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岗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联动体系构建研究

来源 :体育师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nubaijia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借助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和实地考察法,从竞赛联动、教学联动、训练联动和管理联动四个层面确定了龙岗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联动建设的顶层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涉及四个一级指标,20项二级指标的联动体系,所确定的指标因子载荷为85.70%,涵盖了龙岗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联动建设的绝大多数指标信息,并进一步对指标权重做出量化判断,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模型。最后,提出龙岗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联动建设的具体路径和以某集团校为例的内部联动实施设想。
   关键词: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联动体系;顶层设计;龙岗区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5.023
   基金项目:2020年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校园足球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课题号:20SXZPT03)
   收稿日期:2021-06-27
  作者简介:王献英(1966-),女,河北涞水人,本科,教研员,正高级教师
   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2018年4月,为加快推进校园足球教育发展,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从科学布局、精准发力、示范引领、激励創新等方面提出我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的推广、教学、竞赛、样板、荣誉、科研、宣传和推进八大体系,这也成为推进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校园足球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1]。自2014年国家推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国家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实施以来,得到教育部批复认定的特色学校已达到20218所,提前3年完成战略目标。中小学校已经积累了厚实的足球运动发展的后备人才基础,形成了较强的联动效应,带动参与足球运动群体规模快速增长,顶层设计与底层回应形成良好互动机制,极大丰富了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和体育文化氛围的提升[2]。
  龙岗区作为我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示范区,在推进体系构建方面也应当走在时代前沿,积极探索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联动体系,这既是一个全新的探索思维,亦是创新性实践的尝试。同时,试图把这些分散的学校“点”连接成“线”,从宏观角度并置于系统结构的框架之下与供求关系之中,通过科学的组织、调整、反馈与管理,构建联动教育机制,形成井然有序的组织结构,打造传递流动、循环交换的教育生态系统,以提高校园足球教育效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龙岗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联动体系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借助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平台,查阅国内外有关“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构建”“学校体育顶层设计”方面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学术观点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
  1.2.2 德尔菲法
  通过征询相关领域专家、校园足球教师、特色学校建设负责人意见,并对联动体系指标进行筛选和评判,以得出科学有效的评判结果。
  1.2.3 实地考察法
  了解龙岗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联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择龙岗区部分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作为案例实地考察,对校园足球竞赛、教学、训练、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查访谈。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龙岗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联动建设的顶层设计
  为全面推进龙岗区校园足球体系建设,完善工作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按照2020年9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从教学训练、竞赛、体教融合、普及推广等方面制定校园足球体系顶层设计行动目标,到2022年中小学生经常参加足球运动人口要达3 000万以上,推进地区、城乡校园足球均衡发展,建立省、市、区等不同级别训练营,完善各层次、立体化训练体系,深化校内—校际—选拔—国际交流于一体的校园足球赛事联动体系[3]。结合《深圳市校园足球发展规划》《深圳市足球振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等文件精神,以及龙岗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实际,制定联动建设的顶层设计方案(见图1),涵括竞赛联动、教学联动、训练联动和管理联动四个层面。
  2.2 龙岗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联动建设初选指标筛选
  龙岗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联动建设指标的确定以顶层设计为筛选依据,从竞赛联动指标、教学联动指标、训练联动指标和管理联动指标四个方面来进行体系建构。龙岗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联动指标体系的筛选过程为:
  第一步:确定四个一级评价指标(教学联动指标、训练联动指标、竞赛联动指标和管理联动指标)。
  第二步:依据一级指标,通过头脑风暴和经验判断初步确定二级指标,并制定进一步筛选的分工。
  第三步:查找文献,从文献中搜集有关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竞赛和管理联动建设的二级指标。
  第四步:实地访谈征询一线教师、管理人员和专家意见,主要是结合龙岗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实际,针对如何做好顶层设计,实现校园足球事业的联动建设与整体发展广泛收集意见。
   第五步: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得出龙岗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联动建设的初选指标(见表1):教学联动指标6项,训练联动指标6项,竞赛联动指标6项,管理联动指标5项,共计23项二级指标,涉及教学内容、目标、方法、思想、教研等。
  2.3 专家评判
  为科学判定龙岗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联动建设指标筛选结果的科学性、指标合理性,征询校园足球建设领域的研究专家、校园足球教师、直接分管领导25人,意见征询方式为开放式问题判断。所有初选指标25名专家均认为符合联动建设指标的筛选条件,但重要性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具体量化评判过程如下:
  第一步:把25名专家对各项二级指标的五级制评判结果相加汇总,得出各单项指标的合计得分。   第二步:用合计得分除以25即可求得该项指标的均值得分。
  第三步:为便于对量化结果进行评价,通常采用百分制方式进行判断,即把数据放大20倍,求得各项指标的百分制量化结果,得出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合格(60~69分)、不合格(60分以下)评判结果,对不合格指标做删除处理。龙岗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联动建设指标专家评判结果如下(表2)
  2.4 指标权重
  2.4.1 因子载荷量化
  计算联动建设指标权重之前,对这些指标因子载荷所涵盖的信息情况进行判断,判断依据采用所有保留指标(20项评判后指标)的合计得分占所有评判指标总分(包括20项评判后指标、3项删除指标,以及专家认为评判指标不够全面,又添加的所有指标得分)的百分比。其中,保留的20项指标合计量化结果为2 068分,删除的三项指标得分为159分,专家添加的指标得分为136分,所有指标的合计得分为2 413分,由此计算得出,本研究所确定的指标所占的比重为85.70%,也就是说这20项指标因子载荷为85.70%,涵盖了龙岗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联动建设的绝大多数指标信息,可以做进一步的指标权重判断。
  2.4.2 一级指标权重
  一级指标权重的计算方式为,用各项一级指标所涵盖的二级指标专家评判得分除以保留指标的合计得分(2 068分),一级指标评判结果(见表3):最为重要的教学联动指标,所占的权重为0.2872,其次为竞赛联动(权重为0.2582)、管理联动指标(权重为0.2573 ),训练联动指标所占的比重相对偏低,权重系数为0.1973。
  2.4.3 龙岗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联动指标体系与权重模型
  二级指标权重的计算采用该项二级指标专家评判的合计得分除以所属一级指标的合计得分,如:教学内容专家评判得分为113分,所属的教学联动指标合计得分为594分,那么,计算得出教学内容的指标权重为0.1902,以此类推得出龙岗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联动指标体系与权重模型(见表4)。
  3 龙岗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联动建设路径
  依据龙岗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联动建设的顶层设计方案,从客观量化角度确定了联动建设的指标体系與权重模型,依据联动建设指标的重要性程度,结合龙岗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实际,制定建设路径的逻辑框架(见图2),并提出以下联动建设的具体实施路径。
  3.1 教学联动指标
  第一,教材内容联动衔接方面。构建小学、初中、高中三阶段教育体系,研制本区中小学足球校本课程纲要,以小学打基础、初中是关键、高中出成绩的整体编制思想,内容要体现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确保教材内容有效衔接与过渡,使不同阶段教学内容具体化[4];第二,各特色校教学目标按照体系化、系统整体化、精准化建设方案,从身体健康、知识技能、认知、情感目标方面构建多级教学目标体系。小学注重足球兴趣、个性、智力发展和一般足球运动能力,初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激发足球运动学习动机,培养足球核心素养,高中阶段注重知识技能、身、心等多维健康观的塑造;第三,确定小学游戏法、初中巩固练习法、高中实战比赛法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联动体系,创新和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推进足球教法的深度改革;第四,确定小学快乐体育、初中阳光体育、高中素质教育思想紧密衔接的教学思想体系;第五,教研文化联动按照“一校一品”特色方案[5],要求同一层级或不同层级学校、教师,及同街道、跨街道间足球教研文化活动联动,如:各特色校之间进行的教学观摩活动、足球基本功比赛,多校联合申报校园足球课题,通过教研合作进行足球相关研究;第六,不同学段教学考核评价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发挥评价的反馈功能,建立校校联合、不同层级学校之间区域性考核评价联动制度,实现各阶段评价体系相互衔接、互为一体。
  3.2 竞赛联动指标
  做好龙岗区校园足球竞赛体制的顶层设计,制定龙岗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联动发展的竞赛制度。不能为了迎合竞赛成绩需求,只抓竞赛队伍忽略社团队伍,只抓课余训练忽略常规课程,更不能急功近利,“只为成绩”而各自为战。在竞赛任务安排和赛事流程上,建议每年至少组织4次班级、校内竞赛,淡化比赛的竞技性,增加比赛的趣味性、参与大众性,组织多样性,采用循环赛制变换多种比赛形式,如选拔赛、分组赛、交流赛等,通过制定竞赛联动规划尽量体现比赛的公平性。小学阶段多开展小规模5人制比赛,初中可多组织校内8人制及以上的非正规性比赛,高中阶段可适当增加11人制比赛。举办足球主题运动会,各特色校之间进行学生的基本功比赛(内容:颠球、运球过杆、射门)等小项目比赛。同时,各小学成立足球协会,以班级为会员单位,形成全员关心足球,管理足球的氛围,并提供资金支持组织多种形式足球赛事活动,使不同级别、类型赛事活动进入组织开展的常态化,并把比赛成绩纳入升学考核加分项,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2 训练联动指标
  第一,对龙岗区校园足球教练员实行注册制度,主管部门可对注册教练进行统一管理,由教育部门牵头优先解决部分学校足球教练员不足的问题,尽快使每个足球特色学校拥有至少1名专职足球教师,体教部门协调开展校园足球教师专项培训,允许退役运动员经过培训之后参加校园足球工作,承担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赛事等工作,以实现师资资源共享;第二,龙岗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数量的增加,以及校园足球运动的全面普及推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场地不足。中小学校园足球场地设施属于公共体育服务资源,通过建立集团校内部或邻近特色校之间场地设施共享联动服务机制,制定校园足球训练使用调配方案,以实现训练资源的最大化开发和利用;第三,通过调查了解,龙岗区校园足球训练得不到有效保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主要依靠国家、地方政府财政拨款,还没有发挥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力量,可对资金进行统一调配使用,实现训练资金保障的联动共享。   3.3 管理联动指标
  第一,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尚未建立长效机制,为规范教学、训练、竞赛制度,需要建立龙岗区校園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和教练员/裁判员分级培训制度,明确培训任务、目标;第二,家庭、学校、政府无法达成整体有机协调,未能构建顶层设计来统筹与监督联动机制,需要构建家长支持、学校协同育人、社会关注、政府引导的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关联共建体系[6];第三,校园足球运动员人才培养和输送中应统筹协调,疏通各学段人才培养、输送体制,建立相关制度,体校等行政部门尝试打通市域足球运动人才升学通道,建章立制完善运动员的教学与学籍管理制度,并创建“教训赛”不冲突的教学和考试管理制度,以防止人才输送链的断裂。各特色校应打造“踢好足球,上初中”“踢好足球,上高中”“踢好足球,上大学”的三层校园足球人才输送设想,如:区域内集团校之间或非集团校的小、初、高可由相关部门或校长牵头搭线,对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定点培养和输送,形成一条龙的人才升学路径,避免出现人才培养的断层;第四,龙岗区监督机制联动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校园足球开展是否按照顶层设计要求执行各项常规工作,通过选聘足球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强的专家型教师组建龙岗区校园足球建设监督专家智库,形成小学、初中、高中多层级联动的教学监督体系,及时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校园足球顶层设计能够贯彻落实;第五,建立健全龙岗区校园足球监督管理制度和评价标准体系,同一层次学校按照相同的评价标准分别对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竞赛等开展情况进行客观量化,制定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的“奖惩机制”,并作为资金拨款的重要依据。把每个学校校园足球开展的评价结果进行反馈,特别是达不到建设标准要求的要制定整改方案,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反馈机制。
  4 龙岗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集团校个案设想
  事物的发展不能一味地在等待,在上级行政部门已经统筹支持的假设基础上,以龙岗区集团校为个案的内部联动设想,现阶段需要做哪些工作。首先,要理清联动建设发展的畅通,在上级行政部门已经统筹基础上,还需要解决两个角色,即“校长”和“家长”。如果一名学生一直在踢球,成绩直线下降,家长是否会支持呢?如果集团学校的校长不重视体育,只抓文化课成绩,那政策文件传达下来可能只是流于形式。为此,所有的联动设想需要得到校长的大力支持,在此基础集团校应当确定整体的校园足球发展战略方针,即小学打基础、初中是关键、高中出成绩的战略思想。管理领域最核心的是校长,集团校校长是否可以将足球声势造大,打造“踢好球,上初中,踢好球,上高中”的号召;来改变另一个角色“家长”的担忧,如果家长能够看见自己孩子通过踢球可以走一条升学之路,自然也会支持孩子去踢球,家长的问题就解决了。口号打响后,参与足球学生会越来越多,足球队也会增加,改变以往先从底层增加训练队,可以从高中进行逐级向下布点增加[7];结合本区人才输送方案协调学校各部门打通一条人才输送道路,如:将特别突出的足球特长生输送至体校、市队、省队、青训。而在学校体育训练就需要建立一个小升初、初升高的足球升学政策,符合条件的学生从集团校内部对口输送。其次,每个集团校内部组织班级足球联赛、全明星比赛、趣味性比赛,校际间可定期开展交流比赛,将校园足球的声势造大。学校内部成立校园足球协会,学生学习裁判法,执裁日常比赛。在训练上,可聘请退役的专业教练员进行训练,制定集团校间的场地共享方案,解决训练队场地不够的问题。
  5 结论
  校园足球的发展既需要顶层的设计也需要底层回应,只有先做好顶层设计,各行政部门协同建章立制,形成联动机制,上下层积极互动,每一环节层层落实,校园足球建设才会长久发展。根据新校园足球教育链发展的影响因素创设性从竞赛联动、教学联动、训练联动
  和管理联动四个层面提出联动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思路,在研究中理论色彩较为厚重,落地措施略有不足,后续可从某一领域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以促进校园足球的稳固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磊磊.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一体化体育课程的衔接构想——以义务教育阶段校园足球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09):67-72.
  [2]何巧.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我国校园足球管理体系进行研究[C]//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2020年第四届中国足球文化与校园足球发展论文摘要集.淮北: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63.
  [3]张志刚,高峰.我国校园足球监控体系构建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04):104-109.
  [4]陈瑜.小学校园足球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探究与构建[J].运动,2017(12):9-10.
  [5]黄平.构建广州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D].广州:广州体育学院,2017.
  [6]周兴生,谭嘉辉.我国校园足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构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4(03):300-308.
  [7]毛振明,刘天彪,李海燕.校园足球实施一年来的成绩、经验与问题——论“新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之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03):5-10.
其他文献
摘 要:“教会、勤练、常赛”是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指出:“教会”是学校体育的目标,体育教师是“教会”的前提条件,场地器材是“教会”的物质基础,时间是“教会”的重要保障,教材是“教会”的重要载体;“勤练”是“教会”的重要途径,体育课是“勤练”的主阵地,要多法提高学生的学练时间和学练积极性,课外的“勤练”和校外的“勤练”是重要的补充;“常赛”是“勤练”的催化剂,也是评
期刊
摘 要:篮球作为我国传统特色体育项目之一,其发展在我国体育业占据重要地位。而中小学体育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关键节点,是构建体育强国的重要步骤。激励理论在中小学篮球训练的运用,具有提高兴趣,增加训练热情,挖掘潜能,创新训练方式等作用。探索激励理论在中小学篮球训练中的运用策略,为提高中小学篮球训练质量水平,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激励理论;中小学;篮球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8.12
期刊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描述性研究法对我国体育教学幼小衔接阶段的实际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大部分幼儿园在体育活动课中的教学质量不佳,且家庭、幼儿园、小学三方对幼儿衔接小学阶段体育锻炼不重视,从而导致了孩子在小学体育中缺乏兴趣,随即带来课堂教学效果不如意,最终难以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研究认为家、园、校三方共同积极配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能促进学龄前儿童尽快适应小学体育生活。
期刊
摘 要:为促进五邑地区校园足球的发展,开展五邑侨乡校园足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五邑地区13所中学的校园足球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如下困境:1)教育部门和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足球课时设置不足;2)缺乏足球专修教师,导致教学内容过于简单;3)校园足球队训练非常规化,仅为应付比赛而临时组建;4)足球训练队训练内容单一,仅对技战术进行训练
期刊
汉籍英译大热,吸引着国内学者涉足该领域。不可否认,汉籍英译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英语国家的传播与交流。《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长期以来,大量的海内外学者和译者分别从文学及文化等角度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对比。在本次研究中,作者将以许渊冲先生1993年《诗经》英译本为例,重点研究在关联顺应模式在该版本隐喻翻译中的表现,以求获得诗词隐喻翻译中的几点启示。
  关联—顺应模式由中国学者杨平在2001年提出。该理论建立在斯伯博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和维索尔伦所提出的顺应论的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梳理功能性训练的概念释义、历史发展、应用研究,旨在探讨功能性训练的概念本质、应用转向、研究与应用局限、未来展望。研究认为:1)功能性训练经历了从物理治疗领域到运动训练领域的应用转变;2)功能性训练尚存在研究对象不足、实证研究不足、专项整合不足以及盲目推崇等问题;3)未来功能性训练在物理治疗、运动训练两大领域的应用将由上升期过渡至平稳期,但在体医融合、军民融合等领域的发展将进入
期刊
摘 要:从推拉理论的视角深入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动机与需求规律,基于文献综述编制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推-拉-阻量表;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福州大学城5所高校的908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对其进行实证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动机的推力包含“健身健美”“社交与学习”;拉力包含“舒压放松”“锻炼特质与服务”和“外部效应”;阻力包含“个人阻碍”和“设施与能力阻碍”。(
期刊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体育教学实践,提出并界定了“朋辈压力”“雏鸟首飞期”概念,建构了“朋辈压力”架构。针对小学游泳教学中出现的非技能缺失学习停滞现象,从促进学习真实发生、干预的准备、干预的实施、干预后的評价四个方面探讨“朋辈压力”的合理性和增益效果,指出游泳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从心理层面,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引领学生尽快走出技能学习停滞期,平稳过渡到进阶难度的练习阶段。
期刊
摘 要:应急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生命安全也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需求(马斯洛需求理论),借助学校教育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防能力,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定向运动教学与应急安全教育的关联性及融合的适切性,从单元目标、单元内容、学练流程、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度融合,既创新了体育课堂形式,又探索了应急安全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技能,总结出了定向运动教学融合应急安全教育的学练成效,
期刊
摘 要:健康行为作为体育学科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最容易忽视。培育主要路径:体育课教会学生专项运动技能,健康教育课教会学生健康知识,通过课内外自主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设置教学情境提高学生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能力。用概念控制学生健康行为素养的生成、关注学生获得积极身体练习体验是基于身体练习体验培育高中生健康行为素养最显著的两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