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4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对高校师德模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高校师德模塑长效机制,是提高高校师德水平的重要保证,也是新时期师德模塑的创新性探索。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 师德模塑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则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也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核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党中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和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根源,是党中央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性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它是我们党立足当前社会结构深刻变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的新情况;放眼全球范围内各种思潮风起云涌而提出的。也是我们党在思想道德建设进程中,向全党全社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历史和现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它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更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社会各行各业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取向界定标准,告诉人们什么是荣、什么是辱。
  二、新时期高校师德模塑的困境
  教育兴则民族兴,师德兴则教育兴。调查表明,当前高校教师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勤勉努力。然而也应该看到,新形势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外来因素不断影响着高校的发展,学校的师德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教师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倾向,主要表现为:
  1.重物质,轻信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带来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组织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等等,高校一些教师开始重新审视职业角色和劳动价值,注重谋取个人物质利益,诱发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想,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言传不身教,在岗不敬业,教书不育人”,不钻研学科知识,课堂教学缺乏理论深度和广度,不能体现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2.重技能,轻素质。
  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下,各高校对教师业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承受着技能方面的巨大压力,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忽略对师德的塑造,常见表现为:重科研,轻教学;重课程数量,轻课程质量。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无法从行为上和思想上给学生树立一个正面的、积极的榜样。
  3.重业绩,轻师德。
  高校管理教师的重要方法是考核,常态做法为:其一,年终业绩考核;其二,职称评审。考核结果,关乎切身利益,受到高度关注。其中,年度业绩考核有着明确的指标体系,涉及物化成果,师德指标考核欠缺。考核如同指挥棒,指挥着教师在下一年度,或者下一时期努力的方向。诚然,这样的考评机制有助于一味追求业绩的增长,却无助于高校师德模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于师德模塑的意义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师德模塑的指导思想。
  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是政党、国家、和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在社会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元的情况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指导性地位尤为重要。当前,高校教师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意识越来越多样化。“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传统观念受到强烈冲击,那么,如何引领高校教师师德模塑不断提升和进步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高校师德模塑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高校师德模塑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我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了高校师德状况,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师德模塑的行动指南。
  在很大程度上,现代化语境中的高校师德问题,是因为没有正确地引导造成的,为此,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行动指南,树立高校师德模塑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多元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的情形下,不论社会思潮如何风云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地位是不能动摇的,高等教育的第一要义是教书育人,育人要“育社会主义的人”,教书要“教社会主义的书”,所有的工作应以此为行动指南。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师德模塑的价值标准。
  高校师德模塑必须有正确的价值标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德模塑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事业发展,也有利于提升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高校加强师德模塑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造就一支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队伍。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高校师德模塑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过,没有离开教育的教学,也没有离开教学的教育。世纪之初,胡锦涛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并且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师德模塑,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新目标、新要求,是新时期培养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的重要指示。胡锦涛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殷切希望,语重心长,诠释着爱、严、新、高的师德内涵。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培养过硬的政治素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也是社会主义的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高校教育的根本职责,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师德模塑的成效,就要自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彻于学科建设、课题研究、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等各个环节,不怀疑、不动摇。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教师从教的灵魂,职业理想定位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教师能否用科学的判断认识社会,用健康的态度对待受教育者,用正确的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培养有理想的学生需要有理想的教师。高校只有牢固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使教师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具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乐于奉献,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高校师德模塑的重点。一个民族有了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才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教师有了这种民族精神和品格,才能激发深厚的爱国之情,才会自觉地把个人事业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言传身教,思想育人,培养真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完善规章制度。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为师德模塑丰富了内涵。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只有仁者才能爱人,才能教育人。高校师德模塑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途径和有力保障是制度建设。首先,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师德规范;制定师德模塑实施细则,明确教师的岗位职责及具体要求;优化考评机制,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把教师职业道德表现与教师年度考核、奖惩、培训、聘任、职务晋升、工资晋升挂钩;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模塑监督机制,发挥校内外舆论监督作用。
  社会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适应新的形势,应对新的挑战,关注师德模塑面临的新问题,建立高校师德模塑长效机制,使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高等教育事业良性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7—10.
  [2]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06—10.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安徽省高校省级科学研究文科类项目:“安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与价值观现状研究”(项目编号:2011sk049)的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摘 要: 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系列以传奇的笔法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勾勒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盗墓画面,成就了该系列小说在新世纪的轰动效应。但就小说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诗意探寻而言,该书对张起灵与吴邪之间的情感透视,无疑更值得人们深思,他们二人逾越生死界限的生命约定,让前者用尽毕生的力量保护后者那份独有的天真。这正是该书别具人性魅力与审美意蕴的独特内涵。  关键词: 南派三叔 《盗墓笔记》 情感透视
摘 要: 本研究先从服装导购的日常实际出发,引出非正式学习在导购的日常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然而实践共同体这个组织形式虽说在虚拟的网上学习中有很大的影响,但在现实的工作学习中很少被验证对非正式学习有正相关性。作者从学习角度和实践共同体的评估角度设计出评估非正式学习与实践共同体关系的三类维度,并通过对服装公司的问卷调查来验证两者的正相关性。  关键词: 服装导购 实践共同体 非正式学习  1.引言
摘 要: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就在于紧密贴近社会经济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院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纵观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的
摘 要: 本文就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发展展开论述,提出了三个实施要点:提供宽松环境,促进主动发展;打开语文课堂之门,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源头活水;改革评价方法,激励主动发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习方法 自主发展    “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观点。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应当是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寻找适合教育的儿童。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
摘 要: 本文从人物形象和剧作方式入手,对拉戛尔斯的代表剧作《恰逢世界末日》中的人物路易进行了分析,指出拉戛尔斯开拓创新,用场景技巧、闪回、多声部合唱、双重叙述等手法颠覆了《圣经》故事中的“浪子”形象,塑造了一个追求个性与自由的孤独游子,揭示了当代社会人本体的生存悖论。  关键词: 让-吕克·拉戛尔斯 戏剧《恰逢世界末日》 “浪子”形象 自由 孤独    作为西方文学
摘 要: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经典的越狱电影,不仅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而且给观众以深刻的启迪。它通过叙述安迪19年的囚禁生活给观众展现了一个无辜的银行家在监狱中救赎自己、救赎他人的过程,表达了导演人文关怀的情怀。  关键词: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安迪·杜弗瑞 人文关怀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改编自惊悚大师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小
摘 要: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书法家,其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备受世人尊崇,不仅是因为其书法艺术带给人龙腾虎跃、溪流瀑奔的视觉享受,而且这一文学作品传递给我们的情感共鸣和精神感召。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以“俯仰”之态来仰观俯察宇宙人生,来感受山水人生之乐和世事生死之悲。  关键词: 王羲之 《兰亭集序》 “俯仰之间” 悲乐情感  王羲之是我
摘 要: 李贽是明末力倡男女平等的先驱者。在《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1]中,李贽通过思辨和实证的方法对当时盛行的“妇人见短,不堪学道”的道学观点进行有力的辩驳,提出女子和男子同样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身体力行,实践自己男女平等的理念。他对妇女问题上的主张至今仍具有借鉴的价值。  关键词: 《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 李贽 男女平等 理学  妇女问题在文化史上一直是令人瞩目的社会问题。古往今来的很
摘 要: 本文以海子的现代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文本,解读海子所祈望的“幸福”,以及他“幸福”背后的悲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为坚持自己的诗歌理想,宁愿牺牲尘世“幸福”的海子,终究孤独、寂寞伴随他走向生命极致,他的生命中无幸福可言,幸福就像“闪电”,瞬间失去,永远找不到属于他的幸福。  关键词: 海子 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解读“幸福”  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语言平易
摘 要: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提高小学生阅读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选择不同类型的阅读形式,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建立多样化的阅读组织形式,进行必要的阅读反馈和评价激励机制。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活动 阅读组织形成    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古人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