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朵生命之花绽放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chao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就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发展展开论述,提出了三个实施要点:提供宽松环境,促进主动发展;打开语文课堂之门,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源头活水;改革评价方法,激励主动发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习方法 自主发展
  
  “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观点。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应当是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寻找适合教育的儿童。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让每一朵生命之花绽放。
  一、提供宽松环境,促进自主发展。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主动地学习。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中,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因此,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自主发展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不可或缺的氛围。
  教师要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把学生的热情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学生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课堂上教师从权威者、传授者的位置上退下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善于发掘和展示教材蕴含的新颖奇异的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间,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探究。
  1.让学生自己质疑、解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学生自己找出了学习的重难点,就把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激发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责任感。如《蝙蝠和雷达》一课,初读课题后,有的学生就提出问题:“雷达是什么?蝙蝠和雷达两者又有什么关系?”于是我就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查资料,然后分组讨论,准备在全班交流汇报。课堂上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各取所需,各有所得,一个个脸上露出满足的微笑。
  2.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时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可速读,可轻声读,可默读,可分角色读,也可同桌对读;学完一篇课文后,学生可写读后感,字数不限,可为课文配一幅插图,可续写,可缩写,可扩写。如《桂林山水》一课有的同学画了一幅画,有的同学扩写了漓江的水那一段。“漓江的水真甜,甜得像放了糖一样,让你喝了永生不忘;漓江的水真美啊,像翡翠,我真想抱走一块,放在我家最显眼的地方;漓江的水真凉啊,在竹排上也能感到阵阵凉意,真像在仙境一般。”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真实的情感,让你从内心流淌出一份感动,一份震撼。
  3.让学生自己选作业。
  作业的布置我提倡少、精、活。少,选材要有典型性、示范性,能举一反三,启迪思维、培养能力。活是最主要的。仅少、精,有的题学生本身不会做,这样的练习题又有什么用呢?布置的练习题一定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如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我们可让学生回家讲给父母,也可读给父母,但一定要生动,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二、打开语文课堂之门,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源头活水。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因学校的一扇大门而把孩子们与世界隔绝开来。”社会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只有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学生才能读懂“社会,人生这部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大书”。“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那种埋首书桌不问世事的学习,正是语文学习的大忌。我们要兴开放式教学之风,让学生的视野拥抱整个世界:城乡变迁、民间风情、影视报刊、天地山川、时事要闻、公益活动……这些无不是语文学习的丰富宝藏。学生们沐浴在这广阔的时空环境中,见之,则开眼界;听之,则明始末增信息;说之,则表情意通思想;读之,则广见识晓事理。如此,何愁学生不愿自主发展呢?又何愁学生创造性思维没有源头活水呢?
  让学生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的同时,我们可以不失时机地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展社会调查、采访、演讲、辩论、电脑中文打字等活动。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并组织他们参加校内和班级的兴趣活动,如组织书法小组、朗诵小组、讲故事、写作小组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结合,开展兴趣活动。学期末,各组展示成果,并进行评比。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做贴心人,经常暗中提示指点,给他以“一鸣惊人”的机会,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较好的发展。比如在班上分小组出墙报,让每个小组的同学都积极参与,安排个人工作,设计、材料准备等工作通通由学生完成。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三、改革评价办法,激励主动发展。
  年幼并非无知,教育并不是从零开始。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潜能就会像空气一样,放在多大的空间里,它就有多大。失败与成功本身,都是孩子的成长中必须面对的经历,关键是学生能否从中获取做人做事的教训,从中感悟解决困难、战胜自我的经验,从中增强继续努力争取成功的信念。成长需要激励,面对失败或成功的结果,孩子最需要成人的安慰或鼓励,学生最期待教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教师拿起表扬的武器,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强学生成功后的信心。没有赏识,没有成功,也就没有了自信,没有了希望。成功教育,收获的必是教育的成功。
  1.课堂上多表扬多鼓励。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要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唤起他个人的人格独特性。”每个人都有获得较高评价的追求。课堂上,对学生适当的表扬,并不等同于庸俗化的夸奖,而是在充分肯定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现有水平与更高水平的差异,启示个性发展的新方向,激励学生形成“自我追求”、“自我发展”的新需要。如“你的回答很有特色,如果语言再流畅些会更好!”“你能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否联系实际再说一下。”
  2.考试时用多把尺子量学生。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应当体会儿童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要让更多的孩子有所选择,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表现,让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而以往的考试分数却成了丈量学生唯一的尺子,考场变成了“刑场”。其实,我们的考试不应是终身判决,不应让学生感到恐惧,而是要让学生在考试中树立起再前进一步的信心,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发展起点评价的观念。只要学生有点滴进步,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哪怕他考试成绩刚好及格,你也应为他鼓起祝贺的掌声。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富有个性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为此,对于学生的评价不应以分数至上,不应光由老师进行,而应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老师共同参与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并举,评价形式不拘一格。比如可用“质疑争辩式”考察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成果展览式”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可用“角色编演式”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考察,可加强题库建设,实行考教分离,学生抽题。在自评上可采用“比值”的方法,使学生看淡名次,不用整天左顾右盼,而是把精力放在了对自己学习成绩的审视上,不断地完善自我,所有同学都能做到有所追求。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明天的希望,让教师都把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个基本理念铭记在心,力争让每一朵生命之花在教育的沃土上绽放出最艳丽的笑脸。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者针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提出了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的教学目标,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以实现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的观点。同时就现行的评估制度对教育的导向作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新课改 实践与探索    我在历史教学和听课过程中发现,历史课堂教学为了追求考试的结果走入了误区。我认
摘 要: 本文从美国主体文化集体无意识中的反犹思想出发,分析了马拉默德创作《银冠》三处精心设计,从而揭示了作者对读者表达的主题:集体无意识中的反犹思想是禁锢犹太民族追求平等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集体无意识 反犹 原型 美国主体文化  集体无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用语。荣格将无意识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留的无数
摘 要: 巴托克是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式人物,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伟大的钢琴家、民间音乐学家。他为匈牙利的民族音乐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研究巴托克的音乐和他的创作理念,对于发展和保护中国的传统民间音乐、繁荣我们伟大民族的精神文化,具有很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巴托克音乐创作 民间音乐 启示    贝拉·巴托克(Béla Bartók,1881—1945)
摘 要: 《陌上桑》是一首东汉时期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诗歌,讲述了一名年轻美貌女子巧拒太守调戏的故事。作者认为罗敷之所以被塑造成功,是因为诗文从景物、人物、语言三方面进行了曲笔烘焙。  关键词: 诗歌《陌上桑》 曲笔烘焙 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  《陌上桑》是一首东汉时期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诗歌,讲述了一个名年轻美貌女子巧拒太守调戏的故事。这位叫罗敷的女子家喻户晓,她的名字成为后世美女
摘 要: 在《汀克溪的朝圣者》中,安妮·迪拉德通过对大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描写,传达了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有机自然观: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看待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在肯定自然内在价值的基础上,主张自然与人类是相互联系和有机统一的关系;倡导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 安妮·迪拉德 散文集《汀克溪的朝圣者》 生态思想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有机主义    安妮·迪拉德
摘 要: 我国是民族文化大国,民族文化十分丰富,对地方民族文化的翻译是跨文化的翻译。哈尼族文化有着其独特的一面。随着对外开放旅游的发展,哈尼族文化亟待向外翻译宣传,以促进云南西南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和提高哈尼文化的知名度。本文着重对红河州哈尼族经典古歌《烟本霍本》的传播进行研究,对其英译,并进行评述,供大家讨论,以共同加快促进红民族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哈尼族 经典古歌 《烟本霍本》传播研究 英
摘 要: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现实主义几乎成为衡量一切创作得失成败的标准,到后来现实主义就变得不是现实主义了。可是台湾的电影创作乃至台湾的社会背景以及台湾电影发展历程的特殊性都奠定了研究台湾电影现实主义的基础。《海角七号》、《艋舺》等等,在低迷的台湾电影中脱颖而出,夺取票房花魁。本文意在从现实生活出发解析台湾代表性影片,研究当代台湾电影中的现实主义人物塑造,并研究影视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摘 要: 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系列以传奇的笔法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勾勒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盗墓画面,成就了该系列小说在新世纪的轰动效应。但就小说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诗意探寻而言,该书对张起灵与吴邪之间的情感透视,无疑更值得人们深思,他们二人逾越生死界限的生命约定,让前者用尽毕生的力量保护后者那份独有的天真。这正是该书别具人性魅力与审美意蕴的独特内涵。  关键词: 南派三叔 《盗墓笔记》 情感透视
摘 要: 本研究先从服装导购的日常实际出发,引出非正式学习在导购的日常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然而实践共同体这个组织形式虽说在虚拟的网上学习中有很大的影响,但在现实的工作学习中很少被验证对非正式学习有正相关性。作者从学习角度和实践共同体的评估角度设计出评估非正式学习与实践共同体关系的三类维度,并通过对服装公司的问卷调查来验证两者的正相关性。  关键词: 服装导购 实践共同体 非正式学习  1.引言
摘 要: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就在于紧密贴近社会经济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院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纵观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