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笔似无意 意味实深远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anzhiji76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祝福》中,柳妈告诉祥林嫂要去土地庙里捐一条门槛当替身,以赎解自己罪名后,有这样两处涉及到钱的描述:
  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
  《祝福》全文中,共有两种货币单位:“文”和“元”。“文”是制钱的货币单位,文章在“十二千”前加“大钱”二字,而“八十千”“五十(千)”前却不加,可见“大钱”并非“一大笔钱”之意,而是一种特定称谓。鹰洋的货币单位是8里亚尔,“元”则是1900年后清朝所铸铜元的货币单位,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也将银元的货币单位称“元”,文章点明“十二元鹰洋”,而不是如前所写“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第18节)一样只著一“元”字。此二处对“大钱”和“鹰洋”的强调,看似下笔无意,其实反映了鲁迅行文的严谨和匠心独具。
  什么是大钱?清代的大钱,普遍指咸丰年间为解决剿灭太平天国的军费开支和治理黄河水患的河工费、消除财政危机而铸造的高额虚值铜、铁钱。由于大钱贬值急剧,当五十以上大钱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废,从各制造局情况来看,只有当十大钱流通的时间和范围都较广。咸丰当十铜钱虽然沿用到清末,但其实际价格只值二三文,与鲁迅所写“三百大钱,以九十二文作为一百”中的兑率相去甚远,且使用地区主要为北京城,可知文中的大钱应指同治、光绪年间(宣统年间未制大钱)铸造的大钱,其中又以当十为绝对多数。而在作品的时代背景——清末民国初,铜元已经代替制钱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鹰洋指墨西哥银元,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流入我国,达到外国对华经济侵略目的的主要币种,也是各国对华贸易的基本货币,在宣统前后达在我国流通外国银元的三分之一,文中统称外国银元。而当时我国清末和民国初铸造的“龙洋”和“袁大头”只占流通银元总数的四分之一。
  如此,有一个疑问就有待解释清楚:既然庙祝已经开口大钱十二千,为何祥林嫂要换算了十二元银元?有分析认为,这说明“土地庙的庙祝更喜欢鹰洋”,文本中没有任何信息能证明这一点,毕竟祥林嫂换算银元是其主动行为。其实,祥林嫂在换算银元的过程中,并没有受骗吃亏,而是等价交换,甚至这银元就是鲁四婶付给她的工钱!因为在“光绪二十三年及以后,银一两与大钱之比价为易钱十千”,大钱十二千和十二元鹰洋在使用价值上基本无任何差别。并且,从上所述可知清末流通的大钱基本是当十大钱,根据当十大钱铸造的减重过程——咸丰三年(1853)三月始铸,枚重六钱(22.4克),同年十月减重为四钱四分(16.4克),同治六年(1867)减重为三钱二分(11.2克),光绪九年(1883年)减重为二钱六分(9.7克)——取枚重约10克,1200枚当十大钱(大钱十二千)的重量就有十二千克!让鲁四老爷家一下子拿出1200枚当十大钱并非不可能,但总脱离了方便;而让祥林嫂拿着数量这么多、这么重的钱币去土地庙,也不符合生活实际。而每枚鹰洋不过重27.58克,十二枚重量约331克,携带应该说是非常方便的。
  从这点看,鲁迅的创作,即使在极其细微的方面,也符合当时生活的实际,这恰恰体现出鲁迅创作的严谨。而将“大钱”和“鹰洋”点缀在祥林嫂所受人生最后一个重大打击的情节中,又在情节之外赋予了文本更深的内蕴。
  如上所述,在清末民国初,银元和铜元应该是主要流通的货币。而在鲁迅笔下,辛亥革命后的鲁镇却依然使用着前朝的方圆制钱,并将其作为最主要的流通货币。同样,在经历了1890年始大量制造“龙洋”银元,1910年清朝发布“币制则例”,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公布“国币条例”、铸发袁大头,国产银元占流通银元总数四分之一的情况下,祥林嫂换算的银元依然还是“鹰洋”。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钱”和“鹰洋”在鲁镇的使用情况和其本身的被使用时间与范围的暌违,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鲁镇自然环境的闭塞,另一方面也写出了鲁镇从社会环境到观念思想的落后、保守、一成不变——经济上的币制变化是如此,政治上无论百日维新还是辛亥革命也都没有对鲁镇产生实质的影响,鲁四老爷则依然大骂着“新党”。当鲁镇的愚昧、无聊的妇女们无情地咀嚼祥林嫂的痛苦,最后又将其作为嚼后干涩的甘蔗渣无情地吐掉时,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思想的顽固的卫道士,必定也会无情地咀嚼那些革命者的事迹,他们是绝不允许新思想、新事物在鲁镇出现的。而乡间封建神权的代表庙祝起先对祥林嫂的要求的“执意不允许”到最后提出象征封建政权统治的“十二千大钱”的价目,暗示了祥林嫂依然生活在封建的神权和政权之下,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愚弄和摧残:环境不改变,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就不会得到真正的改变。
  或许,这就是鲁迅着意“大钱”和“鹰洋”的深意吧。
其他文献
对于2017年世界范围内的军事演习而言,可以用“大、强、新”三个关键字加以概括。  大——超大规模组织练兵  2017年11月中旬,美国11艘航母中,有7艘同时在不同海域活动。而类似的情况只在10年前发生过。2017年7月,美印日澳四国进行了“马拉巴尔”联合军事演习。印度派出了其唯一的“维克拉马蒂亚”号航母,美国派出“尼米兹”号航母,日本则是派出了2万吨级的直升机航母“出云”号。不同国家的3艘“航
一、喋血街头  1950年1月15日上午,贵阳市公安局直属便衣队第二小组组长张思国獲得一条秘密情报,国民党重新整编的所谓“新编第一集团军”(实际均由土匪组成)“少校联络参谋”钟老四将于当天下午两点前往第二区修福巷口的“成记茶馆”与潜伏特务接头。便衣队立刻向局领导汇报,市局局长赵锦禄当即决定出动侦查员现场捉拿钟老四。  其时贵阳刚刚解放两个月,史料记载,“贵阳解放初期,匪乱蜂起,城乡交通阻塞,物资不
编者按:读者们也许还记得,2010年前后,在全国范围内,大蒜、生姜、绿豆等农产品相继大幅涨价,牵动国人神经。那段时间,“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之类的新词儿满天飞。其中尤以大蒜为甚,“蒜你狠”成为中国人的一个热门话题,好多人因此一夜暴富,而之后出现的“蒜你贱”,又让无数蒜农、蒜商血本无归。因此,业内人士都把大蒜叫作白老虎,因为它会吃人。  大蒜为什么成了吃人的老虎?是市场规律使然,还是有游
没想到这部小说能写成这个样子。  思路是通畅的,人物都是现成的,顺着就下来了,如悬河泻水,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起笔时,不论人物还是情节,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  这是我搁笔十年后的一部新作品。仍然是现实题材,仍然是近距离地描写现实,仍然是重大的社会和政治题材。也许,这才是我的一部真正的反腐作品,通篇都是腐败对人与社会的戕害和毁伤。  反腐势在必行。  反腐功德无量。  反腐功德无量,不只是一句时尚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作文存在内容陈旧空洞、语言干巴巴的毛病。问他们原因,总是说没东西可写。其实这就是学生缺少丰富的写作素材的表现。“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丰富的写作素材来源于平时的悉心观察积累,唯有做到了“胸有素材”,写作时方能信手拈来,挥洒自如。  一、关注生活,汲取丰富的素材  1.从校园生活入手,感悟生活的精彩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
胡礼湘先生在《语文月刊》2011年第11期发表《“身家”与“身价”》一文。认为见载于《杂文选刊》2011年9月上旬版《大学与大款》一文中以下四句话“1.再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好多位身家百亿的首富还没有上过大学,比如首富黄光裕才初中毕业。2.大师、大学者、大科学家未必就是身家亿万的大款,杨振宁、钱学森、钱伟长等大科学家的价值难道可以用金钱衡量?3.哈佛大学不但对那些身家亿万的大款不在乎,就是对总统也不
陆精康老师发表的《〈滕王阁序〉中的文化知识》(《语文知识》2001年第9期)一文中,讲述了包括天文地理、岁时节日、姓名称谓、日用器物、礼制习俗在内的众多的文化知识,对我们学习《滕王阁序》这篇精彩的骈文确实很有帮助。《滕王阁序》中众多的文化知识几乎都建立在滕王阁这个物质外壳上,但遗憾的是,陆老师将有关这个物质外壳的文化知识忽略了,也就是滕王阁内部的丰富的精神蕴藏却只字未提。本文着重对《滕王阁序》中有
教授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时。有学生质疑“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句中“满地黄花堆积”到底指菊花被风吹落、残英满地还是菊花正开放得灿烂。  教材(人教版第三册)将“黄花”注释为“菊花”,回避了“堆积”。  教参的说法是:女词人有采摘黄花装点案头的习惯,可如今丈夫故去,她再也没有心思这么做了,只是任它自开自落,以至于“满地堆积”,一片荒凉景象!对于“堆积”也没有具体的注解,但从“一片荒凉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片断,文章塑造了刘邦、项羽、张良、范增等个性鲜活的人物形象,戏剧冲突此起彼伏,情节结构扣人心弦。  史书记载,项羽和刘邦在楚怀王的主持下,订立盟约,西进伐秦。“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凭借霸王气概,一心对付秦军主力,甘冒戈戟剑矢之险,披坚执锐,深入虎穴,威震敌胆;而刘邦却投机取巧,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在项羽与秦军主力艰难周旋的时候趁隙入关,其心思是一心想做关中
一  山叫双鹤山,山顶上有一块向天而立的石头叫凌霄岩。顺着凌霄岩往下,几十米的地方有个小巧的寺院叫净月庵。精致的山门和金堂都不大,禅堂也很秀气,院中有座一人多高的塔,塔有九层,叫灵峰塔。院两侧的祖师殿、伽蓝殿、药师殿、西方殿、观音殿、地藏殿等也都是小巧的格局。地方不大,却处处透着灵动飘逸的气息。新鲜的空气把小小的寺院浸染得玲珑剔透活色生香。    毛妮在净月庵生活了十八年,却没有得到比丘尼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