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b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一花一世界”,花之于世界犹如人之于生活,人之精神外寓于物并与之产生共鸣,便成就了“别处”的生活。
  别处的生活本就是一个哲学命题,看似唯心,实则辩证。“别处”二字内涵之丰富最值得推敲。物质世界之“别处”标度着空间、时间、运动的范畴,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将人的肉体围困,亦成就了千离万恨;而精神世界之广博则令人唏嘘不已,它超越了时空羁绊,以“心”为标度,跨越历史,浩渺烟尘,千载如生。
  苏轼坦言:“此心安处是吾乡。”流寓于黄州的苏轼的心一端衔着黄州,一端系着家乡。然而苏轼毕竟是宋人,冷然而上超脱感性一层,达到了物我合一的知性境界。黄州人却未必会认为“竹杖芒鞋轻胜马”。对月引觞,颓然就醉,于他们而言,是别处的生活,亦是历代文人雅士梦寐以求的生活。
  生活在别处并没有想象的那样自如。生活与人是无法割裂的,生活的物质基础首先是人的肉体,客观上来讲,无论是人的生活亦是人的思维,注定要围绕物质层面展开,这便构成了哲学中的矛盾。
  “生活在别处”与唯物主义的矛盾又存在同一性。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精神的转移不失为人生的拔节,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或许就因为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别处”的价值观念。
  樱桃红破,杨柳绿齐,绿杨城郭,曲水流觞。烟波画船间兰桡初驻,虹桥修禊是文人们的“别处”;听昆腔咿咿呀呀,别离惊变是富贾们的“别处”;不避讳当年的薄幸荒唐,雅欲共赏是凡夫俗子们的“别处”。生活在别处是一种可贵的生活态度,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是一种普世的精神向往,这是人类社会意识发展的至善境界。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活在别处”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它如同明镜中花,虽仍可窥其一斑,却再难静嗅其芬芳。
  失却“别处”的生活是可悲的。这意味着人将劳劳碌碌,终其一生。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写道:“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动时念想,预从静中密操持。”我们的生活应是快慢有致、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生活在别处,为我们的生活缀锦,为我们的精神点睛。
  展望未来,我们不希望“生活在别处”被裱在画框里。“人人皆可为君子”,它应当生生不息地燃烧在每个人的心中,上升为时代的精神標杆,作为青年,这样的责任不容推卸,我们的使命也已明确。青年必须义不容辞地扛起时代的大旗,引领精神的自我完善。
  “生活在别处”,却又不在“别处”,就在你我之间。
  (编辑:王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时候,生活不只是一种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它会隐形,会游离于现实之外,穿梭于精神所构筑的世界,在那里攫取罕有的体验,这种游离的亲历便是别处的生活,也就是“生活在别处”的精神定义。这篇文章对兰波提出的“生活在别处”这一命题既有个体的深度思考,又有不囿于其中。文章以议论见长,兼有文辩之精巧,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但在某些段落的议论与文辞之间还缺乏些从容的过渡,转得稍显生硬,因此白璧微瑕。
其他文献
我们之所以喜欢“天才”,是因为难得一见,而年纪轻轻与事业有成,是天才最好的代名词。可是,人与人的能力和爆发点是不同的,村上春树29岁才开始写小说,摩西奶奶80岁才出版了她的随笔集《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从“天才”写起,暗扣题目中的“闪光者”,而村上春树和摩西奶奶的事例则证明了“人与人的能力和爆发点是不同的”,同时也暗合题目中的“普通人”。  只要好奇和勇气还在,只要还有重新开始的决心,什么
每个月我都会在网上订购几本图书,所以每个月自然都会接到月度畅销书推送。那些“畅销”的标准我个人并不认同。每个人的欣赏点、关注点不同,因此每个人喜欢的书也肯定不一样,但有没有一个相对比较客观的标准呢?我认为是有的。  好多年前的一篇文章引得我思虑至今,文章的标题是《世界末日,先烧哪些书?》。我知道,很多读书人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思索一番。其实,“世界末日,先烧哪些书”当初有两个前提:一
“女团”“偶像”“出道”,这些词组合一起你会想到什么?大概首先想起的都是肤白貌美、唱跳俱佳的女孩。但最近“女团青春成长节目”《创造101》里,却走出了一位完全不同的女孩王菊。她皮肤黝黑,身材健壮,一点也不符合大众对“美”的定义和对“女团”的想象。王菊的出现,甚至让一些人觉得是“视觉灾难”。在节目中、王菊一出场,就显得很“强势”。别的女孩战战兢兢生怕出错,她已经在自称老师。她在歌里唱:“是谁的小眼睛
一、文言文阅读  1.明确要求,抓牢重点  考生应以上一年度使用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题为样本,进行针对性训练。使用全国卷的考生,要重点研究人物传记的阅读,牢牢把握人物传记的阅读考查规律。目前,全国卷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基本选自“二十四史”。阅读中,除了古汉语字词、语法、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影响考生“读懂”文意的主要障碍,就是对史实、典故、背景等知识的不了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生可以适当拓展自己
7年医学本硕连读,不去读博,也不去医院找工作,最终却选择了自己开面包店。放弃原本稳定而优厚的工作条件,选择收入并不理想的“初中毕业就可以”的面包店,任谁都觉得是一种资源浪费,任哪一位父母都觉得书白读了。然而,在笔者看来,黄晓斌不按常理出牌选择创业,任性的人生也有别样精彩。  正如他所说:“工作上那些条条框框,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中,多少人因为受不了条条框框,却不得不为稻粱谋,在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环境
北京卷大作文①:  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考生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作文與考试·高分素材》2018年14期52页《节物风光更可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材料作文“中国的变化”素材运用指导》的文题中说:“每个人都是在不同岗位上去推动中国的发展。”“我们每
在这世上,为人、行事被框定了诸多标准,自然,在众多标准下必会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然而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不同的思想,自然,所表现出的行为、处世的风格迥异。所以这世上哪有什么标准答案呢?  爱默生说:“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定不能盲从,灵魂的完整性是不容侵犯的。”世人给了诸多标准答案,难道都真的往自己身上硬套吗?显然不能。  你我最熟悉的考试中,其实就蕴含了这个道理。如果仔细对过答案,你会发现一些题后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日常生活中,敲门是再寻常不过的动作。敲门是一种礼仪,敲门是一种试探,敲门是一种诉求……总之,敲门中有故事,有人情,有学问,是人生必须面临的一大课题。  请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题目的第一句点出了言说的对象——敲门,文章必须围绕敲门来展开。脱离实际的敲门,空谈细节、礼仪、感情等属于偏离题意。作
那是高二即将结束的一个下午,窗外正飘着细雨,丝丝点点,不时有微风携雨,拂在面庞,一阵清凉舒爽。  窗外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美景,窗内却是一片考试后的压抑惨淡。  少许感喟后,我还是投入了学习中,看着满目疮痍的试卷,又是一阵唏嘘。  正心塞时,雨大了。雨丝变长变密了,在天地间斜斜地织成一张网。  我急忙关上窗,雨脚如麻,密密地打在玻璃上。雨点在窗上汇集,不久便汇出了一股溪流,蜿蜒而下。对面郁郁的
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  ——蒙田  就好像井底之蛙,如果不是那只海龟,它永远也不会知道世界有多大。  粗浅的无知,是懵懂的你面对世界的第一印象,存在于知识之前,它以自我为中心,世界只有井那么大。  儿时喜欢跟着奶奶去后院,后院是一片很大的树林,中央有一棵老树,听奶奶说这棵树有几百年历史了,通往天上。奶奶躲到树后面,我都找不到她。  我问奶奶:“天上是什么样子啊?”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