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应当积极开展以网络化、智能化、具体形象化为主要特征的多媒体与化学课程的整合,这不同于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而是多媒体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的目标理念等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对化学课程的各个层面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化学课堂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课堂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术化学教学的特点
在教学方法上,具有不拘一格的特点。运用多媒体进行化学教学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愉快教学和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形式方面,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和传统教学方式交替进行,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可以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和讨论,这样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光靠教师“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体。
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主要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如同没有智慧和灵感。有些化学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如电子云的模型,化学键(σ键与π键)的形成等比较微观,通过简单语言讲解无法使学生形成较为直观形象的印象。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发挥多媒体声、图、文、动画、视窗、色彩等多种媒体和手段的优势,在用语言讲解的同时,辅以视频播放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过程,讲到具体的知识点对视频进行分步播放,要求学生进行描述,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来。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信息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进行大量演示,在课堂中无论一个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准确表达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便可以轻松解决这些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多媒体信息教学,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相互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完全按照个人需求进行。教学的内容、时间及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个人意愿选择,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自主学习的现代教学方式。教师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和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新技术把教师从大量重复性的教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将创造献给更具挑战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互动过程。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静止的图像动起来,更加具体的反映教学思维过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灵感、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有效整合的优势
首先,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了化学学教学由微观向宏观的转换:《化学》课程中如分子的空间结构、电子云的伸展等属于微观化学学的内容。这些内容作为高中化学学教材的重点,但由于其较强的微观性,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在传统教学中,这部分内容以教师的语言、板书、挂图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重复识记进行学习,使学习成为被动接受过程,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和灵活性受到制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遏制,而运用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从网络中可以得到有关课件和资料,通过教师的改造、重组和整合,运用于课堂教学。例如,运用网络多媒体课件进行“杂化轨道理论”这节课的教学时,可先演示逼真的甲烷与乙烯的显微结构图形,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通过图形中电子云部分的闪动和色彩显示,让学生能正确地区分出s和p原子轨道,接着逐一演示和局部特写放大各个电子云形状,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和主体探究的过程,掌握整个分子的结构。
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了化学学教学由抽象向直观的转换:化学教学中有许多抽象性较强的内容。如有机化学的取代反应、加成、消去反应等都是抽象性很强的内容。传统教学中对这些内容的处理,只能通过“语言及板书”,让学生记住这些复杂生理过程进行的顺序,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现在从网络中可以得到有关这些生理过程的课件,通过教师的改造、拼接和加工,运用于课堂教学。例如在光合作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边演示边启发学生复习电子云的结构模型作为知识的铺垫,然后边提出探究问题,演示有机反应机理的动态过程,增强了直观性,使无法看见而又抽象难懂的过程,变得既生动形象又直观易懂。
第三,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化学学教学由静态向动态的转换:化学体内动态的生命活动过程往往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如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是化学体内十分复杂的生命活动。在传统教学中,一般是以“语言 板书 板画(或挂图)”来处理。将复杂的动态生成的生命活动过程分解成若干张静态的图片,再通过教师仔细的讲述和系统的板书,让学生了解化学体内生命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
四、信息技术化学教学的设计形式
多媒体化学教学的设计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灵活确定,不可千篇一律。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要遵循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采用的多媒体一定要紧扣主题,同时还要抓住适当的环节和呈现的时机,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在导入新课时一定要抓住“新奇”二字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和适当的形式,如运用投影、幻灯、播放录像或录音等引出课题,在一开始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对知识的悬念、联想,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上。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可通过展示课件,以先引起学生的注意,再把焦点聚集到光合作用上,从而引出课题。
2、在授课过程中要突出一个灵活性。在这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情和学生的认识,灵活地展示媒体,结合讲解和启发提示,特别要注意媒体出现的顺序和呈现的时机,以便能逐次展开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科学性。
五、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有效整合的主要策略
首先,课程整合要着眼于转变教师观念,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教师需要全面负责课程教学的活动设计,如:学习新内容并引导学生准确的运用所学知识;了解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对学生完成任务的好坏恰当的评估与调控;教师要成为一个完美的学习活动组织者,活动中及时启发、引导和适当的点拨;教师还可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与学生共享学习成功与快乐、挫折与痛苦。所以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及教学设计能力不断提高,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其次,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教师可事先收集足够多的素材,以网页的形式放在局域网上,或事先收集有效网址,上课时提供给学生,减少学生检索的盲目性。
第三,改革教学结构和评价方法,课程整合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尝试运用信息技术、运用网络资源来组织教学,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探索能更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作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的改变必然导致对传统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变革,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强调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学习动力。
一、信息技术化学教学的特点
在教学方法上,具有不拘一格的特点。运用多媒体进行化学教学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愉快教学和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形式方面,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和传统教学方式交替进行,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可以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和讨论,这样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光靠教师“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体。
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主要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如同没有智慧和灵感。有些化学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如电子云的模型,化学键(σ键与π键)的形成等比较微观,通过简单语言讲解无法使学生形成较为直观形象的印象。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发挥多媒体声、图、文、动画、视窗、色彩等多种媒体和手段的优势,在用语言讲解的同时,辅以视频播放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过程,讲到具体的知识点对视频进行分步播放,要求学生进行描述,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来。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信息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进行大量演示,在课堂中无论一个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准确表达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便可以轻松解决这些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多媒体信息教学,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相互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完全按照个人需求进行。教学的内容、时间及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个人意愿选择,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自主学习的现代教学方式。教师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和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新技术把教师从大量重复性的教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将创造献给更具挑战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互动过程。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静止的图像动起来,更加具体的反映教学思维过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灵感、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有效整合的优势
首先,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了化学学教学由微观向宏观的转换:《化学》课程中如分子的空间结构、电子云的伸展等属于微观化学学的内容。这些内容作为高中化学学教材的重点,但由于其较强的微观性,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在传统教学中,这部分内容以教师的语言、板书、挂图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重复识记进行学习,使学习成为被动接受过程,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和灵活性受到制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遏制,而运用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从网络中可以得到有关课件和资料,通过教师的改造、重组和整合,运用于课堂教学。例如,运用网络多媒体课件进行“杂化轨道理论”这节课的教学时,可先演示逼真的甲烷与乙烯的显微结构图形,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通过图形中电子云部分的闪动和色彩显示,让学生能正确地区分出s和p原子轨道,接着逐一演示和局部特写放大各个电子云形状,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和主体探究的过程,掌握整个分子的结构。
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了化学学教学由抽象向直观的转换:化学教学中有许多抽象性较强的内容。如有机化学的取代反应、加成、消去反应等都是抽象性很强的内容。传统教学中对这些内容的处理,只能通过“语言及板书”,让学生记住这些复杂生理过程进行的顺序,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现在从网络中可以得到有关这些生理过程的课件,通过教师的改造、拼接和加工,运用于课堂教学。例如在光合作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边演示边启发学生复习电子云的结构模型作为知识的铺垫,然后边提出探究问题,演示有机反应机理的动态过程,增强了直观性,使无法看见而又抽象难懂的过程,变得既生动形象又直观易懂。
第三,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化学学教学由静态向动态的转换:化学体内动态的生命活动过程往往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如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是化学体内十分复杂的生命活动。在传统教学中,一般是以“语言 板书 板画(或挂图)”来处理。将复杂的动态生成的生命活动过程分解成若干张静态的图片,再通过教师仔细的讲述和系统的板书,让学生了解化学体内生命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
四、信息技术化学教学的设计形式
多媒体化学教学的设计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灵活确定,不可千篇一律。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要遵循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采用的多媒体一定要紧扣主题,同时还要抓住适当的环节和呈现的时机,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在导入新课时一定要抓住“新奇”二字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和适当的形式,如运用投影、幻灯、播放录像或录音等引出课题,在一开始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对知识的悬念、联想,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上。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可通过展示课件,以先引起学生的注意,再把焦点聚集到光合作用上,从而引出课题。
2、在授课过程中要突出一个灵活性。在这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情和学生的认识,灵活地展示媒体,结合讲解和启发提示,特别要注意媒体出现的顺序和呈现的时机,以便能逐次展开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科学性。
五、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有效整合的主要策略
首先,课程整合要着眼于转变教师观念,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教师需要全面负责课程教学的活动设计,如:学习新内容并引导学生准确的运用所学知识;了解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对学生完成任务的好坏恰当的评估与调控;教师要成为一个完美的学习活动组织者,活动中及时启发、引导和适当的点拨;教师还可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与学生共享学习成功与快乐、挫折与痛苦。所以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及教学设计能力不断提高,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其次,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教师可事先收集足够多的素材,以网页的形式放在局域网上,或事先收集有效网址,上课时提供给学生,减少学生检索的盲目性。
第三,改革教学结构和评价方法,课程整合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尝试运用信息技术、运用网络资源来组织教学,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探索能更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作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的改变必然导致对传统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变革,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强调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