活积淀,运用恰当的形式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从自己的愿望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才能获得真实、有效的感受。
如笔者在执教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我喜欢过年》一课时,不是按常规上课,而是把整节课设计成了“过年”的体验活动:课一开始播放两分半钟热热闹闹过年的课件,唤起孩子以往过年的愉快体验,随后在欢快的《金蛇狂舞》的音乐中让学生动手,自由布置教室。孩子贴福字,挂中国结,写春联……把教室布置成了充满过年喜庆气氛的“大家庭”。在此情境下,学生说过年习俗,讲过年故事,演过年情景,祝过年吉祥,定过年计划,开开心心地过了一个“年”。直到铃声响起,大家还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地达成了。
又如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你帮我,我帮你》一课的教学,在笔者的指导下,执教教师改换了体验内容,选择了学生秋游时的一张照片来创设情境。照片中一位男孩没带水口渴得不行,一位女孩拿出自己的水壶把水倒入男孩口中。教师请当事人介绍完当时的情况后,在配乐声中用饱含真情的赞美夸奖了帮助同学的女孩,随后请其他学生说说自己在秋游时得到的帮助。此刻,几个月前的情景似乎又出现在了学生眼前,学生滔滔不绝地述说起来。有的感谢同学带她找厕所,有的感谢同学帮他整理书包,有的感谢同学帮她给受伤的手指贴创可贴。课堂上充满了浓浓的互助情。由此可见,创设的体验活动来自于孩子的真实生活,真实地再现某些生活实景,能使学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与情境中人物的结合点,让现实生活与课堂实现“无缝对接”,讨论时学生自然就有感而发,有情可表,有话可说了。
四、“实效”:体验活动要有效提高学生道德认识
有效的活动是品德课的生命所在,只有那些让儿童真正有所体验、感悟和收获的活动,才是有价值的活动。理想的活动过程是一个生活的过程,一个知识的过程,是知识与生活共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经历经验的活化,即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尤其是生活情境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情境中熟悉的参照物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学生以“自我”去理解、感受,进而生成情感与意义的过程便是教学内容向学习内容内化的过程。因此,体验活动的过程应尽可能简单,而内涵、意蕴尽可能富有深意,既能实现多种课程的整合,又能使学生轻而易举归纳出课程需要感悟的道理。
经过数次试教之后,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动物、植物和我们》一课的老师对体验活动作了调整:在认识植物的生命现象这一环节中,教师借助了两个载体:玉米和鹅卵石。首先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两者有什么不同,目的是体验出一个是有生命的,一个是没有生命的。之后让学生为玉米的生长图片排一排序。通过活动,学生轻松地知道了植物一般要经过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等过程,这时教师适时总结这些就是植物的生命现象。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来补充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植物的生命现象,学生在排序的基础上补充了植物需要饮水、会长高等生命现象。之后教师播放一段表现植物生长全过程的录像,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快速呈现植物生长过程,让孩子直观生动地感受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这样扎扎实实的活动步步深入,从学生生活出发,在“摸”的过程中回顾了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排”的过程中理解了生命过程,在“补”的过程中提升了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在“看”的过程中牢固建立了对植物生命的认知。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形象地解释体验活动的意义:“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也就记住了;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都需要通过形形色色的活动来体验和感悟,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正确的道德认知,也需要通过情感体验来加以巩固和深化,才能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内驱力,增大道德行为实施的可能性。只要我们把“准”体验活动的目标,注意内容的“当”,形式的“趣”,结果的“效”,就一定能够创设充满生活趣味的课堂,带领学生走向成长的彼岸。
(作者单位:杭州市时代小学浙江杭州310009)
责任编辑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