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数学教师,你必须借助数学这个通道,引导学生去感悟世界的奥秘,而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我没有停留在讲解数学知识上,而是展示了数学文化,展现了我对数学的理解。” ——华应龙
在期盼已久的等待中,我们终于迎来了全国著名特高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副校长——华应龙到校讲学,实现了大家与名师面对面、零距离接触的夙愿。为了进一步了解华老师其人其事,我除了在网上收看有关他课堂教学的实录外,还认真阅读了华老师所著的《做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通过观摩此次讲学活动,我对其品学和教学智慧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记得我在读书的时候,老师这么跟我说:“真正好的数学老师,上课只需要一道题。从这一道题出发,不断地展开、延伸,不断地生成、创新。”华老师的课就是这样。他整节课,虽然只讲了两道例题,但通过案例本身,所辐射出的数学能量是巨大的,其数学思想是独特而独到的。众所周知,复习课是最难上的,往往会上得平淡、枯燥。復习课要上得有生气、有趣味,是不能依赖编制的几道“九曲十八弯”难题的。回味华老师的教学,他不但告诉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猜想与验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可以通过举例子(正例子与反例子)、讲道理等方式验证猜想,在不断地验证与探索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想。
华老师之所以能把两道例题背后的知识点讲彻、讲透,究其原因,除了其对教材的领悟与钻研之外,还在于华老师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他关注细节,注重过程,哪怕是一个细小的错误,他都能找出错误的本质,导出其错误的源头。就如在教学比较25.3×4.2时,为了让学生弄清楚几种典型错误的异同,他适时运用了图例演示法来解惑释疑(如图)。单纯依靠数字之间的运算来讲解乘法分配律对于部分学困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华老师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从图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25×4 0.3×0.2的面积与25.3×4.2面积的异同。这种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不仅展现了华老师的数学智慧,而且阐释了案例的内在本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本固源,有效地避免了同类错误的发生。这种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是临阵磨枪便可得来的,而是需要厚积薄发,不断学习、不断思考。
华老师的课堂教学,真正展现出了课堂的本质,诠释了课堂的生命之所在。华老师的课,是平实的课。一句“上课时可以随便讲话吗?”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同时也告诉学生上课应有的态度。它的平实,不仅仅体现在课堂的不完全预设,而且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资源尤其是错误资源的生成与利用。
华老师的课,是扎实的课。华老师的课富含思想的韵味,在学生看来,他是一位具有启发性的老师,在我看来,他更像是一个智慧的长者,一节简简单单的课,利用两道题,却延伸出了那么深奥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且让这种思想方法通过实践与体验,使孩子们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华老师对待学生的错误的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不出错,当学生出了错时,教师怎么办呢?我想,教师过多的抑或扬都是不恰当的。最为有效的是让学生感觉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可在摘的过程中教师又能将不好的或错误的摘法一一暴露给大家看,最终人人都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摘果实,换句话说,在跳起来摘果实的过程中,学生出现错误就是好现象,但如果在教师教完摘法后学生仍在用错误的方法摘的话,那么就是教师的教没见成效,这种错误就不应该存在了,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华老师的课,是厚实的课。它的厚实,源自他对数学思想的全面把握,源自他对教材的精准诠释,源自他“七十二变”般的教育智慧。他的语言、他的动作、他的语态……无一不包含着他的智慧,可谓信手拈来,服务课堂。
华老师的课,是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如果在学生猜想之后,师生讲评结束之余,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猜想与验证,适时给出一些类比的训练,在举例子的时候,也来个小数、分数甚至百分数,其复习的广度便愈加明显了。如果他不去进一步寻找、挖掘学生举例中的多种典型案例,为其《融错,让课堂很温暖》的讲座寻找资源与话题,40分钟的课堂便不会如此精彩了。
回想当天的讲学活动,不论在课堂上、在讲座里,我们都发现,华老师始终都面带微笑。面带微笑的华老师,尽显大师灵动洒脱、豪放大气的风范。这种大气,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间的关系,促进了师生互动的课堂。观察华老师其人、倾听其课,我们不难发觉,对事业的执着和热情,正是他成功的源泉。愿华老师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一路引领,光芒四射。
在期盼已久的等待中,我们终于迎来了全国著名特高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副校长——华应龙到校讲学,实现了大家与名师面对面、零距离接触的夙愿。为了进一步了解华老师其人其事,我除了在网上收看有关他课堂教学的实录外,还认真阅读了华老师所著的《做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通过观摩此次讲学活动,我对其品学和教学智慧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记得我在读书的时候,老师这么跟我说:“真正好的数学老师,上课只需要一道题。从这一道题出发,不断地展开、延伸,不断地生成、创新。”华老师的课就是这样。他整节课,虽然只讲了两道例题,但通过案例本身,所辐射出的数学能量是巨大的,其数学思想是独特而独到的。众所周知,复习课是最难上的,往往会上得平淡、枯燥。復习课要上得有生气、有趣味,是不能依赖编制的几道“九曲十八弯”难题的。回味华老师的教学,他不但告诉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猜想与验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可以通过举例子(正例子与反例子)、讲道理等方式验证猜想,在不断地验证与探索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想。
华老师之所以能把两道例题背后的知识点讲彻、讲透,究其原因,除了其对教材的领悟与钻研之外,还在于华老师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他关注细节,注重过程,哪怕是一个细小的错误,他都能找出错误的本质,导出其错误的源头。就如在教学比较25.3×4.2时,为了让学生弄清楚几种典型错误的异同,他适时运用了图例演示法来解惑释疑(如图)。单纯依靠数字之间的运算来讲解乘法分配律对于部分学困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华老师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从图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25×4 0.3×0.2的面积与25.3×4.2面积的异同。这种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不仅展现了华老师的数学智慧,而且阐释了案例的内在本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本固源,有效地避免了同类错误的发生。这种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是临阵磨枪便可得来的,而是需要厚积薄发,不断学习、不断思考。
华老师的课堂教学,真正展现出了课堂的本质,诠释了课堂的生命之所在。华老师的课,是平实的课。一句“上课时可以随便讲话吗?”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同时也告诉学生上课应有的态度。它的平实,不仅仅体现在课堂的不完全预设,而且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资源尤其是错误资源的生成与利用。
华老师的课,是扎实的课。华老师的课富含思想的韵味,在学生看来,他是一位具有启发性的老师,在我看来,他更像是一个智慧的长者,一节简简单单的课,利用两道题,却延伸出了那么深奥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且让这种思想方法通过实践与体验,使孩子们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华老师对待学生的错误的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不出错,当学生出了错时,教师怎么办呢?我想,教师过多的抑或扬都是不恰当的。最为有效的是让学生感觉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可在摘的过程中教师又能将不好的或错误的摘法一一暴露给大家看,最终人人都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摘果实,换句话说,在跳起来摘果实的过程中,学生出现错误就是好现象,但如果在教师教完摘法后学生仍在用错误的方法摘的话,那么就是教师的教没见成效,这种错误就不应该存在了,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华老师的课,是厚实的课。它的厚实,源自他对数学思想的全面把握,源自他对教材的精准诠释,源自他“七十二变”般的教育智慧。他的语言、他的动作、他的语态……无一不包含着他的智慧,可谓信手拈来,服务课堂。
华老师的课,是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如果在学生猜想之后,师生讲评结束之余,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猜想与验证,适时给出一些类比的训练,在举例子的时候,也来个小数、分数甚至百分数,其复习的广度便愈加明显了。如果他不去进一步寻找、挖掘学生举例中的多种典型案例,为其《融错,让课堂很温暖》的讲座寻找资源与话题,40分钟的课堂便不会如此精彩了。
回想当天的讲学活动,不论在课堂上、在讲座里,我们都发现,华老师始终都面带微笑。面带微笑的华老师,尽显大师灵动洒脱、豪放大气的风范。这种大气,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间的关系,促进了师生互动的课堂。观察华老师其人、倾听其课,我们不难发觉,对事业的执着和热情,正是他成功的源泉。愿华老师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一路引领,光芒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