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公募领跑者的内在基因

来源 :大众理财顾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antou_2001_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收官,备受关注的基金排名将出炉。有人说,年度排名如镜花水月,排名的前后受选取区间段影响较大。尽管如此,不过年度排名仍是关注度最高的榜单。这里面“约定俗成”的因素更大一点。
  榜单年年排,年年都不同。年度排名不可太当回事。统计显示,如果将股票型前十的基金做一个组合,其收益率还比不上飞镖选基。基民关注重点的应是这些领跑者的内在基因:风格。基金风格既是影响基金业绩的重要因素,也是择基不可或缺的参考。操作风格主要是从趋特征值、个股精选特征值、个股交易特征值、行业精选特征值、行业轮动特征值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主要是总结基金经理操作的外部特征;持股风格是从经典的九宫格(从价值、成长、平衡,大盘、中盘、小盘2维度各3个视角)进行划分;重仓行业是想从基金的行业偏好上进行划分;基金经理言论意图从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上,对基金的不同风格加以描述。下面以目前暂居前三甲的基金为例说明。
  博时主题行业
  博时主题行业的操作风格为选择行业、个股后长期持有,在行业轮动和个股交易上较为保守。基金的操作风格是延续性好。这种风格在行情变动剧烈的国内市场中,相对排名容易大起大落。
  过去6年中,博时主题行业符合大盘平衡风格的占比为80%。值得注意的是,博时主题行业符合大盘价值风格的时间主要集中在近两年。过往的重仓行业数据显示,博时主题行业偏爱金融、电力、机械设备和批发零售等基础行业,风格较为保守。
  该基金自2007年3月以来一直为邓晓峰所管理。2011年底,问及对未来一两年的投资机会时,邓晓峰认为,由于经济转型成为共识,投资者疯炒小盘股,而蓝筹股受到长期冷落,两者之间出现巨大的估值差距。这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资金错配。因此,他看好保险、银行、电力等低估值板块。从基金经理的表述中,可以看到邓晓峰是一个传统价值投资者,多用基本面、低估等词,对市场的趋势关注度很少。目前寻找低估值的蓝筹股,对溢价股票非常谨慎,并坚决回避概念炒作。
  在博时主题行业的招募说明书中,对基金投资的表述为:博时主题行业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前瞻性地把握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或产业结构即将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历史机遇,并将这种历史机遇深化为可投资的主题,即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及消费升级这三大主题。通过投资于这三大主题相对应的三大行业,即消费品行业、基础设施行业及原材料行业,使中国投资者最直接地成为这三大主题行业巨大增值过程中的受益者,获得长期、稳定且丰厚的投资回报。
  从博时主题行业的重仓行业历史来看,对房地产业、机械设备等行业比较偏爱,这点与基金表述的投资方向较一致。从操作风格来看,倾向于精选行业和个股,长期持有,弱化交易和趋势跟踪,具有减少交易费用的优势,但同时此种风格也常常使基金在行情变化快的市场中排名大起大落。假如预判未来一段时间,市场风格倾向于大盘蓝筹的话,此只基金将是比较好的投资标的。
  
  鹏华价值优势
  鹏华价值优势的操作风格为精选行业、精选个股,弱化行业轮动和个股交易。过去6年,鹏华价值优势的持股风格变化较大,主要在大盘平衡和大盘价值之间轮换,但近3年来主要为大盘价值型,即基金选股越来越注重成长性。 最受鹏华价值优势青睐的行业依次为金融业、金属、非金属和机械仪表,行业配置比较稳定。
  自程世杰2007年4月执掌鹏华价值优势以来,基金经理一直保持稳定。程世杰为经济学硕士,14年金融证券从业经验。2007年4月起至今担任鹏华价值优势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LOF)基金经理,现同时担任基金管理部总经理,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问及鹏华战胜指数原因时,程世杰谈到,“这主要是由于持仓以低价大盘蓝筹股为主,与市场风格切合得较好。此外,投资组合中,几乎没有受到概念性、高估值成长股等2011年以来跌幅较大的品种拖累。”
  程世杰信奉查理·芒格,具有较稳定的投资风格,核心就是抓牢低估值蓝筹股,并对公司保持持续的跟踪。但是,自2010年以来,程世杰虽然整体上仍然看低估值的蓝筹股,但对个股成长性的重视在提升,主要体现为降低对成长性较好的公司的估值要求。
  在基金的招募说明书中,投资目标为:发掘我国资本市场国际接轨趋势下具备相对价值优势的中国企业,谋求基金资产的长期稳定增值。从基金的投资历史看,鹏华价值优势对金融业、金属、非金属和机械仪表这几个行业偏爱,具有明显的大盘价值型投资风格。从操作风格来看,延续性好,即重视个股精选和行业精选。基金坚持价值投资理念,持仓以大盘蓝筹为主,并偏向于低估值的周期性品种,同时越来越重视个股成长性。近期,基金经理的言论体现出对成长性的重视有增加趋势,未来投资风格或可能出现漂移。
  
  东方策略成长
  东方策略成长的操作风格为非常明显的趋势交易。近年来对行业精选的侧重度在增加,在行业轮动和个股交易方面则较为保守,反映出基金仓位重视大类资产配置、仓位控制灵活的特点。
  近6年风格总结显示,东方策略成长主要是一只大盘平衡性基金,近3年符合这一风格的时间段占66.67%,而近1年来有向大盘价值型转换的趋势。近3年来,东方策略成长一直重仓持有金融行业,在其他行业的选择上则比较分散,但主要还是在交运、批发零售、金属、非金属之间以仓位择时。
  现任基金经理于鑫于2008年6月3日和付勇共同管理该基金,付勇离职后,于鑫单独管理该基金。于鑫表示,仓位控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止损,他取得超额收益的方法还有不断地择时做波段。比如2011年前三季度配置了一些低估值的品种,如银行、保险、食品饮料、商业贸易等行业公司,这些公司市盈率低、成长确定,在市场里表现相对较好。于鑫表示,在中国经济发展持续向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逐步完善的情况下,银行业是能分享到中国经济增长的首选行业。不到10倍市盈率的低估值,20%~30%的预期行业增长率,0.3的低PEG值,都使得金融行业相关个股具有长期持有的价值。于鑫的主要投资思路在于精选行业、购买低估值的成长性公司,同时利用仓位波段操作。
  在基金的招募说明书中,基金的投资目标描述为:本基金重点投资受益于国家发展战略并具有成长潜力的上市公司,分享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成长性收益,追求管理资产的长期稳定增值。其投资的理念描述为:本基金通过分析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基金重点投资的行业,在风险控制的框架之下进行积极主动的投资管理,自上而下配置资产,自下而上精选证券。
  在选股上倾向于大盘价值型基金,行业的历史配置上金融保险业也长期稳居第一大重仓行业。基金经理注重经济基本面和估值,总体上仍属于价值投资者,投资风格比较稳健。2011年公司的超额收益主要来源于稳定的行业配置和波段操作,对管理者择时要求较高,未来业绩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好买基金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编辑:王涛。如对本文有任何意见或其他精彩观点,请联系邮箱:dzlcgw@163.com。
其他文献
作者:钟叔河  出版:湖南美术出版社  经典之文与点睛之笔  乔志明  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读了钟叔河先生的《念楼学短》合集。该书分为5册,分别名为《逝者如斯》《桃李不言》《月下》《之乎者也》《勿相忘》。这套书,使笔者在阅读中常常拍案叫绝,阅读毕不禁跃跃欲试,难遏“一吐为快”之念。  该书共收录文章530篇,编为52组,精选的全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佳妙短文,涉猎的范围十分宽泛,除了选自经史子集正统典籍
期刊
陈洪绶,中国画坛上一位彪炳千古的绘画大师。他的绘画作品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之上,不仅给明末清初衰微的画坛掀起光辉的一页,而且将民间特有的艺术元素与文人独特的世界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笔下的人物,为了加强画面的视觉张力,在人物造型上充分吸取民间艺术的精髓,对所描绘对象进行夸张变形,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极具趣味性,在“雅”与“俗”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高度。现就以研究其绣像作品人手
一、师法造化,“搜尽奇峰打草稿”  《周易·系辞下》中记载,伏羲通过观察身边的天、地、鸟、兽等事物,创造了八卦图。唐代张璨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主张。姚最在《续画品录》湘东殿下条中说:“右天挺命世,幼禀生知,学穷性表,心师造化,非复景行所能希涉。”唐代张璨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元代赵孟頫说:“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吾师”;明代王履说:“苟非识华山之形,我岂能图也”,这些言论都意
中国水墨人物画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涌现了一大批大师和名作。如以徐悲鸿和蒋兆和为代表的“尚形派”,以黄胄为代表的“尚势派”,以方增先为代表的“浙派”等。他们的作品是20世纪水墨人物画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融合,他们在审美和表现技法上有各自的追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现实中人的关注。蒋兆和的《流民图》、黄胄的《庆丰收》、方增先的《说红书》,刘文西的《祖
自后世造纸改革以来,宣纸制品类争胜,各具妙用,除技艺之精进,工序之变革以外,熟宣的在绘画中的应用亦是应时而变。  一般认为,熟宣的不洇水,不散墨并不适合写意画的创作。然而,绘画的改革与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观念与认识也不是不可以推翻,艺术最重要的创新路径乃是敢于尝试。当然,熟宣纸上的写意画创作并不是什么新鲜之创举,只不过在尝试过之后,生宣纸更适于表现水墨写意之境罢了。然而,这并不能否定熟宣纸上不能画
意境的深远和格调的高低固然与绘画技法的差异有关,但更重要的则是作者思想情感、艺术素养的差异而导致的。艺术素养是长期的修养,是逐渐积累并不断丰富完善人的综合艺术素质。  一、构图与风景画中的意境  构思是意境产生的前提,构图则是意境的框架,构图能产生意境之美,它也是为了能使画面达到更好的审美效果,而审美则来自心中对自然的理解和作者情绪的写照。我们往往在看到美好的大自然时,就产生了一种情感,为了表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