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脑游戏伤害儿童认知能力
日前,美国高技术产业专家就电脑游戏对儿童发育的伤害提出了担忧。专家称,快节奏游戏对儿童感知的冲击将造成其注意时间缩短,伤害认知能力。教育心理学家简·海丽表示,研究发现,电脑游戏刺激了基本的“奋斗或逃避”本能的发展,而推理能力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发展,“如果你看到孩子们在玩电脑,大多数时间是在尽可能快地敲击键盘或移动鼠标。这不禁让人想起深陷迷宫的老鼠。”
约束过多易使宝宝行为退缩
3岁的鹏鹏胆小、爱哭,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如果家里来客人了,他就躲起来,适应能力明显较弱。造成这一行为的原因有:先天性气质所致,儿童对新环境适应慢:家人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限制;孩子在独立性发展的关键期受到挫折,成人对其独立性行为缺乏鼓励和支持:孩子在4岁前后个人“社会性”开始萌芽,父母忽视对孩子社会-性的培养,不让孩子结交朋友或不鼓励孩子关心他人等。
对于出现行为退缩症的孩子,家长要及时调整养育方法。不可溺爱宝宝,也不可简单粗暴地强迫宝宝去和别的小朋友玩,或逼他在客人面前表演。父母要创造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的事要让孩子自己完成。
隔代教养易产生“孙辈依赖症”
爸爸妈妈忙工作,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照料孙辈已经成为城市里的普遍现象。很多老人照顾孙辈时,对孩子有强烈的依赖倾向,他们渴望孩子时时事事“粘”着自己,以“除了我谁也带不好孩子”为荣,甚至认为自己在孙辈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远比孩子的父母重要……对此,教育专家指出,老人对孩子的“依赖症”是隔代教养中祖辈宠溺孙辈的心理根源之一,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也无法根除。
依赖孙辈的老人非常“享受”孩子对他们的依恋。他们常常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没觉得渴,老人就已经把水送到嘴边;户外活动,老人不让孩子跑得太快,站得太高……因为老人照顾得过细、过多,孩子不仅自理能力很差,而且跟父母在一起时都会感到“不适应”,反而更依赖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消极的循环老人依赖孩子,孩子更离不开老人。时间长了,就出现了“除了老人谁也带不好孩子”的情形,不知不觉中,孩子的各种表现、各项能力都弱于同龄人。
南开大学第一幼儿园园长李淑英表示,在与幼儿家长接触中,她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老人有“孙辈依赖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后,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在照顾孙辈的过程中,他们发掘了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当孩子依赖于祖辈时,老人的心理得到极大满足,于是更加乐于“负责”孩子的教育和大事小情。“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的父母与老人的关系也会因此变得有些紧张。当老人事事都表达出不容置疑的意见和做法而且孩子只听老人的话时,孩子的父母通常都无可奈何,由于工作忙,就只能接受现状。”
天津师大心理学教授李百珍表示,为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首先,祖辈人要自觉做教育隔辈人的“配角”,孩子父母的责任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父母才是主角。其次,在抚养、教育隔辈人时,老人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孩子自己的事情尽量让孩子亲自去做,祖辈人不要越俎代庖。
此外,还有专家表示,隔代教育中,祖辈人关注孙辈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不仅能引导孩子拥有广泛、健康的兴趣,同时也能让自己生活得更充实、愉悦。老人拥有自我的生活,可以防止若干年后,当孩子不再需要贴身照料时,老人再次失去“心理依赖”,而出现抑郁倾向。
日前,美国高技术产业专家就电脑游戏对儿童发育的伤害提出了担忧。专家称,快节奏游戏对儿童感知的冲击将造成其注意时间缩短,伤害认知能力。教育心理学家简·海丽表示,研究发现,电脑游戏刺激了基本的“奋斗或逃避”本能的发展,而推理能力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发展,“如果你看到孩子们在玩电脑,大多数时间是在尽可能快地敲击键盘或移动鼠标。这不禁让人想起深陷迷宫的老鼠。”
约束过多易使宝宝行为退缩
3岁的鹏鹏胆小、爱哭,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如果家里来客人了,他就躲起来,适应能力明显较弱。造成这一行为的原因有:先天性气质所致,儿童对新环境适应慢:家人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限制;孩子在独立性发展的关键期受到挫折,成人对其独立性行为缺乏鼓励和支持:孩子在4岁前后个人“社会性”开始萌芽,父母忽视对孩子社会-性的培养,不让孩子结交朋友或不鼓励孩子关心他人等。
对于出现行为退缩症的孩子,家长要及时调整养育方法。不可溺爱宝宝,也不可简单粗暴地强迫宝宝去和别的小朋友玩,或逼他在客人面前表演。父母要创造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的事要让孩子自己完成。
隔代教养易产生“孙辈依赖症”
爸爸妈妈忙工作,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照料孙辈已经成为城市里的普遍现象。很多老人照顾孙辈时,对孩子有强烈的依赖倾向,他们渴望孩子时时事事“粘”着自己,以“除了我谁也带不好孩子”为荣,甚至认为自己在孙辈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远比孩子的父母重要……对此,教育专家指出,老人对孩子的“依赖症”是隔代教养中祖辈宠溺孙辈的心理根源之一,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也无法根除。
依赖孙辈的老人非常“享受”孩子对他们的依恋。他们常常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没觉得渴,老人就已经把水送到嘴边;户外活动,老人不让孩子跑得太快,站得太高……因为老人照顾得过细、过多,孩子不仅自理能力很差,而且跟父母在一起时都会感到“不适应”,反而更依赖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消极的循环老人依赖孩子,孩子更离不开老人。时间长了,就出现了“除了老人谁也带不好孩子”的情形,不知不觉中,孩子的各种表现、各项能力都弱于同龄人。
南开大学第一幼儿园园长李淑英表示,在与幼儿家长接触中,她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老人有“孙辈依赖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后,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在照顾孙辈的过程中,他们发掘了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当孩子依赖于祖辈时,老人的心理得到极大满足,于是更加乐于“负责”孩子的教育和大事小情。“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的父母与老人的关系也会因此变得有些紧张。当老人事事都表达出不容置疑的意见和做法而且孩子只听老人的话时,孩子的父母通常都无可奈何,由于工作忙,就只能接受现状。”
天津师大心理学教授李百珍表示,为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首先,祖辈人要自觉做教育隔辈人的“配角”,孩子父母的责任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父母才是主角。其次,在抚养、教育隔辈人时,老人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孩子自己的事情尽量让孩子亲自去做,祖辈人不要越俎代庖。
此外,还有专家表示,隔代教育中,祖辈人关注孙辈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不仅能引导孩子拥有广泛、健康的兴趣,同时也能让自己生活得更充实、愉悦。老人拥有自我的生活,可以防止若干年后,当孩子不再需要贴身照料时,老人再次失去“心理依赖”,而出现抑郁倾向。