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学生走上习作之路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ong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级是小学中年级的起始阶段,而习作教学是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学生从一、二年级“写自己想说的话”过渡到三、四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必须历经一个“从句到段、再到短篇”这样循序渐进的习作实践过程。对于这样的过渡,很多学生难以适应,甚至会产生畏难情绪,他们根本不知道该写什么、怎么写,更别提结构完整、有序表达了。
  文章是由一个个段落构成的,要想写好篇,必须先要写好段落。段落写作只有中心明确、有序表达,即有内容、有顺序,才可以说是写好了一段话。那么,如何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写好一段话的方法和写作方法呢?仿写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让学生多进行仿写练习,多进行小练笔,是习作教学的有效方法。
  细看语文教材,每一篇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不论是字、词、句的运用,还是谋篇布局、修辞手法都令人称赞,可谓匠心独运,正是学生学习写作最直接、最便捷的范本。近年来,我一直努力尝试将作文训练重点分散到每节阅读教学课上,立足教材文本,选择每一课文段中最典型的段落和写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并进行对应的仿写训练,让学生进行模仿尝试,学以致用,既能帮助他们积累和丰富语言,又不会使学生对写作产生畏惧情绪。既然要把语文教材作为重要的习作教学资源,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教材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适时适度地进行“二次开发”,抓住典型段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细致体会写法,让学生学会这种类型段落的写法。
  总分段式
  三年级的很多课文中的段落都是总分段式:即先以中心句总述,后分述,进行详细描写。这种段落是初学习作最易掌握、最常见的典型段落。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而第四自然段运用了总分结构来写。于是,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就“作者是怎样把鱼的数量多和种类多写出来的”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感受该段先总写、再详细描写的构段方式。然后,再结合本学期学校开展的飞叠杯、秋季运动会等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总分结构描写一个比赛片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周末时,我又让学生跟随家长到超市或市场购物,再运用总分结构描写货品琳琅满或人群拥挤的情景。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实际运用对总分结构的段落掌握得更为扎实,写得很好。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描写的段式
  例如,教材中的《金色的草地》一文叙述了关于草地的两件事。其中,第二件事记叙了“我”发现草地变色的过程和其变色的原因。关于这件事的描述,作者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写得很有层次,条理很清楚。因此,在教學时,我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体会该段落的写作顺序,然后进行仿写“小儿垂钓”的故事,学生写得很有意思,也能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
  因果关系的段式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先说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再解释海水色彩多样的原因,是典型的因果关系的段落,而且还是一个先果后因的段式,是非常好的习作教学材料。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体会这种先果后因的写作手法,并和因果句式的学习结合在一起。由于学生之前已经接触和体会过前因后果的段式,现在又接触和学习到了先果后因的段式,收获更大。
  学习典型句式,写好一段话
  例如,《孔子拜师》一文的第二自然段写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到了洛阳。这句话中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遥远;“风餐露宿”,表明路途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心理……短短一句话使用了多个关键词,透露出多个重要信息,是个很重要的句子。因此,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多个关键词的写作手法。
  学习从故事中提炼道理的写法
  教材第七单元的课文都是通过一个故事阐释一个道理。例如,《矛和盾的集合》在篇末告诉人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科里亚的木匣》告诉我们:时间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狮子和鹿》揭示了“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求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的道理。巧合的是几篇文章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在篇末揭示道理的写法。
  基于此,在每篇课文教学及单元总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体会文章的写法特点,并在写童话故事时进行仿写。实践证明,学生作文中的故事讲得清楚,道理也揭示得准确,仿得有效,不仅习作清晰呈现出”故事——道理“的层次,更使习作有了一定深度。
  总的来讲,从课文入手,善于发掘,巧妙引导,可以使学生在词语运用、段落结构、修辞手法的使用、文章层次的布局等多方面受益。在练笔和习作中借鉴、模仿,无异于是一种帮助学生走上习作之路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引言:成长轨迹,思想坐标  “每颗星都有固定的意向轨迹,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思想坐标。教师的成长轨迹,应行进在自己的教学思想坐标中。”  ——林春曹  我出生在祖国江山一片红的20世纪70年代初。记忆中的童年时光,就是乡村的田野、池塘、草垛、伙伴,从早到晚,自由自在,田野里打滚,池塘边垂钓,草垛上攀爬,伙伴间嬉戏。也不知从哪天起,我这个村野小顽童倏忽间一下“开窍”了,读书作文慢慢成了我的所爱,小学、初
一、融入文本,奠定思想基调  1.细读课文,品味文字  《月亮湾》是一篇写景散文,描写有序、详略得当、用词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简洁又不乏生动,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秀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田园风光。  文章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我捧书反复朗读直到对文章的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感悟、对书中的景物有所理解后才罢手。接着我闭眼冥想,让书中所描绘的景象在脑海里一遍一遍地复现,呈现出一幅完整的画面。那么,我
【评价指标】  一、阅读能力评价指标  1.能发现拟人体童话的特点。  2.能通过表演、分角色朗读读好人物的对话。  二、写作能力评价指标  1.能通过游戏表演创作拟人体童话故事。  2.能编写一个拟人体童话,并尝试写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过程】  内容介绍:“创作拟人体童话,尝试写好人物的对话”是三年级的一次训练主题,本单元选择的典型例文是苏教版教材中的一篇拟人体童话《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本
一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一位远道而来的老师,从富阳永兴学校二(1)班教室门口路过,里面传出低回婉转、悠扬清丽的歌唱般的声音,他以为是音乐老师在教唱歌。陪同他参观的老师告诉他,这是陈琴老师在教学生吟诵古诗。客人不禁驻足聆听,不觉陶醉其中。  这位陈琴,就是闻名遐迩的“素读”的倡导者。  陈者,久也。她的琴里储存着祖国几千年的文化典籍;她的琴弦弹拨出的
朱永新  苏州大学教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以阅读助推乡村教育发展  教育是文化创新、文明演进、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基本动因,教育改革可以成为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的导向性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讲过,当一个边远地区的农村孩子能读到和城里孩子一样好的图书时,其实他们就已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短期內要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师资水平有一定难度,但让优秀的图书进入农村应该说容易得多。  要提升农村学
作业是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其个体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小学语文学科普遍存在作业量偏大、作业形式单一、自主选择性小等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借鉴美国中小学的TIPS(交互式家庭作业)的有关做法,来研究我国小学语文的作业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量低效,现状堪忧  为了探求真正适合我们小学生的体验式作
在大多数家长的眼里,“游”即是玩,而玩与学是截然对立的。  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早已妇孺皆知,按理两者应当相辅相成,但我们往往推崇前者远胜于后者,还认定后者是无关紧要甚至是无用的。可如果说学习是一种获得与创造,其实那些被误解为是浪费时间的行为,反而往往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收获。古人讲求“知行结合”似乎远胜于当代,其实质就是体验式学习的古代样本。  三年级上册课文《孔子拜师》讲述了孔子年轻时候不远
先前,我与武老师并不熟悉,属于“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那种。但是读完武老师的这本《武凤霞讲语文》,渐渐地,我被她感染,我被她感动!  真实:一朵野百合的春天  在不少小学语文教师的眼中,武凤霞可能是一位令人仰视的名师。可是读了她在本书中所写的“我的语文人生”章节,却带给我们一个真实的武凤霞。她成长的艰难与挣扎,似乎在经历着许多童话故事中“灰姑娘”的遭遇。幼年的贫困,童年求学的艰辛,成年后在濮阳实验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小河与青草之间的对话。  2.学会用课文中的句子练习说话。  3.体会课文的理趣,初步感知自然界许多事物相互依存的道理,从中领悟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小河与青草之间的对话。  2.学会用课文中的句子练习说话。  【教学设计】  一、展示目标,进入课
《雨港基隆》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全文8个自然段,多角度、多方位描写雨景,或唯美、或情趣、或神秘,似乎每一个部分都有驻足品味的价值。那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行走于文字之间,赏析景观之妙,感悟赞美之情呢?  一、揭题导入,激趣探寻“美”  1.在祖国宝岛台湾的最北  边,有一座港口城市——基隆,(出示地图,标示位置)“雨”是这个地方最大的特色。  2.出示第1自然段,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