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洪绶绣像人物画谈其人物造型对民间艺术的借鉴与吸收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ravi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洪绶,中国画坛上一位彪炳千古的绘画大师。他的绘画作品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之上,不仅给明末清初衰微的画坛掀起光辉的一页,而且将民间特有的艺术元素与文人独特的世界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笔下的人物,为了加强画面的视觉张力,在人物造型上充分吸取民间艺术的精髓,对所描绘对象进行夸张变形,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极具趣味性,在“雅”与“俗”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高度。现就以研究其绣像作品人手,分别从人物造型的体型、动势和面相三方面研究陈洪绶如何从民间美术中吸取精髓并形成自身特点。
  一、人物体型分析
  陈洪绶的绣像作品人物造型根据其特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躯干伟岸”型,这类造型主要见于其早期的绣像作品中,如《九歌图》中的屈原像便是这类造型的典型代表。他笔下的屈原,人物的头部被主观的缩小,身体被拉长,整个躯干约有头部的八至九个头长。衣物的处理上也做了精心布局,特别是袖口处被有意的拉宽加大,形成了上窄下宽的形体特征。背景只点缀少许石头植物,通过精心的艺术构思,一位内心孤独、忧国忧民,对现实彷徨却决不变节从俗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此后屈原形象虽被多次描绘,但在艺术高度上陈洪绶版本的屈原像却从未被人超越。第二类人物造型为头大身小的“侏儒类”,这一类人物造型大多借鉴吸收了民间版画与年画中人物的造型样式。这一类人物造型头部被有意扩大,身体相对缩小,整体成团块状。《水浒叶子》中对武松的描绘便采取了此种造型手法。原著中对武松的描绘是“武松身长八尺,相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陈洪绶在人物创作上没有根据原著将武松描绘成一个身高八尺的男儿形象,而是将人物形体纵向缩短,横向拉长,经其艺术创作后的武松双臂垂肩,宽衣大袖,如一堵城墙般屹立于画面的正中央。此种夸张的人物造型在民间年画中十分常见,陈洪绶将民间年画造型样式结合自身对人物的理解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透过人物坚实的外表我们可以感受到武松内心积聚的强大能量。艺术创作正是通过“看到的”感受到“看不到的”,要达到这种绘画高度实属不易,除了需要绘画天分,还与后天刻苦的研习也是息息相关的。陈洪绶在人物创作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深入研究民间艺术并借鉴的吸收民间造型样式是分不开的,他并不是将民间艺术生搬硬套,而是抓住了民间艺术稚、拙的造型特点,将民间的“俗”与文人画“雅”合二为一,两者相互借鉴,互补不足,在民间博大精深的艺术中汲取营养,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精神内涵。
  二、人物动势分析
  在刻画人物的动势上陈洪绶也充分吸取民间传统的塑造样式。学习中国画十分讲究对传统程式的学习与继承,程式不是偶然得来,它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经过艺术创作者们的高度提炼加工,成为了一种标志性的符号,通过某一种程式化的图形我们可以联想到它们这一类事物,如看到兰花我们就联想到君子,看到梅花我们就联想到它桀骜不驯、傲立风霜的性格特征等,民间的各类艺术都具有其特有的程式特征。如民间戏曲中的动势口诀,陈洪绶将其应用到绣像创作中去,形成了比较新颖的绘画样式。在《水浒叶子》中如武将董平、索超等人在动势的描绘上大量的借鉴了戏曲中对武将的动势要求。如“脚为武将根,立要丁字样,两臂向开移,必是拉弓架。”还借鉴了民间绘画口诀“画将无脖项,武夫势如弓。”《水浒叶子》中,武将们大都被描绘成无脖,两脚都成丁字形。特别是对董平的描绘,人物的肩膀和臀部被夸张向后,小肚向前微微突起,在整体动势上成为s形,如一支被拉紧的弓箭,通过这样的动势,将人物的神勇与机智的性格特征通过动态完整而流畅的表现出来,另外《水浒叶子》中其他的人物形象也能在民间找寻到影子。陈洪绶立足于民间,将千百年来心口相传而形成的程式化的语言符号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去,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造型特点,创造出了性格面貌迥然不同的梁山好汉的形象。
  三、人物面相特征分析
  中国人向来注重对面相的研究,透过一个人的面相,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和人格修养等。中国人常说相由心生,大部分心地善良的人看起来和蔼可亲,心理阴暗的人则看起来比较狰狞可怕,这种心理暗示对民间的文学、绘画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如《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的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透过面部三两笔的描绘就把她“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的犀利性格描绘了出来。民间美术也受到骨相的影响,如描绘女子大都是柳眉如烟,樱桃小口大家闺秀的模样,而在描绘“门神”、“钟馗”等硬汉形象大都采用天庭饱满、地阁丰腴、鼻高势强的“贵人高士”的面型。对于长期接触民间美术的陈洪绶而言,其人物画的面相造型自然也不会远离这种传统的骨相造型方法。其笔下大量名人高士的脸部造型大都采用上窄下宽的“钟形状”的脸型,鼻头的夸大,眉毛大多修长且上翘,这都是骨相中比较正直人士的脸部特征。其笔下的侍女大都整个脸型圆中见方,额头偏方且腮骨突出,脸上有丰腴肉质,媚眼弯度幅度相当大,鼻头隆起偏圆,嘴巴成菱角形,且微微上扬,这都是骨相中对相貌美女子的描述。其人物面部造型特征和民间版画、年画相比亦有相近之处,版画中仕女形象大多脸部较圆,眉眼细且平行,陈洪绶所绘仕女和民间版画相比,面相更加圆润轻柔,其底蕴也更加丰富多姿,流淌出柔和婉约的清韵和高古典雅的情调。
  四、结语
  通过研究分析陈洪绶的绣像画作品不难看出他将文人画的“雅”与市井画的“俗”巧妙结合起来,在人物画的整体气质上仍然追求文人所追求的古雅和韵致,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局部处理上,又能将民间艺术有机的加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化俗为雅,形成了独特的个人画风,以致后世绘写水浒英雄的画工很难脱出他的范畴。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画家的学识修养、丰富的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但用心去体味生活,在生活中充分汲取营养,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成功的必要法门,最终在同时代中脱颖而出,形成辨识度极高的人物面相造型特点,不愧为一位意象造型大师。
  [马鲁冰,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  作者:[德]卢安克  出版:中国致公出版社  乡村儿童最缺少的不是钱,而是缺少一个像熟悉的家的地方,更缺少的是一个长久、稳定、比哥哥更有权威的大人在身边。这个权威需要给他们一个能用上自己的感受的机会,要能让他们与权威共同创建自己的环境和文化。他们需要的是根据真实感受,而不是根据胡乱发挥的想象而来的创作。该书想介绍的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些经历和观察。
期刊
当代美术理论家阮荣春先生认为黄格胜的画之所以好是因为同时具有物境、情境、意境这来之不易的三境。王文章说:“他是一个以绘画方式存在的文化自觉者。”可见黄格胜先生是位真正的艺术家,他诗歌般的绘画艺术有着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内涵,其中最核心的是“对景创作”这一独特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画创作与教学方式。  一、写万物之生意,创教学之新法  中国画历来講求师法古人与师法自然相结合,唐张璟云:“外师造化,中得
一、明末清初的山水画发展——追求笔墨意趣的山水画  明末清初的山水画发展受到了明朝末年理论家董其昌的引导作用,董其昌在其理论著作中提到了“南北宗论”:《画禅室随笔》卷二:“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啸,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一作研,乃误)之法,其传为张躁、荆、关、董、巨、郭忠恕、
作者:钟叔河  出版:湖南美术出版社  经典之文与点睛之笔  乔志明  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读了钟叔河先生的《念楼学短》合集。该书分为5册,分别名为《逝者如斯》《桃李不言》《月下》《之乎者也》《勿相忘》。这套书,使笔者在阅读中常常拍案叫绝,阅读毕不禁跃跃欲试,难遏“一吐为快”之念。  该书共收录文章530篇,编为52组,精选的全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佳妙短文,涉猎的范围十分宽泛,除了选自经史子集正统典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